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農村回遷房,村民能夠得到幾套房子的補償?

農村無大事


農村回遷房,村民能夠得到幾套房子的補償?在以前的農村裡,很多農民幾乎天天都在盼望著拆遷,以此來直接進城,從而分得幾套房子。然而,這種模式下的拆遷,近幾年來弊端逐漸湧現了出來,因此有些地方不得不重新規定農村拆遷房屋補償的條例了。

有些農村裡,房屋拆遷後的補償是按照人口數量來算的,一個家庭中,如果有4口人,每口人獲得50平米的房屋拆遷補償,那麼這個家庭總共可以獲得200平米的房屋拆遷面積補償。對於城市裡的普通商品房的面積而言,這200平米的補償就相當於兩套商品房的面積之和了。

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房屋拆遷補償。對於家庭房屋補償總面積高於農民實際房屋住宅面積時,其補償方式又不相同。例如:如果一個農民家庭有四口人,按照上面的計算公式來看,他家可以獲得200平米的拆遷補償。但是,如果這個家庭的農村住房面積遠遠達不到200平米,只有一百平米那該怎麼辦呢?

遇到這種情況下的拆遷補償方式,一般可以給予農民一套100平米的房屋進行補償。但如果農民執意要兩套房子(200平米)的補償時,這時,農民要麼花錢購買少100平米的面積房,要麼就接受分一套房子的事實。

再者,農民分到房子了,還能獲得拆遷補償款嗎?

有些農村在拆遷過程中,經常忽悠村民道“拆遷補償房子的面積如果與住宅面積相等,則補償房子後農民就沒有其它補償可拿了,當拆遷房子的補償面積小於農民住房面積時,多出的面積可以換算成補償款發給農民”。

看似很有道理的假設,其實這裡面就有貓膩了。在農村拆遷過程中,農民的宅基地也是要獲得相應的拆遷補償的,而且宅基地的單位補償款比住房的單位補償款還要高,這裡是需要廣大的農民注意的。


贇子曰


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近幾年拆遷的城鄉結合部越愛越多,那些拆遷的農民都因為拆遷一家分了好幾套房子,瞬間高富帥了。但並不是一人得好幾套,並不是隨便就能得到的,國家有標準政策。很少有像北京深圳湖北赤壁那樣的好地方,因為拆遷瞬間身價幾千萬的富人了

我有幾個同學,他們屬於同一個鄉鎮,遇到了拆遷,說說他們能得到幾套房子吧。

按他們拆遷的政策,戶口本上有記錄在冊的。人均45平方,老宅基地上的房子核算成貨幣作為補償了。但是如果想多要一些話,可以用最低的價格優先購買更多的平方。也就是開放商所謂的成本價格購買,是不是成本不知道,但是價格確實很低。

大家都看到了房地產的迅猛發展,所以我一個同學家,弟兄兩個,加上父母,一共405平方的房產,嫌不夠多,就拿出一部分錢購買了100多平方,分配完一共5套房子。本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由於拆遷安置,住了幾代人的平方因一紙拆遷變成了住樓房的人,還擁有5套房。

這是最近拆遷的,前幾年認識城鄉結合部的,家裡有關係的,都能弄十套八套的房子,都是很少人才能做到的。現在遇上拆遷的話,一個家庭分兩套房子還是沒問題的。

所以抓緊奮鬥吧,找個好地方安個家,到時候遇上拆遷,也能多補償一些,也成為高富帥的大富翁。


最三農


看了樓上的答案我臉紅,為什麼總是喜歡鼓吹農村拆遷成富豪。自己就是農村拆遷戶,國家政策拆遷是有部分地區和一些個人在拆遷中富裕起來。拋磚引玉,我的家鄉這次拆遷一百多戶農民。宅基地和周邊兩百平方內補償550元/平方,房屋拆一還一按時簽約獎勵0.5。過度費按農民實際要房屋置換面積每平方9元,搬遷費和前條一樣按房屋置換的實際面積每平方15元。村裡的房屋多為兩百至三百平方左右,少的70平方、多的千多平方。去兩頭算中間以280平方為標準解釋,家裡人口60歲以上兩人 兄弟兩個結婚各有小孩。政府補償拆一還一280平方,獎勵0.5等於140平方。第一種方案要兩套房屋大戶型共284平方,剩下的領錢十五萬左右。房屋到手後兩套房屋需要裝修自己還要貼錢裝修,農民復嗎?第二種方案,全部要錢,每平方2800元。拿錢後還需要買房裝修能剩幾個,這種方式基本上沒人領取。第三種方案全部置換房屋420平方,除了宅基地周邊土地得些補償就剩過度費。如果多餘的房屋能賣出或好價格還有錢裝修。一直賣不出那就哭娘吧。拆遷回遷房一般少有好價錢,除非地段和遇上急於求成的買房人。願意跟農民買回遷房的人都是想更便宜買房的。當然這次拆遷有部分人發了,但少得可伶。發的人普遍是一戶多宅基地建房人口又少無人爭和條件好的居民修的多層樓房。


清水江過我家


這個要根據你們村裡面,我家這邊拆遷,我老婆家拆遷,兩種政策不一樣,我家這邊拆遷只給錢,我老婆家那邊拆遷分房,兩家隔不遠但是村子與村子的政策不一樣所以沒有規定的,但是國家政策現在我們這邊實行是一個人45平方,然後30平方是正常補給你的15平方是花最低價去買800塊一平方!山有山廠的算法,土地有土地的算法,苗木又是一種算法,按地區差異來算!另外,我們是一個十幾線的小縣城,房間目前10000+


肆月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