05.09 胡風漢月話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歷史上東漢時期的班昭博學高才,她的兄長班固著《漢書》,其中有八卷表記和《天文志》,沒有寫完就去世了。班昭奉旨入東觀藏書閣續寫《漢書》,她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兄長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幫助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業。

蔡邕和蔡文姬倆父女,分別是班固和班昭的粉絲,蔡邕立志仿效班固續修漢史,他收集漢朝的史事,著作《靈紀》及十意,《三志》、《五行》、《皇羲篇》等千餘篇書稿,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可惜卻因戰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蔡邕上書請求,情願接受刺面砍腳的刑法,只要保全性命以便繼續修成漢史,但最終沒能得免,死於獄中。

蔡文姬深受父親的薰陶和影響,從小便喜歡專研史學,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編修後漢書,留名青史,父親未完成的修史遺願使她耿耿於懷,她希望以班昭為榜樣,替父親完成遺願,卻苦於不知道應該從何著手進行,是曹操幫助她開始達成心願。

胡風漢月話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有一次,曹操問蔡文姬: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有嗎?

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忙說:那我派十個官吏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來,你看怎樣?

蔡文姬婉言謝絕,並自信地說:只需要給我紙和筆,我很快就能默寫出來,是用楷書還是草書,就聽您的吩咐。

曹操於是讓人給她送去紙筆,以便默寫文章。當年送紙筆,可非同尋常,那時造紙術剛剛普及,告別笨重

的竹簡,用紙和筆來寫作,對於一位才思橫溢的女詩人,是多麼重大的援助和支持!

後來,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多篇文章,文無遺誤,本已湮沒的珍貴史事,就憑著才女蔡文姬超常的記憶力,又還原於世,絕代才華令後人感佩。

雖然最終,蔡文姬並沒能編成後漢書,直到二百多年後,他們父女的心願才由南朝的范曄完成,但是蔡文姬的民間文化形象,與班昭的宮廷文化再一次形成呼應,隔著時間的長河,在漢朝的歷史中熠熠閃光。

胡風漢月話文姬三:胡笳十八拍(下)

如果說歷史是一臺大戲,戲裡面的男人們常常出演帝王將相,王孫公候,奸臣宦黨,風流才子的主角,而女人們則大多是依附著男性來扮演自己的角色。

蔡文姬的例外在於她女主角的形象定位,她的人生劇本並不是僅僅為她個人而編寫的,她縱情演繹的是一個大時代中的群體形象,她的天分與才識是為了映照她的堅持與忍耐。

所以,用古代女子從一而終的貞操觀,來苛責蔡文姬沒有守節義,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來要求蔡文姬以死明志,這種指責就像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質疑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的人品德行一樣,是很不公平的。

顧氏認為蔡邕之仕董卓,沒有操守,蔡邕之哀董卓,缺乏見識。但如果我們從蔡邕一貫的清流性情,當時的形勢所逼,以及後來以國家為慮的所作所為,來細研史書,設身處地,就會發現顧炎武的指責摻雜了濃厚的時代感喟和個人情緒。

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裡抒發心聲:我非貪生而惡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

她說:我不是貪生怕死,也不是不知廉恥與氣節,我只是要回家,要落葉歸根,即便死了也要埋在家鄉,不能輕易這樣埋屍異國。

千古艱難唯一死,但是,在艱難和困苦的時日裡活著,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需要從骨子裡對生命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