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体诗词应该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雨夜听歌520


古体诗是指的的古诗词中的相对于律诗的古风诗,也就是唐代以前的古诗体。个人感觉问题中的古体诗应该泛指所有的古诗词吧。

先不说用什么韵,先说说问什么要用韵?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为了读音的优美。而个人认为,律诗讲究平仄对仗韵律等等是因为律诗的创作方法和古体诗不一样。古体诗创作没有太多限制,比较随性,能把诗人的情怀发挥出来。然而这样随性的古体诗却无法比较,因为诗歌艺术本身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能否将作者和读者建立起共鸣的情怀之中。而自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将诗文作为考核的项目。但如同李白一样作古体诗,虽然能将诗人的情怀宣扬的非常浓烈,但作为行政人员可不是发挥他的自由浪漫而来的。作为选拔行政人员标准,必须是诗文技巧高,能够写正式公文,能够通古博今最为重要。因此科举考核的目的,并不是诗人浪漫,而是写作的技巧和知识的广度。因此,就有了对仗的要求。上联写什么,下联就要拿相对应,却又不跑题还不能重复的内容来填补。要求越严格,就需要作者的知识面越广。因此拿格律来判断一首诗的好坏,是对比较容易。所以,格律诗的创作需要通今博古,知道怎么引用典故。因此,到了宋代,格律诗因此就衰落了,被新型的词牌所替代。词牌的优势在于填词时没有严格的对仗要求。在创作时要比格律诗要灵活,但又不失韵律之美。到了元代时,曲的兴盛又打破韵律的规定,但又讲究对仗形式。然而就总体来说,古诗词衰落的情况已经不能避免。原因有三:其一,格律的规定,限制了情绪的抒发。由于格律的限制,一些更能体现意境的词无法运用,必须寻找替代。格律诗的创作更像一种文字游戏,而不是感性的抒发。其二,意境的重复使用,使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尤其像李渔的《笠翁对韵》产生,已经基本将格律诗中的意境意象总结完了。想要创新已经非常非常难了。所以在清末民初时期,会有那么多文豪反对格律诗,而创造了现代诗歌体系。新的载体,才能有新的审美情趣。其三,生僻典故的引用,限制了诗词的传播范围。很多人读古诗词,尤其在诗词创作的后期,不仅作者要博闻广记,读者也要有同样的知识面才能读的懂。现代人读古诗词,要是没本注解,基本上也是没法明白作者的意图。而一些词语意思的演变,也会造成后人错误的解读。最著名的就是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原本是指怀念同甘共苦的夫妻,到了生死离别时更加哀痛。结果变成了,没钱夫妻成天吵架的意思。

因此,个人认为古诗词的填写,更像是文字游戏,而不是艺术创造。填写格律诗,就得学习古代韵律和对仗形式、古代经典。没有这些训练,格律诗和词牌就没有了自己的韵味了。想要创新,可以按古体诗和语言的韵律美来写作。不要恪守成规,更不要区分什么平水韵还是新韵。只要自己情怀能顺畅抒发,大家读起来又非常优美,就是好诗!

最后,送大家一首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