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破解“考生丟失身份證”難題,不妨換個思路

為更好服務高考考生,北京市西城區警方開通快速辦理居民身份證綠色通道,針對考生新辦或補辦身份證等情況,要求各派出所加急辦理,三個工作日完成制證。6月2日,西城區的石先生在派出所幫女兒領到了身份證。石先生的女兒即將參加今年高考,但在5月31日卻發現身份證丟失,便趕緊到派出所聯繫補辦,不到三天就拿到了新辦的身份證(6月5日《北京青年報》)。

應該為西城區警方的人性化服務送去熱烈掌聲。為了幫助“丟了身份證的考生”“沒有身份證的考生”,實現“憑藉身份證”進入考場需求,他們加快了身份證辦理和補辦速度,“三天辦好身份證”,這個承諾是以民為本的體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警方付出了很多。而且“三天辦好身份證”的速度也是超前的。

每年高考期間都會有很多人性化服務。就拿“考生丟失身份證”和“考生丟失準考證”來說,這幾乎成為了一種現象。我們也看到過很多感人的新聞報道。比如,去年高考,某地一位教師將“全班考生證件”弄丟了,向警方反映情況,最終通過警方找了回來,這個時候距離進入考場還有5分鐘;某地一位考生第二天就要參加高考了,卻發現身份證丟了,警方打破慣例連夜辦公,直到晚上12點,為其成功辦理了“新的身份證”……

不過,這些感人的新聞,在感動我們的時候,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毋庸置疑,快速辦理身份證是人性化服務。然而,這也只能為那些“最早發現身份證丟失的考生”服務。假如時間不允許,發現“身份證丟失”是頭天晚上,或者是“已經到了考場”,那麼“三天辦好身份證”也就失去意義了。

一個科技時代,一個信息時代,讓所有“丟了身份證的考生”順順利利進入考場,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這就需要實現高考秩序設計與科技時代對接。除了“實物的身份證”“紙質的准考證”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核查考生的信息?

在這個科技時代,不能總走在“傳統核查模式”的老路上。是不是可以採用新的技術實現考場秩序的維護?其一,可以採集考生指紋;其二,可以採集考生頭像;其三,可以實現身份證信息與考場聯網。如果借用了高科技,你會發現:即使考生到了考場發現“丟了身份證”“丟了准考證”,也一樣能夠藉助科學技術實現信息的精準辨別。

科技時代的高考,要告別“傳統高考模式”。縮短補辦身份證的時間,服務之快是明顯的,也值得點贊,但是新的需求總在湧現,我們應該跟上時代的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