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近期,武汉新冠病毒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地也纷纷组织医疗队赴汉援助。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去了没几天便开始怀念起自己家乡的饭菜来。山东医疗队的小姑娘想吃大馒头了,陕西医疗队的队员们吃了队长下厨做的油泼面,直言干劲儿更足了。

食物,不仅温暖了胃,也疗愈了乡愁,给身处异乡的人们平添了力量。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中国之博大,不仅影响了食材的生长,也带来了饮食方式上的巨大差别。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品尝完如此多的美味,更何况有的人一辈子都未曾涉足过他乡。于是,书籍便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份便利,让我们从中感受一份间接的美味,虽然有时候这本书是外国人写的。


《鱼翅与花椒》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是一位英国人。在这本回忆录里,扶霞追溯了自己和中国饮食之间的关系演进。扶霞本来是一名留学生,打算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可在成都的日日夜夜却唤起了她儿时的厨师梦想,并让她为此付诸行动。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扶霞不仅找到了各种好吃的,并通过生动鲜活的语言让我们如临其境,还带我们领略了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意义。而且,在最后,她又通过食物找回了自己渐行渐远的初心。食物在影响或者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上的力量,可见一斑。


饮食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我国有四大菜系——大气宏伟的“鲁菜”,饱含文人气质的“淮扬菜”,讲究新鲜的“粤菜”,以及惊艳味蕾的"川菜"。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出产的食物口味,而当地的人们在烹饪这些食材时又会在无形中渗透个人的生活习惯。

即使是同一种食材,因其出产地以及料理者的不同,口味也会发生极大的差异。因此,饮食是一种摆在桌面上的文化,它不仅仅代表着食材的混合,还代表着它身后的人,以及由这群人组成的集体。


01 “辣”也是有不同“脾气”的


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四川人爱吃辣,而且一提起“川菜”,像我这般没经验的吃主儿肯定会在眼前浮现那成堆成堆红彤彤的辣椒,但其实我们对“辣”的理解还是太单调了,而扶霞会通过她的游历告诉我们,“辣”也是有层次的。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四川地区吃辛辣是有其环境方面的因素的,在冬季潮湿、夏季闷热的四川,唯有通过辣椒等干辣食物的热气来抵御潮湿,才能够达到身体的平衡。


成都的“辣”带着一种当地人的慵懒,不那么“暴力”,以一种曲径通幽的方式挑逗你的味蕾。让扶霞陷入其魔力的成都经典菜中的“辣子鸡”,外焦里嫩的爆炒鸡块,埋在一堆爆得焦香的辣椒之中,让你在翻找中体味一种别样的乐趣。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但成都的“辣”遇上重庆的“辣”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扶霞去吃了一顿重庆的火锅,差点被辣得精神麻木,辣味是那么得不由分说,在你的口腔中横冲直撞,甚至让你提不起在重庆定居的想法。相比起来,成都的“辣”显得温柔多了。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02 不同地区的饮食蕴含不同气质


作者扶霞在不同地方体验美食的经历向我们清晰地显示了当地的风土。就像我们自己平时了解到的那般,爱吃辣的四川妹子总是有着火辣辣的直爽性格;江南水乡吃着“淮扬菜”的人,性格中仿佛多了一丝文人气质;爱吃面食的北方男女,又更加地敦厚朴实。


环境造就了人,而人们又将自己的这种气质无形之中通过手下的食物传递了出来。


饮食的发展历程暗含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


国家的变迁和发展不仅仅通过那层层高耸的大厦以及越来越先进的科技凸显,人们在饮食上的变化同样能够体现。


就拿近代中国来说,内战结束之后,为了实现梦想中的人人都有饭吃,国家将私营企业公有化,包括餐厅。“大跃进”时期,禁止私自做菜,只能到公社食堂吃大锅饭,繁荣的幻象之下,好多人只能吃树皮果腹;“文革”中,许多著名的老字号餐厅不再出品那些昂贵精致的名菜,只是为了要“面向大众,经济实惠”,中国的饮食业步入停滞时代。改革开放催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餐饮的复苏,中国美食进入了复兴阶段。


及至经济发展已经把部分人群远远脱离了贫困,仿佛是为了弥补曾经被冷落的胃,他们不放过眼前的任何一个可吃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平时难以寻觅的野味以及部分保护动物。美食这个被享受的媒介此时却成了好多生物的噩梦。如何在满足自己的胃口和保护自然之间形成平衡,应该始终是一个考验我们的难题。


食物,看似简单,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饮食,折射着一个人的心理,抚慰着一个人的心灵。


扶霞,本是个英国人,大学期间来到川大的那几年,却让她从食物中得到了慰藉。成都美食的温柔不仅按摩了她的胃,还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就是向全世界安利中国美食。

《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吃货”的中国美食之旅

然而随着时日渐长,当她被诸多厨师围绕推荐自家菜品,被各路商人宴请于高档酒店,看着曾经成都的绿荫小巷如今已高楼拔地起,她的心也越来越远离美食的核心。这不禁让她觉得自己的中国美食探寻之路是否要就此终止。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她来到扬州,品味到淮扬菜,感受到扬州的慢生活,她又看到了自己的真心,她知道自己还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鱼翅与花椒》中还特别提到了几个人,他们都是被食物疗愈的人,他们埋头于厨房中,改革菜品,烹饪料理,暂时忘却了时代曾经烙在自己身上的痛,也实现着自己在市井之中的“英雄梦想”。


看完《鱼翅与花椒》,我很是震撼。身为中国人,走过的地方、品过的美食,以及对美食背后的文化了解远远不如扶霞这个英国人。我们透过这本书不仅了解到了作者的生活历程,看到了那么多地区各具特色的美妙食物,而且看到了食物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这风土人情背后流淌的国家命运。

食物是一块敲门砖,扣响了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国家、了解文化的一扇门。


愿之后我们都能用心去看每一道菜。


我是一个想努力了解美食更多层面的小白,希望和各位好朋友一起加油。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