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兩代四朝的宰相王溥,為何只在歷史上留下寥寥幾筆

王溥,是和範質、魏仁浦同時期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而王溥也是後周三帝的宰相,分別為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的宰相,而在政治上留下的筆墨記載很少,大多屬於文學的讚揚。

兩代四朝的宰相王溥,為何只在歷史上留下寥寥幾筆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齊物,宋初幷州祁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後漢乾祐年間,甲科進士第一名。

在後周太祖郭威平叛時期,是一名從事,郭威將叛亂剿滅時,得到一份叛黨名單,而王溥則建議銷燬,以按君臣之心,防止反賊狗急了跳牆禍及朝廷。

兩代四朝的宰相王溥,為何只在歷史上留下寥寥幾筆

後周太祖郭威去世是,讓王溥擔任擬旨官員,而郭威去世時說了句:"我沒有疑慮了!"便撒手人寰。輔佐周世宗時,化解了契丹的離間之計。周世宗曾經從容問王溥說:"後漢丞相李崧用蠟封書信送給契丹,有人還記得書信言辭,這件事可信嗎?"王溥說:"李崧是大臣,如果有這事,怎麼肯輕易讓外人知道?這是蘇逢吉誣衊他罷了。"周世宗才醒悟,詔令追贈李崧官職。

兩代四朝的宰相王溥,為何只在歷史上留下寥寥幾筆

剩下兩筆政治記錄,一個是周恭帝繼位後,讓王溥回來任職,王溥以守喪期未滿拒絕,被範質化解。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覺得王溥有宰相之才,讓其與範質和魏仁浦同朝為相。


兩代四朝的宰相王溥,為何只在歷史上留下寥寥幾筆

兩代四朝為相的王溥,沒有留下多麼顯眼的政績,也沒什麼過錯,在這個戰亂的年代,表現的不是特別顯眼。突出的是他的文采。

他編撰《世宗實錄》、《唐會要》、《五代會要》,研究五代時期歷史非常重要。他在蘇冕的會要體的基礎上創造出會要的新體例。文學史上的貢獻非常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