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體詩詞應該使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雨夜聽歌520


古體詩是指的的古詩詞中的相對於律詩的古風詩,也就是唐代以前的古詩體。個人感覺問題中的古體詩應該泛指所有的古詩詞吧。

先不說用什麼韻,先說說問什麼要用韻?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是為了讀音的優美。而個人認為,律詩講究平仄對仗韻律等等是因為律詩的創作方法和古體詩不一樣。古體詩創作沒有太多限制,比較隨性,能把詩人的情懷發揮出來。然而這樣隨性的古體詩卻無法比較,因為詩歌藝術本身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能否將作者和讀者建立起共鳴的情懷之中。而自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將詩文作為考核的項目。但如同李白一樣作古體詩,雖然能將詩人的情懷宣揚的非常濃烈,但作為行政人員可不是發揮他的自由浪漫而來的。作為選拔行政人員標準,必須是詩文技巧高,能夠寫正式公文,能夠通古博今最為重要。因此科舉考核的目的,並不是詩人浪漫,而是寫作的技巧和知識的廣度。因此,就有了對仗的要求。上聯寫什麼,下聯就要拿相對應,卻又不跑題還不能重複的內容來填補。要求越嚴格,就需要作者的知識面越廣。因此拿格律來判斷一首詩的好壞,是對比較容易。所以,格律詩的創作需要通今博古,知道怎麼引用典故。因此,到了宋代,格律詩因此就衰落了,被新型的詞牌所替代。詞牌的優勢在於填詞時沒有嚴格的對仗要求。在創作時要比格律詩要靈活,但又不失韻律之美。到了元代時,曲的興盛又打破韻律的規定,但又講究對仗形式。然而就總體來說,古詩詞衰落的情況已經不能避免。原因有三:其一,格律的規定,限制了情緒的抒發。由於格律的限制,一些更能體現意境的詞無法運用,必須尋找替代。格律詩的創作更像一種文字遊戲,而不是感性的抒發。其二,意境的重複使用,使人們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尤其像李漁的《笠翁對韻》產生,已經基本將格律詩中的意境意象總結完了。想要創新已經非常非常難了。所以在清末民初時期,會有那麼多文豪反對格律詩,而創造了現代詩歌體系。新的載體,才能有新的審美情趣。其三,生僻典故的引用,限制了詩詞的傳播範圍。很多人讀古詩詞,尤其在詩詞創作的後期,不僅作者要博聞廣記,讀者也要有同樣的知識面才能讀的懂。現代人讀古詩詞,要是沒本註解,基本上也是沒法明白作者的意圖。而一些詞語意思的演變,也會造成後人錯誤的解讀。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貧賤夫妻百事哀”,原本是指懷念同甘共苦的夫妻,到了生死離別時更加哀痛。結果變成了,沒錢夫妻成天吵架的意思。

因此,個人認為古詩詞的填寫,更像是文字遊戲,而不是藝術創造。填寫格律詩,就得學習古代韻律和對仗形式、古代經典。沒有這些訓練,格律詩和詞牌就沒有了自己的韻味了。想要創新,可以按古體詩和語言的韻律美來寫作。不要恪守成規,更不要區分什麼平水韻還是新韻。只要自己情懷能順暢抒發,大家讀起來又非常優美,就是好詩!

最後,送大家一首顧城的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