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封禪有多難?古代只有這六位皇帝在泰山封禪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正義》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但是自秦以後,並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資格封禪的。看具有封禪資格的帝王外在條件主要有三點:統一、盛世、祥瑞。封禪是向天神、向百姓、向夷狄展示當今盛世、自己治理有方,若是天下分裂,或是貧困年代,那封禪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且秦以後有可能封禪的只可能是皇帝,並且還不是一般的皇帝。宋真宗封禪就被後世罵得很慘,就連光武帝這樣的中興明君封禪都還要受到非議,條件苛刻可想而知。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管仲和齊桓公的對話中管仲說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人,著名的有十二人。不過先秦時期缺乏史料,如何舉行封禪和具體情況已經不得而知。有傳說上古時候黃帝在封禪以後羽化而昇天,而黃帝本人也具有傳說色彩,這類的封禪就很難考證。

自秦以後在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帝王,可以明確只有六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

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當然古代帝王中有資格封禪的不止這六位,還有本身有足夠資格,自己想封禪或群臣請願封禪而不得的著名皇帝有晉武帝(本人沒有興趣)、隋文帝(只舉行過祭祀)、唐太宗(天上現彗星,不吉利)等。

從宋真宗以後就再沒有皇帝封禪泰山了,其中包括康熙和乾隆都曾在泰山上舉行過祭祀卻沒有封禪。乾隆曾先後十一次登上泰山,最終也沒敢封禪。

歡迎大家閱讀“上馬擊狂胡”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歷史,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