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金朝为什么自称「汉人」,反而把南宋称为「蛮夷」?

欣竹_木小木幸福么么哒


金国在中原的统治日益巩固,引发了非常深刻持久的文化心理变化。金人虽然并未自称汉人,却实实在在自称“中州”,多采纳儒家治国,终于在隆兴和议之后的长期和平环境中形成了“国朝意识”。这种意识在金朝中后期逐渐成为主流观念,以致于金人以中原正统自居,而将南人为主的宋人斥为南蛮。


金国治下的族群

金国境内存在着多种族群,统治者关注他们各自在习惯法和文化上的不同,根据文化地理的不同,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南人五种。金国官方并未颁布正式文件确认这种等级,但是在习惯上,族群的爵秩高低还是清晰可见的。一般来说,服役的时候是汉儿优先,其次契丹,再次渤海,最后才是女真;而分配好处的时候,女真优先,其次渤海,其次契丹,其次汉儿。汉儿一词,狭义时仅指晚唐河北藩镇和燕云十六州境内的汉族;广义时,则包括金国境内的“南人”,也就是黄淮、中原地区的宋人。契丹则包括奚人。

《三朝北盟会编》引《燕行录》:……有公事在官,先汉儿、次契丹、方到金人。丁未冬,宰相刘彦宗差一人知燕山玉田县,国裹朝廷亦差一人来交割不得,含怒而归。无何,国里朝廷遣使命至燕山拘取刘彦宗赐死,续遣一使来评议彦宗,各赂万缗乃已。有兵权钱谷,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汉儿虽刘彦宗、郭药师亦无兵权,契丹时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

金国的统治以完颜亮为转折点,此后的金世宗完颜雍积极靠拢中原传统,再经章宗的萧规曹随,金国境内经历了“大定、明昌”两个阶段加起来将近80年的和平稳定。在此环境下,出生在金国建国之后的新生代不再以宋为宗,而是积极的“宗唐变宋”,以更早年代的中原人自居,渐渐地鄙视宋人,尤其是在此期间,金人很轻易的粉碎了“隆兴北伐”和“韩侂胄北伐”,金国成为东亚大陆最强大稳定的国度,让新生代有了优越感。


金国的文化心理变化:国人

在上述背景下,文化心理产生了显著变化,集中体现为“国朝文派”的文学艺术潮流和儒学华夷观的变化。可以说,历经世宗章宗的和平稳定,境内各色人等,都形成了“国人认同”,生于兹、长于兹,国朝之下即为国人。到了金朝末期,连女真大臣都已经固执地认为猛安与汉户皆为国人,让女真皇帝非常无奈。

《金史·唐括安礼传》:唐括安礼,本名斡鲁古,……上问曰:“宰臣议山东猛安贫户如之何?”奏曰:“未也。”乃问安礼曰:“于卿意如何?”对曰:“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即日签军,恐妨农作。”上责安礼曰:“朕谓卿有知识,每事专效汉人。……

国朝文派的特点是强调“国朝”这个概念,淡化宋、辽、西夏等并存一世的政权,尤其是淡化由来已久的“辽宋之辩”(实为华夷之辩),主张国朝之下即为国人。随着金国科举的大规模展开,南人凭借文化优势大量进入朝廷,他们对新朝的认同,就建立在自己也是“国人”的基础之上。除此之外,金国的儒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历代的“正统论”的标准,逐渐转移到地理上的大一统上来。这种观念首先是海陵王完颜亮自己摊开来讲的,他认为只要混一天下就是当然的正统,持有一种通过暴力来竞争正统的认识。


由于儒学自古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留下了太多漏洞,正统论就很容易被扭曲。唐代韩愈在名篇《原道》中曾说过“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在此基础上,金国儒学的华夷正统观逐渐转变为“文化/地理”标准,即占据其地而又尊其文化传统,即可为正统继承人。这个观念因为涉及敏感,在当时没有人敢明确提出来。到了金末,儒生郝经、许衡等,终于高倡“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论调,最终形成了一种普世儒学,不再有任何的族群背景考虑。

《三朝北盟会编》:归正官张棣正隆事迹记曰:……(完颜)亮读书有文才为藩王时尝书人扇有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句)颇有(改作留)意於(书史)一日读《晋书》至苻坚传废卷失声而叹曰:雄伟如此秉史笔者不以正统帝纪归之而以列传第之悲夫。又一日与翰林承旨完颜宗秀左参知政事蔡松年语曰:朕每读鲁论至於夷狄虽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朕窃恶之,岂非渠以南北之区分同类之比周而贵彼贱我也。二子皆唯唯而不对《金史·李通传》:李通,以便辟侧媚得幸于海陵。……海陵恃累世强盛,欲大肆征伐,以一天下,尝曰:“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通揣知其意,遂与张仲轲、马钦、宦者梁珫近习群小辈,盛谈江南富庶,子女玉帛之多,逢其意而先道之。海陵信其言,以通为谋主,遂议兴兵伐江南。《金史·耨碗温敦思忠传》:耨碗温敦思忠,本名乙剌补,阿补斯水人……有顷,海陵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后可为正统。尔耄夫固不知此,汝子乙迭读书,可往问之。”思忠曰:“臣昔见太祖取天下,此时岂有文字耶?臣年垂七十,更事多矣,彼乳臭子,安足问哉!”

这种观念利弊如何,历代已经有太多的争论。在历史角度,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南宋的正统地位就不存在了,新的正统将伴随着暴力征服而来。经过若干年的熏陶,张弘范终于能在自己的诗文中写道“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而丝毫没有愧色。(完)


历史咖啡


金人为何自称是汉人?

其实,在我国古代是没有汉族这一称法的,和汉族对应的是“汉人”一词。而“汉人”一词并非来源于中原,而是来自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所以,当年女真人自称是汉人也是不无道理的,毕竟这种叫法来源于人家,而不是我们汉族人。


有人说在汉朝的时候,我们不就是被叫成汉人的吗?的确,在汉朝时中原人被统称为汉人,但是真实的历史上那只不过是一段时间的称号罢了,仅仅局限于汉朝那一阶段,汉朝灭亡了之后,这种称法也就随之消失了。所以,汉人这一叫法并没有传到宋朝。

早在汉朝的时候,金人就已经接触过汉人了,那个时候汉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郡,而汉人的说法,也就流传到了金人那里。不过随着汉朝的灭亡,汉人这一词也就完全成为了金人的代名词。

其实,当年南宋的人也不怎么认同“汉人”这一称呼,他们更多是说自己是宋人,而金人称自己是汉人其实也没什么冲突的。


金人为何称南宋之人为蛮夷?

随着靖康之难的发生,徽钦二帝被俘虏到了金国,南宋的文武百官都跑到了长江以南,依靠天险来求得一段时间的安稳。要知道,长江以南越往南边去,越是我国古代被称之为蛮夷的地方。所以从地域上看,当时的宋人就生活古代蛮夷的地方,他们被称之为蛮夷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而要知道北方大地自古以来才是真正的中原大地,靖康之难爆发之后,中原大地已经到了金人的手中,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获得了说自己是正统的资格。毕竟得到中原人称自己为“汉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天经地义的。不过他们称汉人,更多的是对南宋的一种轻蔑,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称为正统的资本。


其实自从金人占领中原大地后,就一直在潜移默化的被汉化,大多数金人都接受了儒家的思想,毕竟当年儒家的思想才是中原的正统思想。此后的金国,在文化上和南宋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孔子思想、科举制度等等应有尽有。

一个民族强大起来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在文化上金人追求和南宋相同,其实就是为超越南宋,取代南宋。


夏目历史君


金国女真人从来没有自称汉人!也没有文献曾记载过女真人自称汉人,这纯属网络谣言!作为金国的统治民族,女真人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怎么可能自称汉人?在历史上金国曾称呼自己是中国,因为在当时“中国”是地理概念,基本上等同于“中原”,因此占据中原的金国自称是中国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在两宋时期中国的民族观念已经很深刻了,不可能存在乱叫的情况!女真人作为金国的统治民族,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优越感,是绝对不可能自称汉人的。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汉人就有民族观念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自称“诸夏”,对四周的少数民族则以戎、狄、夷、蛮称呼,例如齐国名相管仲就曾对齐桓公说道:“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中国民族概念形成的时间非常早,而中国人最初是以文化来区分民族的,孔子曾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到了汉朝,由于两汉国力强盛,周围的少数民族就称呼中原人为汉人,后来我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称呼,即便日后王朝更迭,但我们依然称呼自己为汉人。后来唐朝时国力也非常强大,以至于周围许多民族也称呼我们为唐人。

例如日本就长期称呼汉人为“唐人”,称呼中国为“唐土”,称呼中国文化为“唐风”。清末时两广地区的汉人还是多以“唐人”自称,所以今天海外的中国人社区叫唐人街。

由于汉族文化非常强大,在唐朝以前入侵中原的外族人基本上都迅速汉化,这些外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讲汉语穿汉服,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要求鲜卑人汉化。

但是自从唐朝之后,四周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相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是不断提升。到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都非常重视保护本民族文化。

例如西夏政权在建立之后,夏景宗李元昊于建国初显道元年下令全国的党项人一律秃发,不得效仿汉人发式和服饰。此后四年李元昊又命党项学者野利仁荣创立西夏文字,逐渐让西夏文字代替汉字。

李元昊的举动都是为了捍卫党项人的民族独立性,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而同一时期的辽国也非常重视保护契丹文化,契丹人为此也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并且坚持自己的服饰和发式。

女真人在建立金国之初时虽然文化比较落后,但同样有着强烈地民族自豪感,女真人的文字、服饰、发式、语言、文化习俗都受到金国政府的保护。而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女真人在金国时期是有民族优越感的,怎么可能自称汉人?

(金国女真人都是享受特权待遇的,怎么可能自称是汉人?)

金国建立之后的确曾自称“中国”,这是因为在两宋时期“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中国和中原是一个意思,金国人占领中原,所以业管自己叫中国。对此南宋政府也是承认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意思无关正统,只是个地理概念。

(金国曾自称是中国,但女真人从来没有自称是汉人,至于金国内部的汉人,他们当然自称是汉人啦!因为他们本就是汉人)

实际上女真人从来没有自称为汉人,起码在金国统治时期,女真人的民族独立性非常鲜明。但是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中原地区的女真人遭到了惨烈的屠杀,幸存的女真人便融入汉族,而蒙古人则将整个中原地区的百姓统称为汉人。


千佛山车神


大家可以查一查自己的y染色体,如果你是男性。这片土地的民族一直在融合演化,汉之前夏商周也不是一个民族后融合为汉,汉之后唐也是鲜卑与汉融合之后的结果,元清就不再做一一陈述。江淮以北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广大地区男性的基因,相当比例是游牧c不是华夏o,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是什么基因固然有意义,但我们现在是什么,往哪里走更加重要。天道生生不息,淘汰腐败,成就精进。吾辈当以史为鉴,积极开拓,不断进取,这片土地的文明方可大同天下。


喜乐自在逍遥游


一般入主中原的都以正宗自称,(所以别老黑河南人了),历史也以中原王朝为正宗,然后南边蛮夷,西边戎,北边胡,那怕他自己才是胡。

例如五胡敌华时,五胡一进中原立马高大尚,马上以正宗自居,把胡的帽子扣给别人,然后互相指责是胡!

可胡字又不是脏话!

不过,南宋被称为蛮夷也是自找的,当时的天下,本就靠谁的拳头硬,自己打不过,被称蛮夷也不寃!

别谈文明,文明是可以学习的,金进入中原后,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汉文化早己掌握,还开科举,纳贤士,重教育,连衣冠都己变了。

所以金也是汉化的相当彻底的国家,也从属中华文化范围内,元朝把女真,契丹,高丽统一归入汉人类,说明他们汉化的已无二,蒙古人分不出来。

所以,金自称正宗,再傲娇南宋,也是有底气的。

看下正统怎么定义:

如果以儒家宗法制社会的要求来算,正统王朝要么前朝禅位,要么前朝称臣,要么前朝被后来者所灭。



南宋曾经就是金的臣属国。

绍兴八年,宋金第一次和议,金使张通古的身份是,江南诏谕使,这个称呼可见金国己不把宋当平等邦国看侍,而是完全侍以藩属之礼。赵构不管当时己拥强兵二十万,而且金提出条件极过分,要赵构亲受封册,最后赵构以守丧三年为由,躲了,让秦桧以宰执身份代替高宗"诣馆受书″。

金国要求百官临观受书礼,也找人冒充了,终于使宋金第一次和议达成。



绍兴十一年,在赵构和秦桧杀了岳飞前一个月,宋金双方又签订了,绍兴第二次和议。

依据该和议,南宋把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大片国士拱手让与金人。

而且还向金国正式称臣,使用金朝年号为正朔,岁贡等这些高宗一概应承,亳无疑问,其本人完全承认了自己是金国藩属国地位了,称臣纳贡,几尽臣子的本份!



金灭了北宋,南宋向金称藩王,当然金也算正宗!

所以金以中原人自居,而南宋自愿以藩臣自居,人家心甘情愿,被称蛮夷也是甘之如饴!


蓉儿是妹纸


金朝没自称过“中原人”,这点必须要强调一下。

金朝自己还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人吗?人家很明确地自称是女直(女真)。

例如,根据《金史》的记载,大定七年(1167)五月金世宗称:

女直、汉人,其实则二。朕即位东京,契丹、汉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来,此可谓一类乎?

金朝的人口分类是:女直、汉人、契丹。人家很明确自己是什么人。

金朝虽然没有自称是“中原人”,但是却以中国而自居,就是说自认为是中国。

金朝缘何以中国自居呢?这是由于汉人建立的王朝实在太弱了,金朝曾在靖康之变中攻取汴京,掠走宋朝的徽、钦二帝,还利用绍兴和议与南宋划淮而治。

宋朝虽然是汉人建立的王朝,但是有什么脸面自居大一统?这种情况下,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中国的身份自然就要北移了。

如果金朝以中国自居,那么被迫朝贡于金、以臣子自居的南宋只能是蛮夷了,否则还能是什么?

正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南宋被金朝称作蛮夷,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HuiNanHistory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金朝灭亡北宋,把宋徽宗,宋钦宗撸到了金国,宋朝的皇室成员和忠于宋朝的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而南方自古就有蛮夷之地的说法,在《岳飞传》里,金兀术把岳飞称作岳南蛮。也是有道理的!其实岳飞的出生地河南汤阴是属于中原地区,因为他是为了宋朝和金朝作战,宋朝被称作蛮夷,也就是南蛮了!

二是在法理上找到依据,金朝自称中原人,可以让中原的老百姓有认同感,华夏自古就是以黄河流域的统治作为正统,谁控制了中原,占据长安洛阳谁就是正统,既然我金朝占据了长安洛阳,我当然是正统了。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女真人把自己称作中原人也就不不足为奇了。但是南宋也想证明自己是正统,所以也就把偏安一隅的蜀汉称为正统,在在法理上找依据!

三是自古就有得中原得天下,既然金朝占领了中原,那么认为得到了天下,把宋朝撵到了蛮夷之地。金朝都城北京,在文化上学习、吸纳汉族文化,其国力强大,经济发展,把南宋撵到江南,以正统王朝自居,所以自称“汉人”。也就是中原人了!他们对逃亡南方的宋朝有一种轻蔑心里,看不起他们,已经没有正统王朝的资格,所以把他们称作蛮夷!

四是对汉文化的认同感。金朝统治的地区,也居住了很多汉人,他们也学习了汉人的文化,灭亡北宋,也接受儒家思想,只要对他的统治有利,金朝就逐渐在文化上和宋朝一样了:你崇拜孔子,我也崇拜孔子;你使行科举制,我也实行科举制;你诗书礼义,我也诗书礼义;你忠孝仁信,我也忠孝仁信,你对我都称臣纳贡了,你是我封的皇帝,你还有什么正统可言,我是正统,那我当然就不是蛮夷了。你宋朝偏安南方一隅,你就是蛮夷!这也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一样被汉人同化了!






草堂夜语


靖康之变,金人灭北宋,占据中原,赵构南逃在建康支撑起赵宋,才有了南宋。



金人自称中原人,是因为他灭亡了当时在中原建都的北宋,相对于偏居一隅的南宋,他才以中原人身份自称。

怪只怪赵构没有雄心壮志把金人从中原打走,自己在长江以南苟延残喘一百来年,让金人在中原当起了中原人。



提起赵宋,让以前真正的中原人蒙受奇耻大辱,为巩固自家政权,重文抑武,一条腿走路,忠勇之士不得安身,奸臣小人横行霸道,虽有一时之繁花,但最终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教训无不深刻!

靖康耻,犹未雪,臣之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可悲的是,赵构、秦桧之流商女不知亡国恨,安享太平做蛮夷,可怜岳飞徒有报国之志,壮志未酬身被杀,给中国历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页)


知未是也


金朝从来没有自称过“汉人”,但在灭亡北宋之后,则常以“中国”自居,其为“中国”,南宋又在向其屈服,先为“君臣之国”,后为“叔侄之国”,再成“伯侄之国”,反正就是“矮一头”,在其全面接受儒家正统观念之后,“皇权正统”伴随着的就是“文化优越”,也就是“君主华夷”,金朝固然自认为“女真(女直)”之国,却并不认可“蛮夷”,而是以“中国”的姿态来看待偏安一隅的周边各国,所以视南宋为“南蛮”、“岛夷”,视北方的蒙古为“北鞑”。

其实,金朝皇帝自知“女真”的例子很多,见《金史·世宗纪》:

乙亥,上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词。顾谓皇太子及诸王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尝堑忘,故时听此词,亦欲令汝辈知之。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直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汝辈当体朕意,至于子孙,亦当遵朕教诫也。……戊戌,禁女直人毋得译为汉姓。

这是金朝被称为“小尧舜”的世宗皇帝对他的太子、诸王所宣示的,要他们听女真歌曲,熟悉女真文化和语言,也是面对女真贵族日益汉俗化的一种自我保护,要求子孙都熟知继承之。又禁止将女真人姓氏翻译为汉姓,进而融合。

也就是说,金朝皇帝的“女真”自觉很强,也采取了清朝的“维持国初旧俗”的诸多政策,以自外于汉人。

早在建国之初,金朝已经执行了“剃发易服”之策,见《大金吊伐录·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

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布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

这是金朝天会四年(1126年)十一月由完颜宗翰下达的枢密院令,虽然是区域施行,但是也确确实实开搞了,具体的执行,另见天会七年(1129年):

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

有令之下,诸色恶吏各显其能,如代州守刘陶“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斩之”。解州耿守忠“见小民有衣犊鼻者(短裤),亦责以汉服斩之。生民无辜被害不可胜纪。时复布帛大贵,细民无力,坐困于家,莫敢出焉”。

注意,金朝此后并未“废止”剃发易服,只是由于政权建立之后,不再重申禁令,但是仍旧存在这个方向,故在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还有“诸人衽发皆从本朝之制”的记载。

试问,如果“剃发易服”叫以“汉人”自居,那大清朝算啥呢?汉人王朝吗?

所谓“汉人错觉”,其实是金朝历代帝王的迅速汉化所致,见《三朝北盟会编》一百六十六《金虏节要》记载:

(金熙宗完颜亶)自童稚时金人已寇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之。其亶之学也,虽不能明经博古,而稍解赋诗翰,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奕棋战象,徒失女真之本态。由是则与旧大功臣,君臣之道殊不相合,渠视旧大功臣则曰:“无知夷狄也。”旧大功臣视渠则曰:“宛然一汉家少年子”。

由于金熙宗本人算是自小学习汉文化,所以其生活方式大大不同于女真的野蛮旧俗,以至于他和女真旧部大功臣分歧极大,他看这些人是“无知夷狄”,对方看他,分明是一个汉人的少年。

不只是他,之后篡位的海陵王完颜亮,其实汉化程度比他高,见《大金国志·海陵炀王纪》:

嗜习经史,一阅终身不忘。见江南衣冠文物、朝仪位著而慕之。

更有意思的是,此人还擅长诗词,时人称他“一吟一咏,冠绝当时”,也是一代诗人皇帝。

此后的金世宗更是以“兴科举”、“复文教”而闻名青史,但是,他对于汉人的防范,也恰如清朝的康熙、乾隆两皇帝一样警惕,见《金史·唐括安礼传》:

大定七年(1167),“诏曰:‘南路女直户颇有贫者,汉户租佃田土,所得无几,费用不给,不习骑射,不任军旅。凡成丁者签入军籍,月给钱米,山东路沿边安置。其议以闻。’浃旬,上问曰:‘宰臣议山东猛安贫户如之何?’奏曰:‘未也。’乃问安礼曰:‘于卿意如何?’对曰:‘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彼耕此种,皆是国人,即日签军,恐妨农作。’
上责安礼曰:‘朕谓卿有知识,每事专效汉人,若无事之际可务农作,度宋人之意且起争端,国家有事,农作奚暇?卿习汉字,读《诗》《书》,姑置此以讲本朝之法。前日宰臣皆女直拜,卿独汉人拜,是邪非邪?
所谓一家者皆一类也,女直、汉人,其实则二。朕即位东京,契丹、汉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来,此可谓一类乎。’又曰:‘朕夙夜思念,使太祖皇帝功业不坠,传及万世,女直人物力不困。卿等悉之。’

这段记载非常有代表性,前面说的政务,就是在中原的女真户有贫困者给汉户做佃户,收入很少,难以参军,所以,要把其中的成丁男子全部签为军籍,要求宰相商议。

而尚书左丞唐括安礼也是个女真人,他的态度是,女真和汉人都是“国人”,在农忙的时候抽调签军,田地缺少劳力,很可能会妨碍农耕。

所以,金世宗就大骂唐括安礼,你这家伙什么事儿都学汉人,学《诗》、《书》,讲究农耕,要是南宋打过来,还种什么地?而且之前宰相都以女真习俗拜我,为啥就你一个用汉礼拜我?

我告诉你,自己人就是自己人,女真和汉人那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关系,我在东京继位的时候,契丹人和汉人谁也不去支持,只有女真人跟随,这就叫“自己人”,有强调说,我每天所思所想都是把金朝的事业广大下去,传之万世,以及女真自己人不可陷于贫困。

这段“一家者皆一类”的表述,几乎可以算作金朝的“民族政策宣言”,就是“女真优先”。

这套思路,一直到金朝灭亡,才引起了反思,金哀宗时代的长公主虽然是女流,却指出:

近来立功效命,多诸色人。无事时则自家人争强,有事则他人尽力,焉得不怨?

诸色人,就是“非女真人”的各类人等,没事儿的时候,女真“一家人”争强夺位,有事的时候让旁人尽力,怎么可能不对金朝怨怼?

综上所述,金朝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汉人”,而只是将自己视为“蛮夷居中国”,或者“女真家居中国”,虽然不认为自己落后于汉人,但是自己不是汉人,还是“门儿清”的。

至于“中国”视南方为“南蛮”、“岛夷”,也不是金朝的首创,而是北魏之后北朝的创举,由于以“中国”自居,且均称帝,则需对南朝贬低,故而称其为“蛮夷”。

至于说成吉思汗称金朝公主为“汉公主”,乃是在他眼中,中原礼教中的这些“中国”、“华夷”、“汉夷”之说没什么区别,“汉地”所居,自然就是“汉人”,“南地”所居,自然就是“南人”、“南蛮”。

所以,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其统治意义上所视的“汉人”,其实是“汉地”居住的人口,并不只是血统、民族意义上的汉人,在“元朝四等人”之说的始作俑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中就记录“汉人”包括:

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

这一群人到底区别多大,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刘三解


在古代,中国和中原很多时候都是相互通用的,中国并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范畴,而是一个地理范畴,也就是今天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北方。这是因为中国的文明起源就在北方,而且主要是在河南、山西、陕西这一带,逐步向外扩展,人们的地理观也就与此相应,以自己为中心,来想象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观之下,逐步形成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认识,中国被这些蛮夷戎狄包围在中间。

长江以南地区在秦国统一之后,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衰退。到东汉时期,也就是东汉灭亡时,人口大量向中原地区集中,今天的河南南阳已经算是比较靠近南方的地带了,长沙已经是边郡,周围都是蛮夷,所以才用孙坚这样的武将出身的人担任太守。但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在西南、孙吴在东南,都进行了大力的开发和发展,经济发展才比较快了,人口也增加了一些。但是和中原相比,南方的人口仍然是比较少的。

所以,三国时期人们的心理和认识上,也还是认为中原就是中国,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显然包含着以中原为中心的认识。比如周瑜在赤壁之战前劝孙权决心抗曹时曾说过:“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周瑜传》)这里所说的中国,指的就是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区,而周瑜作为孙权的下属,也承认孙吴只是“吴越”。

西晋遭遇五胡乱华,东晋衣冠南渡,东晋士大夫以中华正统自居,但统一了北方的政权在面对东晋时,却都以中国自居,而把东晋视为孙吴一样的割据政权。比如苻坚在和朝臣讨论出征东晋的时候,苻坚君臣就把东晋蔑称为吴,而把自己视为中原正统,并将东晋不肯臣服视为“未宾王化”,在出兵的具体部署上,也是刻意效仿西晋灭吴时的安排,也就是从四川、荆州和淮南三路出兵。

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中,是以中原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谁占据中原,谁就可以自称“中国”,而周围其它的政权和民族也会将占据中原的政权视为中国。到辽与北宋并立的时期,虽然北宋自称为中华正统,但辽国自认为继承了渤海国的传统,而渤海国又是唐朝文化的分支,中原地区反而在晚唐到五代时期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沙陀的统治,所以辽国一直把北宋称为南朝,而把自己称为北朝,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外人。

辽国这样认识自己,周围其他民族除了汉人为主体的北宋,大体上也是承认这一点的。比如辽国时期的回鹘、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就都承认辽国就是“中国”。甚至在辽国被金国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中亚建立西辽,中亚地区的一些突厥系民族也把辽国直接称为中国,把西辽皇帝称为中国可汗,也就是他们口中所说的桃花石汗。当然,辽国始终没有占据过中原,所以在中原汉人眼里,并不承认辽国为中国,而是始终将之视为夷狄。

女真崛起后,就以灭辽入主中原为目标,而没有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在崛起的时候先大举西征,统一草原地区。而在灭辽之后,金国又陷入了和南宋的长期战争,所以也没有大举出兵进攻西辽,以至于西辽一直存在了八十多年,直到蒙古崛起之后,才在西征的时候消灭了西辽。而在成吉思汗的势力还比较弱小的时候,在面对金国来的使节的时候,也是把金国视为中国的,把金国皇帝视为中国皇帝。

在辽金时期,都在东北和今天的内蒙古东部一带传统的草原地带大力发展定居农业,将在战争中掳掠来的汉人固定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耕种,随着辽金内部的社会分化,一些契丹和女真的社会中下层也逐渐沦为和被掳掠来的汉人一样的农民,甚至是农业奴隶。所以,在辽金时期就大体上形成了一种界定汉人与契丹、女真的区别的方式,也就是把从事农业耕种的人基本上都统称为汉人,而把契丹、女真自己视为国人,对其他民族也一样视为蛮夷戎狄。

蒙古在崛起的过程中,接受了金国在文化上的影响,所以大体上也接受了这种民族区分的方式。而到蒙古崛起和攻占金国的地盘时,作为金国主体民族的女真人大体上也已经和汉人相互融合得差不多了,一部分变成了地主,另一部分人逐步沦落为和汉人一样的普通农民。在金国上层眼中,这些沦落到底层的女真人也变成了和汉人一样的人,所以也经常不加区别的将他们统称为汉人。蒙古也基本上延续了这种方式,只是范围更加扩大,几乎将整个在中原地区的女真民族都不加区分的称为汉人。

也就是说,把金国统治区的人民几乎不加区别的称为汉人,这是蒙古人带来的影响,在金国尚未灭亡的时候,仍然是有区别的。但在面对南宋时,金国因为占据中原,所以也延续之前的传统习惯,经常会自称为中国,而把南宋称为吴越。在南宋初期对金国称臣的时期,金国当然就更加有这种资格了。但更多的时候,实际上是延续辽与北宋的做法,也就是在交往的时候互相视为南北朝,在战争状态下则会给对方加上各种蔑称。

至于刻意将南宋称为南蛮却恰恰说明,这个时期的民族意识比三国魏晋时期已经发达了许多,夷夏之防是比较严的,在一些汉人眼里,非农耕出身的女真就是夷狄,南宋则是中华正统,而金国为了报复或者是找平衡,就刻意将南宋称为南蛮。在这一点上,蒙古同样延续了金朝的习惯,在元朝统一全国之后,习惯上将金国统治区的人称为汉人,而把南宋统治区的汉人称为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