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当70、80后老去的时候,农村的庄稼谁来种?

智慧农业醉清风


只要种田地有合适的收益,就会有人去做。现在农村耕种的田地分到户单干后是分散式的,有人想整片承包却难达到。目前有的地方将某片土地先整合再重新调整,有利于农户耕种或整片承包,这个办法很好。


燕在雨中飞


杞人忧天了,我是70后,我以前也不愿意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对土地有超乎寻常的兴趣,70、80后老了还有90、00后,生生不息,再说以后传统的耕作模式也颠覆了,需要人力的很少,都是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国家和市场会调控,不会让耕地闲置撂荒的。举个例子来说我老家这里二十年前还是小四轮耕种,一家夫妻二人劳累一年耕作二三十亩旱地非常吃力,现在机械代耕两三家互助种植上千亩地都很轻松,一年在田间劳作不超过50天,且产量较为稳定。之前每当本地农耕人口流散多了导致耕地无人耕种的时候,本地政府就联络外地的种植户来承包耕种,根本没用撂荒的情况出现,近几年耕地更是抢手,地租都被炒起来很多,哪有无人种植的情况出现了。


秋水长天1974


最近,有农村网友提出自己的忧虑,现在80后、90后、00后全都进城了,10年后农村的庄稼究竟靠谁来耕种?

对此,农业专家也有同感,现在农村里种地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十年以后他们会逐渐老去,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既不愿种地,也不愿意搞养殖,预计传统意义上的种地人十年后就会断档。

实际上,中国人若都不愿意种地,粮食全依赖进口,那是不行的。我国的年产量在5.9万亿斤,而全世界流通的商品粮总共才3万斤左右,就算全卖给了中国也不够,更何况不要说粮食全靠进口,哪怕粮食有30%靠进口,也会被别人趁机卡着脖子。

所以,中国的粮食问题归根结蒂还是要靠自己,主粮自给率要达到95%。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10年后农村没有人种庄稼,届时各家各户都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股份制公司了。

未来农村肯定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公司,农民要么成为企业一员,要么在每年有分红的情况下,进城打工。也就是说,从之前的广种薄收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美国就是靠现代化农业,只有3%的农业人口,养活了97%的美国人民,甚至剩余的粮食还能出口。

此外,要说中国的90后、00后们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那也是不正确的,年轻人喜欢创新,喜欢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现在很多农村有80后、90后的年轻农民承包土地做草莓种植,另外还有人承包土地种桑树养蚕,更有一些人承包土地种葡萄、种桃树等等。

年轻人往往通过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更专业的生产、更多元化的种植。

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农村人口养猪是十几头,几十头的养殖。以后,新一代农民养殖家畜的更加高效。将会成立更加专业化的家畜养殖场,投喂抗病能力更佳、营养成份更高、促进生长能力更强的优质饲料。

而规模化、科学化养殖之后,将来中国农村的家畜的疫情都能被有效控制。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将更加强大。未来,中国的农产品价格也会像现在美国的农产品一样便宜。

10年后中国农村的庄稼由谁来种?这个问题既是大的机遇,又有棘手难题。所谓难题就是将来50、60后的种田人都要老去了,土地将无人耕种,而且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真不能靠国际市场解决。

但又是有机遇,将来中国农村土地如果能实行集约化管理,由当地年轻人来搞现代化农业,或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或搞大规模的家畜养殖基地,那中国的农业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虽然未来种地和养殖的人越来越少,但广大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却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天天做好事连培胜


现在这个社会,不要说00后,很多70、80后都不愿种地了,他们宁愿出去务工,也不愿呆在家里种那一亩三分地,因为如果单靠种地这点收入,可以说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发家致富了。

现在国家对农业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种粮大户,对他们给予补助和奖励。就拿我们这边得农村来说,很多农民把自己的田地租给种了种粮大户,收取租金,这样一来,那些不想种田的农民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田地被荒,自己可以放心的外出务工,也可以帮那些中粮大户打点小工,搞点副业,一年的收入算下来比种那几亩地强多了。

就拿我们江西这边农村来说,基本在进行土地稻田整改,修水渠,修机耕道,修马路,稻田实行园林化,目的就是为了水稻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减少人工劳动力,农民老百姓页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大事,国家再这方面政策肯定越来越好,农民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吉安伟伟


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来我们就是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不够两亩,种地的只够勉强糊口,根本就刨不出多余的来卖。不说90、00后不想种地,现在也都没几个80后在种地了。

一.把没人种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有兴趣有能力有技术有实力的个人或集体来种植经营。

二.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方式把村民土地集中起来,采用按股分红的形式成立公司,招聘懂技术的人来集中对土地进行开发种植。

1.再与大形销售巨头(如超市、市场、销售能人)合作,坐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2.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加大加强网络宣传和销售,搞成旅游观光和订单农业为一体的销售模式,让种养植的农产品适销对路!


跳大闸


城市人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越来越少,70、80后再过二三十年也将退出种地大军。那农村大片的土地怎么办?
对此,大家先来看一组数据:
“1980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9亿人以上,其中几乎全部为农业种植人口,总共生产出4亿吨粮食。
而到了2018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下降至7亿,而农业种植人口数量仅为4亿人多一点,共生产出6.5亿吨粮食。
40年内,中国种粮农民数量减少4亿以上,我国粮食产量却直线上涨!

长久以来,大家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都没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都是处于过剩的状态,未来,我国农业种植人口数量继续减少也是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至于说“农村土地由谁耕种”的疑问,大家也不必担心,我国今后并不存在土地没有人耕种粮食,没有人生产的危机。以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机械化水平来看,在很多土地开阔的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完全可以做到几百甚至上千亩之多,所以,一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继续减少,粮食耕种和生产并不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
一旦我国的土地使用成本以及流转费用出现降低的话,那么将会出现大量的职业农民的身影,通过流转,合作等方式获取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已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并在取得比较高的种植收益的同时,还保证了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稳定。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已经是一个不容逆转的趋势和潮流。所以大家不要指望今后农村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了,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了。而只有我国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的耕地而言,也不会出现无人耕种的情况,毕竟真正限制我国农业种植以及收益的最主要根源并不是农业种植人口太少,恰恰相反,而是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种植人口数量太多所导致的。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在1980年前后,我国九亿农民来耕种大约19亿亩耕地,当时,中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状况仅仅能够满足温饱而已,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而言处于一个很低的状态。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城镇人口数量超过了七亿,而农村人口数量在七亿左右,我国的城镇化率也首次突破了50%,而在这七亿农村人口中,又有超过四成处于常年进城务工状态。

所以在2018年,我国有四亿农民来耕种18亿亩耕地,虽然人数少了五亿以上,但是由于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机械化程度和规模化的发展,所以我国农业总产量并未出现下降,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人均粮食消费量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未来,我国粮食市场将保持稳定
而展望未来,我国的农业种植条件将会更加的成熟,技术也会更加的完善,所以,即便是在农村地区,人口流失继续持续,且农业种植人数越来越少的整体大环境下,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而粮食总产量也会保持在一个稳中趋稳的状态之下。
1980年,我国农业种植人口数量9亿人以上,总共生产出4亿吨粮食。
而到了2018年,我国农业种植人口数量4亿人多一点,共生产出6.5亿吨粮食。
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中国今后会出现粮食无人耕种以及供应短缺的情况,这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f4a795d64994ead87eed813eb2db8e8\

婷婷在乡村


这个问题很现实,农村现在很多的孩子都不太会种地了,别说00后90后了就是很多80后,现在也大都不太怎么种地。

至于以后的庄稼谁来种我想的话咱们还是有一点过于担心。因为现在国家大力的实施了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科学的种植,科学的管理,使农产品的品质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让很多农民都又重新找回了种地的积极性,各地开展的观光农业,科技农业,新型农业无不体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一些农副产品企业也在农村扎根,使农产品做到了产销双结合。让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

另外科技人才的加入,会使很多良田得到科学的管理。种出品质更高的农产品,使农民的收入进一步的增大。届时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会焕然一新。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那时别说有没有人种地了。我想的话都会抢着种的。


雨中奔驰


当70、80后老去的时候,农村的庄稼谁来种?

我是“旗甲生态农庄”,欢迎一起讨论关于三农的人或事!

从目前来看,中国农村主要的劳作模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传统作业为主。

人员结构以五六十岁的居多,甚至还有年岁更大的,在我们村,七十多岁在田间劳作的大有人在,只要能动弹的了,就得下田种地,没有其他办法,不种地就没有吃的,这是现实问题。

70、80后按年龄段来说,正是30-50岁这个区间,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正处在产能最大的黄金年龄段,但还是没有几个愿意种田的。

因为传统农业产出太低,收益差,又特别累,相比种田,有更大的机会成本在等着他们,那自然就会选择脱离农业,另谋出路。

即使是准备在农业大干一场的年轻人,准备靠规模赢得效益,或者有更好的农业点子,最终结果也不是很理想,退出的很多,这几年土地退租现象严重,恰恰说明,从土地上获取财富,这碗饭不好吃。

正在种地的这批人,也正面临体力、年龄逐渐不占优势的尴尬处境中,总有一天,他们会老去,而不能从事农业生产。

这就需要有后生力量补充进来,正好70、80后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刚刚我们也说了,这部分群体很多不愿意种田,这就是题主问题中所担心的,以后的农村谁来种田?

这是一个正常想法,我也想说,完全不用担心,农业不仅会后继有人,而且会发展的更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什么农业是第一产业,这就说明农业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存在,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平年代用来充饥,战争年代可就是战略产品,农业的地位不可撼动,粮在,心安。

从这一点来说,国家肯定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向我们民众传递一个信息,未来农业大有可为。

未来农业的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

农业不但有人做,而且会做的更好,多种形式的农业主体,多种模式的农业会让农业更有前景,会让人更向往。

认养农业,体验农业,订单农业,工厂化农业,这是都是很好的模式,而且逐渐成型,落地。

将来会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农业模式会被开发出来,农业将不会是枯燥的,一定会是非常有科普性,有乐趣的。


旗甲生态农庄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无闻不默默。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连袁隆平院士都说过“我把产量提高的再多,没人种粮食了怎么办”我是地道的农民88年的龙,说实在的按照正常情况来算除去所有开销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应该在3000左右一般一家农户会有10亩地左右一年的收入就是3000*10=3万这就是一户农民一年的收入吧!很显然种田不划算,而且还比较累90后00后当然不愿意做了!但是近几年我看到了一些变化以后的田地会有以下几个出路。第一承包大户,在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下很多人选择把别人不愿意种的地全部承包下来每年给点租金,剩下的收入是自己的收获。

第二现在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主要一种植与养殖业为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创业成功,不久的将来估计会迎来回乡创业潮。

第三招商引资,随着国家不断进步很多有钱商人看中农村土地便宜能减少投资成本,他们会选择偏僻的地方建厂,这样既能解决一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又能节省开支双赢是大家最想看到的。以上个人觉得很少一部分90后和00后会子承父业过起农场主的生活,一部分会创业成功成为老板,大部分人会往城市发展。





无闻不默默


当70、80后老去的时候,农村的庄稼谁来种?

这个问题又是在发表家国情愁。题主说的,好像现在农村干农活是70、80后是主力,其实,错了,现在农村干庄稼的主力军是50、60后,不信,你看看你们村种庄稼的农民。

现在的70后和80后是农民工的主力,特别是一线工人,还有一些是60后工人,说实在话,年纪越大,干活越卖力,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如今的农村干农活的,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不要问他们年龄多大,就是七八十岁了照样干农活,这就是农民,活到老干到老,如果哪一天休息了还不习惯。

今年的特殊时期,我们农民真是休息时间太长了。我们湖北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干农活,眼看春耕要开始了,真是着急。

等哪些7080后到老去了,90后,00后能接班种庄稼吗?

其实,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车到山前必有路,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现在农村一直在土地改革,将来土地肯定会朝着流转集中化发展的,将来农村是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了,到时候可能是以农业技术公司为主体管理农村的土地了。

其次,农民并不是生下来就该继承和发展农业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农民就是农民的眼光看问题。难道我们农二代或者农三代一定只有农业的出路吗?这样的观点不妥。农民也可以去大城市发展,同样可以为国家现代化作贡献。

最后,将来的农村非常适合养老。说不定将来农村成为接纳城市老年人的主阵地。这样,农村生活环境将大为改观。

老村好农关注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