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金朝為什麼自稱「漢人」,反而把南宋稱為「蠻夷」?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金國在中原的統治日益鞏固,引發了非常深刻持久的文化心理變化。金人雖然並未自稱漢人,卻實實在在自稱“中州”,多采納儒家治國,終於在隆興和議之後的長期和平環境中形成了“國朝意識”。這種意識在金朝中後期逐漸成為主流觀念,以致於金人以中原正統自居,而將南人為主的宋人斥為南蠻。


金國治下的族群

金國境內存在著多種族群,統治者關注他們各自在習慣法和文化上的不同,根據文化地理的不同,分為:女真、渤海、契丹、漢兒、南人五種。金國官方並未頒佈正式文件確認這種等級,但是在習慣上,族群的爵秩高低還是清晰可見的。一般來說,服役的時候是漢兒優先,其次契丹,再次渤海,最後才是女真;而分配好處的時候,女真優先,其次渤海,其次契丹,其次漢兒。漢兒一詞,狹義時僅指晚唐河北藩鎮和燕雲十六州境內的漢族;廣義時,則包括金國境內的“南人”,也就是黃淮、中原地區的宋人。契丹則包括奚人。

《三朝北盟會編》引《燕行錄》:……有公事在官,先漢兒、次契丹、方到金人。丁未冬,宰相劉彥宗差一人知燕山玉田縣,國裹朝廷亦差一人來交割不得,含怒而歸。無何,國裡朝廷遣使命至燕山拘取劉彥宗賜死,續遣一使來評議彥宗,各賂萬緡乃已。有兵權錢穀,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漢兒,漢兒雖劉彥宗、郭藥師亦無兵權,契丹時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興,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為要職。……

金國的統治以完顏亮為轉折點,此後的金世宗完顏雍積極靠攏中原傳統,再經章宗的蕭規曹隨,金國境內經歷了“大定、明昌”兩個階段加起來將近80年的和平穩定。在此環境下,出生在金國建國之後的新生代不再以宋為宗,而是積極的“宗唐變宋”,以更早年代的中原人自居,漸漸地鄙視宋人,尤其是在此期間,金人很輕易的粉碎了“隆興北伐”和“韓侂冑北伐”,金國成為東亞大陸最強大穩定的國度,讓新生代有了優越感。


金國的文化心理變化:國人

在上述背景下,文化心理產生了顯著變化,集中體現為“國朝文派”的文學藝術潮流和儒學華夷觀的變化。可以說,歷經世宗章宗的和平穩定,境內各色人等,都形成了“國人認同”,生於茲、長於茲,國朝之下即為國人。到了金朝末期,連女真大臣都已經固執地認為猛安與漢戶皆為國人,讓女真皇帝非常無奈。

《金史·唐括安禮傳》:唐括安禮,本名斡魯古,……上問曰:“宰臣議山東猛安貧戶如之何?”奏曰:“未也。”乃問安禮曰:“於卿意如何?”對曰:“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即日籤軍,恐妨農作。”上責安禮曰:“朕謂卿有知識,每事專效漢人。……

國朝文派的特點是強調“國朝”這個概念,淡化宋、遼、西夏等並存一世的政權,尤其是淡化由來已久的“遼宋之辯”(實為華夷之辯),主張國朝之下即為國人。隨著金國科舉的大規模展開,南人憑藉文化優勢大量進入朝廷,他們對新朝的認同,就建立在自己也是“國人”的基礎之上。除此之外,金國的儒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歷代的“正統論”的標準,逐漸轉移到地理上的大一統上來。這種觀念首先是海陵王完顏亮自己攤開來講的,他認為只要混一天下就是當然的正統,持有一種通過暴力來競爭正統的認識。


由於儒學自古以來在這個問題上留下了太多漏洞,正統論就很容易被扭曲。唐代韓愈在名篇《原道》中曾說過“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在此基礎上,金國儒學的華夷正統觀逐漸轉變為“文化/地理”標準,即佔據其地而又尊其文化傳統,即可為正統繼承人。這個觀念因為涉及敏感,在當時沒有人敢明確提出來。到了金末,儒生郝經、許衡等,終於高倡“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的論調,最終形成了一種普世儒學,不再有任何的族群背景考慮。

《三朝北盟會編》:歸正官張棣正隆事蹟記曰:……(完顏)亮讀書有文才為藩王時嘗書人扇有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之句)頗有(改作留)意於(書史)一日讀《晉書》至苻堅傳廢卷失聲而嘆曰:雄偉如此秉史筆者不以正統帝紀歸之而以列傳第之悲夫。又一日與翰林承旨完顏宗秀左參知政事蔡松年語曰:朕每讀魯論至於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朕竊惡之,豈非渠以南北之區分同類之比周而貴彼賤我也。二子皆唯唯而不對《金史·李通傳》:李通,以便辟側媚得幸於海陵。……海陵恃累世強盛,欲大肆征伐,以一天下,嘗曰:“天下一家,然後可以為正統。”通揣知其意,遂與張仲軻、馬欽、宦者梁珫近習群小輩,盛談江南富庶,子女玉帛之多,逢其意而先道之。海陵信其言,以通為謀主,遂議興兵伐江南。《金史·耨碗溫敦思忠傳》:耨碗溫敦思忠,本名乙剌補,阿補斯水人……有頃,海陵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後可為正統。爾耄夫固不知此,汝子乙迭讀書,可往問之。”思忠曰:“臣昔見太祖取天下,此時豈有文字耶?臣年垂七十,更事多矣,彼乳臭子,安足問哉!”

這種觀念利弊如何,歷代已經有太多的爭論。在歷史角度,這種觀念一旦形成,南宋的正統地位就不存在了,新的正統將伴隨著暴力征服而來。經過若干年的薰陶,張弘範終於能在自己的詩文中寫道“鐵甲珊珊渡漢江。南蠻猶自不歸降”而絲毫沒有愧色。(完)


歷史咖啡


金人為何自稱是漢人?

其實,在我國古代是沒有漢族這一稱法的,和漢族對應的是“漢人”一詞。而“漢人”一詞並非來源於中原,而是來自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所以,當年女真人自稱是漢人也是不無道理的,畢竟這種叫法來源於人家,而不是我們漢族人。


有人說在漢朝的時候,我們不就是被叫成漢人的嗎?的確,在漢朝時中原人被統稱為漢人,但是真實的歷史上那隻不過是一段時間的稱號罷了,僅僅侷限於漢朝那一階段,漢朝滅亡了之後,這種稱法也就隨之消失了。所以,漢人這一叫法並沒有傳到宋朝。

早在漢朝的時候,金人就已經接觸過漢人了,那個時候漢朝在東北設立了遼東郡,而漢人的說法,也就流傳到了金人那裡。不過隨著漢朝的滅亡,漢人這一詞也就完全成為了金人的代名詞。

其實,當年南宋的人也不怎麼認同“漢人”這一稱呼,他們更多是說自己是宋人,而金人稱自己是漢人其實也沒什麼衝突的。


金人為何稱南宋之人為蠻夷?

隨著靖康之難的發生,徽欽二帝被俘虜到了金國,南宋的文武百官都跑到了長江以南,依靠天險來求得一段時間的安穩。要知道,長江以南越往南邊去,越是我國古代被稱之為蠻夷的地方。所以從地域上看,當時的宋人就生活古代蠻夷的地方,他們被稱之為蠻夷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而要知道北方大地自古以來才是真正的中原大地,靖康之難爆發之後,中原大地已經到了金人的手中,這個時候他們已經獲得了說自己是正統的資格。畢竟得到中原人稱自己為“漢人”,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天經地義的。不過他們稱漢人,更多的是對南宋的一種輕蔑,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根本沒有稱為正統的資本。


其實自從金人佔領中原大地後,就一直在潛移默化的被漢化,大多數金人都接受了儒家的思想,畢竟當年儒家的思想才是中原的正統思想。此後的金國,在文化上和南宋有著很大的相似度,孔子思想、科舉制度等等應有盡有。

一個民族強大起來的基礎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在文化上金人追求和南宋相同,其實就是為超越南宋,取代南宋。


夏目歷史君


金國女真人從來沒有自稱漢人!也沒有文獻曾記載過女真人自稱漢人,這純屬網絡謠言!作為金國的統治民族,女真人有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感,怎麼可能自稱漢人?在歷史上金國曾稱呼自己是中國,因為在當時“中國”是地理概念,基本上等同於“中原”,因此佔據中原的金國自稱是中國

首先可以肯定一點,在兩宋時期中國的民族觀念已經很深刻了,不可能存在亂叫的情況!女真人作為金國的統治民族,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有優越感,是絕對不可能自稱漢人的。

其實早在商周時期漢人就有民族觀念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國自稱“諸夏”,對四周的少數民族則以戎、狄、夷、蠻稱呼,例如齊國名相管仲就曾對齊桓公說道:“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中國民族概念形成的時間非常早,而中國人最初是以文化來區分民族的,孔子曾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到了漢朝,由於兩漢國力強盛,周圍的少數民族就稱呼中原人為漢人,後來我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稱呼,即便日後王朝更迭,但我們依然稱呼自己為漢人。後來唐朝時國力也非常強大,以至於周圍許多民族也稱呼我們為唐人。

例如日本就長期稱呼漢人為“唐人”,稱呼中國為“唐土”,稱呼中國文化為“唐風”。清末時兩廣地區的漢人還是多以“唐人”自稱,所以今天海外的中國人社區叫唐人街。

由於漢族文化非常強大,在唐朝以前入侵中原的外族人基本上都迅速漢化,這些外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講漢語穿漢服,以學習漢文化為榮。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要求鮮卑人漢化。

但是自從唐朝之後,四周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相比以前有了大幅的提升,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是不斷提升。到兩宋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都非常重視保護本民族文化。

例如西夏政權在建立之後,夏景宗李元昊於建國初顯道元年下令全國的党項人一律禿髮,不得效仿漢人髮式和服飾。此後四年李元昊又命党項學者野利仁榮創立西夏文字,逐漸讓西夏文字代替漢字。

李元昊的舉動都是為了捍衛党項人的民族獨立性,是一種民族自豪感的體現。而同一時期的遼國也非常重視保護契丹文化,契丹人為此也發明了自己的文字並且堅持自己的服飾和髮式。

女真人在建立金國之初時雖然文化比較落後,但同樣有著強烈地民族自豪感,女真人的文字、服飾、髮式、語言、文化習俗都受到金國政府的保護。而作為一個統治民族,女真人在金國時期是有民族優越感的,怎麼可能自稱漢人?

(金國女真人都是享受特權待遇的,怎麼可能自稱是漢人?)

金國建立之後的確曾自稱“中國”,這是因為在兩宋時期“中國”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中國和中原是一個意思,金國人佔領中原,所以業管自己叫中國。對此南宋政府也是承認的,因為當時“中國”的意思無關正統,只是個地理概念。

(金國曾自稱是中國,但女真人從來沒有自稱是漢人,至於金國內部的漢人,他們當然自稱是漢人啦!因為他們本就是漢人)

實際上女真人從來沒有自稱為漢人,起碼在金國統治時期,女真人的民族獨立性非常鮮明。但是在金國被蒙古所滅後,中原地區的女真人遭到了慘烈的屠殺,倖存的女真人便融入漢族,而蒙古人則將整個中原地區的百姓統稱為漢人。


千佛山車神


大家可以查一查自己的y染色體,如果你是男性。這片土地的民族一直在融合演化,漢之前夏商周也不是一個民族後融合為漢,漢之後唐也是鮮卑與漢融合之後的結果,元清就不再做一一陳述。江淮以北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廣大地區男性的基因,相當比例是遊牧c不是華夏o,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弄清楚自己從哪裡來是什麼基因固然有意義,但我們現在是什麼,往哪裡走更加重要。天道生生不息,淘汰腐敗,成就精進。吾輩當以史為鑑,積極開拓,不斷進取,這片土地的文明方可大同天下。


喜樂自在逍遙遊


一般入主中原的都以正宗自稱,(所以別老黑河南人了),歷史也以中原王朝為正宗,然後南邊蠻夷,西邊戎,北邊胡,那怕他自己才是胡。

例如五胡敵華時,五胡一進中原立馬高大尚,馬上以正宗自居,把胡的帽子扣給別人,然後互相指責是胡!

可胡字又不是髒話!

不過,南宋被稱為蠻夷也是自找的,當時的天下,本就靠誰的拳頭硬,自己打不過,被稱蠻夷也不寃!

別談文明,文明是可以學習的,金進入中原後,勤奮學習,積極向上,漢文化早己掌握,還開科舉,納賢士,重教育,連衣冠都己變了。

所以金也是漢化的相當徹底的國家,也從屬中華文化範圍內,元朝把女真,契丹,高麗統一歸入漢人類,說明他們漢化的已無二,蒙古人分不出來。

所以,金自稱正宗,再傲嬌南宋,也是有底氣的。

看下正統怎麼定義:

如果以儒家宗法制社會的要求來算,正統王朝要麼前朝禪位,要麼前朝稱臣,要麼前朝被後來者所滅。



南宋曾經就是金的臣屬國。

紹興八年,宋金第一次和議,金使張通古的身份是,江南詔諭使,這個稱呼可見金國己不把宋當平等邦國看侍,而是完全侍以藩屬之禮。趙構不管當時己擁強兵二十萬,而且金提出條件極過分,要趙構親受封冊,最後趙構以守喪三年為由,躲了,讓秦檜以宰執身份代替高宗"詣館受書″。

金國要求百官臨觀受書禮,也找人冒充了,終於使宋金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十一年,在趙構和秦檜殺了岳飛前一個月,宋金雙方又簽訂了,紹興第二次和議。

依據該和議,南宋把黃河以南,淮水以北大片國士拱手讓與金人。

而且還向金國正式稱臣,使用金朝年號為正朔,歲貢等這些高宗一概應承,亳無疑問,其本人完全承認了自己是金國藩屬國地位了,稱臣納貢,幾盡臣子的本份!



金滅了北宋,南宋向金稱藩王,當然金也算正宗!

所以金以中原人自居,而南宋自願以藩臣自居,人家心甘情願,被稱蠻夷也是甘之如飴!


蓉兒是妹紙


金朝沒自稱過“中原人”,這點必須要強調一下。

金朝自己還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嗎?人家很明確地自稱是女直(女真)。

例如,根據《金史》的記載,大定七年(1167)五月金世宗稱:

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

金朝的人口分類是:女直、漢人、契丹。人家很明確自己是什麼人。

金朝雖然沒有自稱是“中原人”,但是卻以中國而自居,就是說自認為是中國。

金朝緣何以中國自居呢?這是由於漢人建立的王朝實在太弱了,金朝曾在靖康之變中攻取汴京,掠走宋朝的徽、欽二帝,還利用紹興和議與南宋劃淮而治。

宋朝雖然是漢人建立的王朝,但是有什麼臉面自居大一統?這種情況下,統治中原的合法性、中國的身份自然就要北移了。

如果金朝以中國自居,那麼被迫朝貢於金、以臣子自居的南宋只能是蠻夷了,否則還能是什麼?

正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南宋被金朝稱作蠻夷,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HuiNanHistory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金朝滅亡北宋,把宋徽宗,宋欽宗擼到了金國,宋朝的皇室成員和忠於宋朝的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而南方自古就有蠻夷之地的說法,在《岳飛傳》裡,金兀朮把岳飛稱作嶽南蠻。也是有道理的!其實岳飛的出生地河南湯陰是屬於中原地區,因為他是為了宋朝和金朝作戰,宋朝被稱作蠻夷,也就是南蠻了!

二是在法理上找到依據,金朝自稱中原人,可以讓中原的老百姓有認同感,華夏自古就是以黃河流域的統治作為正統,誰控制了中原,佔據長安洛陽誰就是正統,既然我金朝佔據了長安洛陽,我當然是正統了。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女真人把自己稱作中原人也就不不足為奇了。但是南宋也想證明自己是正統,所以也就把偏安一隅的蜀漢稱為正統,在在法理上找依據!

三是自古就有得中原得天下,既然金朝佔領了中原,那麼認為得到了天下,把宋朝攆到了蠻夷之地。金朝都城北京,在文化上學習、吸納漢族文化,其國力強大,經濟發展,把南宋攆到江南,以正統王朝自居,所以自稱“漢人”。也就是中原人了!他們對逃亡南方的宋朝有一種輕蔑心裡,看不起他們,已經沒有正統王朝的資格,所以把他們稱作蠻夷!

四是對漢文化的認同感。金朝統治的地區,也居住了很多漢人,他們也學習了漢人的文化,滅亡北宋,也接受儒家思想,只要對他的統治有利,金朝就逐漸在文化上和宋朝一樣了:你崇拜孔子,我也崇拜孔子;你使行科舉制,我也實行科舉制;你詩書禮義,我也詩書禮義;你忠孝仁信,我也忠孝仁信,你對我都稱臣納貢了,你是我封的皇帝,你還有什麼正統可言,我是正統,那我當然就不是蠻夷了。你宋朝偏安南方一隅,你就是蠻夷!這也顯示了漢文化的強大,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一樣被漢人同化了!






草堂夜語


靖康之變,金人滅北宋,佔據中原,趙構南逃在建康支撐起趙宋,才有了南宋。



金人自稱中原人,是因為他滅亡了當時在中原建都的北宋,相對於偏居一隅的南宋,他才以中原人身份自稱。

怪只怪趙構沒有雄心壯志把金人從中原打走,自己在長江以南苟延殘喘一百來年,讓金人在中原當起了中原人。



提起趙宋,讓以前真正的中原人蒙受奇恥大辱,為鞏固自家政權,重文抑武,一條腿走路,忠勇之士不得安身,奸臣小人橫行霸道,雖有一時之繁花,但最終嚐到了自己釀下的苦果,教訓無不深刻!

靖康恥,猶未雪,臣之恨,何時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可悲的是,趙構、秦檜之流商女不知亡國恨,安享太平做蠻夷,可憐岳飛徒有報國之志,壯志未酬身被殺,給中國歷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頁)


知未是也


金朝從來沒有自稱過“漢人”,但在滅亡北宋之後,則常以“中國”自居,其為“中國”,南宋又在向其屈服,先為“君臣之國”,後為“叔侄之國”,再成“伯侄之國”,反正就是“矮一頭”,在其全面接受儒家正統觀念之後,“皇權正統”伴隨著的就是“文化優越”,也就是“君主華夷”,金朝固然自認為“女真(女直)”之國,卻並不認可“蠻夷”,而是以“中國”的姿態來看待偏安一隅的周邊各國,所以視南宋為“南蠻”、“島夷”,視北方的蒙古為“北韃”。

其實,金朝皇帝自知“女真”的例子很多,見《金史·世宗紀》:

乙亥,上御睿思殿,命歌者歌女直詞。顧謂皇太子及諸王曰:朕思先朝所行之事,未嘗塹忘,故時聽此詞,亦欲令汝輩知之。汝輩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直純實之風,至於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汝輩當體朕意,至於子孫,亦當遵朕教誡也。……戊戌,禁女直人毋得譯為漢姓。

這是金朝被稱為“小堯舜”的世宗皇帝對他的太子、諸王所宣示的,要他們聽女真歌曲,熟悉女真文化和語言,也是面對女真貴族日益漢俗化的一種自我保護,要求子孫都熟知繼承之。又禁止將女真人姓氏翻譯為漢姓,進而融合。

也就是說,金朝皇帝的“女真”自覺很強,也採取了清朝的“維持國初舊俗”的諸多政策,以自外於漢人。

早在建國之初,金朝已經執行了“剃髮易服”之策,見《大金吊伐錄·卷三·樞密院告諭兩路指揮》:

今隨處既歸本朝,宜同風俗,亦仰削去頭髮,短布左衽,敢有違犯,即是猶懷舊國,當正典刑,不得錯失。

這是金朝天會四年(1126年)十一月由完顏宗翰下達的樞密院令,雖然是區域施行,但是也確確實實開搞了,具體的執行,另見天會七年(1129年):

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髮,不如式者殺之。

有令之下,諸色惡吏各顯其能,如代州守劉陶“執一軍人於市,驗之頂發稍長,大小且不如式,斬之”。解州耿守忠“見小民有衣犢鼻者(短褲),亦責以漢服斬之。生民無辜被害不可勝紀。時復布帛大貴,細民無力,坐困於家,莫敢出焉”。

注意,金朝此後並未“廢止”剃髮易服,只是由於政權建立之後,不再重申禁令,但是仍舊存在這個方向,故在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還有“諸人衽發皆從本朝之制”的記載。

試問,如果“剃髮易服”叫以“漢人”自居,那大清朝算啥呢?漢人王朝嗎?

所謂“漢人錯覺”,其實是金朝歷代帝王的迅速漢化所致,見《三朝北盟會編》一百六十六《金虜節要》記載:

(金熙宗完顏亶)自童稚時金人已寇中原,得燕人韓昉及中國儒士教之。其亶之學也,雖不能明經博古,而稍解賦詩翰,雅歌儒服,烹茶焚香,奕棋戰象,徒失女真之本態。由是則與舊大功臣,君臣之道殊不相合,渠視舊大功臣則曰:“無知夷狄也。”舊大功臣視渠則曰:“宛然一漢家少年子”。

由於金熙宗本人算是自小學習漢文化,所以其生活方式大大不同於女真的野蠻舊俗,以至於他和女真舊部大功臣分歧極大,他看這些人是“無知夷狄”,對方看他,分明是一個漢人的少年。

不只是他,之後篡位的海陵王完顏亮,其實漢化程度比他高,見《大金國志·海陵煬王紀》:

嗜習經史,一閱終身不忘。見江南衣冠文物、朝儀位著而慕之。

更有意思的是,此人還擅長詩詞,時人稱他“一吟一詠,冠絕當時”,也是一代詩人皇帝。

此後的金世宗更是以“興科舉”、“覆文教”而聞名青史,但是,他對於漢人的防範,也恰如清朝的康熙、乾隆兩皇帝一樣警惕,見《金史·唐括安禮傳》:

大定七年(1167),“詔曰:‘南路女直戶頗有貧者,漢戶租佃田土,所得無幾,費用不給,不習騎射,不任軍旅。凡成丁者簽入軍籍,月給錢米,山東路沿邊安置。其議以聞。’浹旬,上問曰:‘宰臣議山東猛安貧戶如之何?’奏曰:‘未也。’乃問安禮曰:‘於卿意如何?’對曰:‘猛安人與漢戶,今皆一家,彼耕此種,皆是國人,即日籤軍,恐妨農作。’
上責安禮曰:‘朕謂卿有知識,每事專效漢人,若無事之際可務農作,度宋人之意且起爭端,國家有事,農作奚暇?卿習漢字,讀《詩》《書》,姑置此以講本朝之法。前日宰臣皆女直拜,卿獨漢人拜,是邪非邪?
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又曰:‘朕夙夜思念,使太祖皇帝功業不墜,傳及萬世,女直人物力不困。卿等悉之。’

這段記載非常有代表性,前面說的政務,就是在中原的女真戶有貧困者給漢戶做佃戶,收入很少,難以參軍,所以,要把其中的成丁男子全部籤為軍籍,要求宰相商議。

而尚書左丞唐括安禮也是個女真人,他的態度是,女真和漢人都是“國人”,在農忙的時候抽調籤軍,田地缺少勞力,很可能會妨礙農耕。

所以,金世宗就大罵唐括安禮,你這傢伙什麼事兒都學漢人,學《詩》、《書》,講究農耕,要是南宋打過來,還種什麼地?而且之前宰相都以女真習俗拜我,為啥就你一個用漢禮拜我?

我告訴你,自己人就是自己人,女真和漢人那是自己人和外人的關係,我在東京繼位的時候,契丹人和漢人誰也不去支持,只有女真人跟隨,這就叫“自己人”,有強調說,我每天所思所想都是把金朝的事業廣大下去,傳之萬世,以及女真自己人不可陷於貧困。

這段“一家者皆一類”的表述,幾乎可以算作金朝的“民族政策宣言”,就是“女真優先”。

這套思路,一直到金朝滅亡,才引起了反思,金哀宗時代的長公主雖然是女流,卻指出:

近來立功效命,多諸色人。無事時則自家人爭強,有事則他人盡力,焉得不怨?

諸色人,就是“非女真人”的各類人等,沒事兒的時候,女真“一家人”爭強奪位,有事的時候讓旁人盡力,怎麼可能不對金朝怨懟?

綜上所述,金朝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漢人”,而只是將自己視為“蠻夷居中國”,或者“女真家居中國”,雖然不認為自己落後於漢人,但是自己不是漢人,還是“門兒清”的。

至於“中國”視南方為“南蠻”、“島夷”,也不是金朝的首創,而是北魏之後北朝的創舉,由於以“中國”自居,且均稱帝,則需對南朝貶低,故而稱其為“蠻夷”。

至於說成吉思汗稱金朝公主為“漢公主”,乃是在他眼中,中原禮教中的這些“中國”、“華夷”、“漢夷”之說沒什麼區別,“漢地”所居,自然就是“漢人”,“南地”所居,自然就是“南人”、“南蠻”。

所以,在元朝入主中原之後,其統治意義上所視的“漢人”,其實是“漢地”居住的人口,並不只是血統、民族意義上的漢人,在“元朝四等人”之說的始作俑者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氏族》中就記錄“漢人”包括:

契丹、高麗、女直、竹因歹、術裡闊歹、竹溫、竹赤歹、渤海。

這一群人到底區別多大,其實是一目瞭然的事情。


劉三解


在古代,中國和中原很多時候都是相互通用的,中國並不是我們今天這個意義上的國家的概念範疇,而是一個地理範疇,也就是今天我們習慣上所說的北方。這是因為中國的文明起源就在北方,而且主要是在河南、山西、陝西這一帶,逐步向外擴展,人們的地理觀也就與此相應,以自己為中心,來想象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觀之下,逐步形成了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認識,中國被這些蠻夷戎狄包圍在中間。

長江以南地區在秦國統一之後,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時期的衰退。到東漢時期,也就是東漢滅亡時,人口大量向中原地區集中,今天的河南南陽已經算是比較靠近南方的地帶了,長沙已經是邊郡,周圍都是蠻夷,所以才用孫堅這樣的武將出身的人擔任太守。但是在三國鼎立時期,蜀漢在西南、孫吳在東南,都進行了大力的開發和發展,經濟發展才比較快了,人口也增加了一些。但是和中原相比,南方的人口仍然是比較少的。

所以,三國時期人們的心理和認識上,也還是認為中原就是中國,這兩個概念並沒有本質性的區別,但顯然包含著以中原為中心的認識。比如周瑜在赤壁之戰前勸孫權決心抗曹時曾說過:“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三國志·周瑜傳》)這裡所說的中國,指的就是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區,而周瑜作為孫權的下屬,也承認孫吳只是“吳越”。

西晉遭遇五胡亂華,東晉衣冠南渡,東晉士大夫以中華正統自居,但統一了北方的政權在面對東晉時,卻都以中國自居,而把東晉視為孫吳一樣的割據政權。比如苻堅在和朝臣討論出征東晉的時候,苻堅君臣就把東晉蔑稱為吳,而把自己視為中原正統,並將東晉不肯臣服視為“未賓王化”,在出兵的具體部署上,也是刻意效仿西晉滅吳時的安排,也就是從四川、荊州和淮南三路出兵。

也就是說,在古人的觀念中,是以中原為中心來認識世界的,誰佔據中原,誰就可以自稱“中國”,而周圍其它的政權和民族也會將佔據中原的政權視為中國。到遼與北宋並立的時期,雖然北宋自稱為中華正統,但遼國自認為繼承了渤海國的傳統,而渤海國又是唐朝文化的分支,中原地區反而在晚唐到五代時期經歷了很長時期的沙陀的統治,所以遼國一直把北宋稱為南朝,而把自己稱為北朝,也沒有把自己當成外人。

遼國這樣認識自己,周圍其他民族除了漢人為主體的北宋,大體上也是承認這一點的。比如遼國時期的回鶻、党項、女真、蒙古等民族,就都承認遼國就是“中國”。甚至在遼國被金國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中亞建立西遼,中亞地區的一些突厥系民族也把遼國直接稱為中國,把西遼皇帝稱為中國可汗,也就是他們口中所說的桃花石汗。當然,遼國始終沒有佔據過中原,所以在中原漢人眼裡,並不承認遼國為中國,而是始終將之視為夷狄。

女真崛起後,就以滅遼入主中原為目標,而沒有像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在崛起的時候先大舉西征,統一草原地區。而在滅遼之後,金國又陷入了和南宋的長期戰爭,所以也沒有大舉出兵進攻西遼,以至於西遼一直存在了八十多年,直到蒙古崛起之後,才在西征的時候消滅了西遼。而在成吉思汗的勢力還比較弱小的時候,在面對金國來的使節的時候,也是把金國視為中國的,把金國皇帝視為中國皇帝。

在遼金時期,都在東北和今天的內蒙古東部一帶傳統的草原地帶大力發展定居農業,將在戰爭中擄掠來的漢人固定在不同的地區進行耕種,隨著遼金內部的社會分化,一些契丹和女真的社會中下層也逐漸淪為和被擄掠來的漢人一樣的農民,甚至是農業奴隸。所以,在遼金時期就大體上形成了一種界定漢人與契丹、女真的區別的方式,也就是把從事農業耕種的人基本上都統稱為漢人,而把契丹、女真自己視為國人,對其他民族也一樣視為蠻夷戎狄。

蒙古在崛起的過程中,接受了金國在文化上的影響,所以大體上也接受了這種民族區分的方式。而到蒙古崛起和攻佔金國的地盤時,作為金國主體民族的女真人大體上也已經和漢人相互融合得差不多了,一部分變成了地主,另一部分人逐步淪落為和漢人一樣的普通農民。在金國上層眼中,這些淪落到底層的女真人也變成了和漢人一樣的人,所以也經常不加區別的將他們統稱為漢人。蒙古也基本上延續了這種方式,只是範圍更加擴大,幾乎將整個在中原地區的女真民族都不加區分的稱為漢人。

也就是說,把金國統治區的人民幾乎不加區別的稱為漢人,這是蒙古人帶來的影響,在金國尚未滅亡的時候,仍然是有區別的。但在面對南宋時,金國因為佔據中原,所以也延續之前的傳統習慣,經常會自稱為中國,而把南宋稱為吳越。在南宋初期對金國稱臣的時期,金國當然就更加有這種資格了。但更多的時候,實際上是延續遼與北宋的做法,也就是在交往的時候互相視為南北朝,在戰爭狀態下則會給對方加上各種蔑稱。

至於刻意將南宋稱為南蠻卻恰恰說明,這個時期的民族意識比三國魏晉時期已經發達了許多,夷夏之防是比較嚴的,在一些漢人眼裡,非農耕出身的女真就是夷狄,南宋則是中華正統,而金國為了報復或者是找平衡,就刻意將南宋稱為南蠻。在這一點上,蒙古同樣延續了金朝的習慣,在元朝統一全國之後,習慣上將金國統治區的人稱為漢人,而把南宋統治區的漢人稱為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