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辛棄疾生在金地、長在金地,祖父又在金國為官,為何如此痛恨金人?

祥子談歷史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在金國長大,祖父辛贊曾是金國的散騎常侍,但辛棄疾卻一生抗金,把恢復宋朝失地為己任。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事情。

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水滸傳》中的水泊梁山就在今天的山東境內。故事取材於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的真實歷史故事。也就是說,山東曾經是北宋的領土。宋江聚眾起義八年之後(1127年),金兵攻入北宋都城開封,擄走“欽徽二帝”,史稱“靖康之亂”,至此北宋滅亡。北宋滅亡後,金人便佔領了包括山東在內的原北宋所有領土。宋高宗趙構退往江南,在杭州建立南宋。

紹興十年(1140),辛棄疾出生在被金人佔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滅亡已有13年。雖然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曾是金國的官員,但卻是生於北宋,長於北宋的大宋臣民。對於金人的佔領,總有一種自己做了亡國奴的屈辱感。因此,十分懷念宋朝。辛棄疾幼年時期,祖父常帶其“指畫山河”“諦觀形勢”,灌輸“家國情懷”,希望辛棄疾成年後,能為宋朝復國貢獻力量。

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投宋後,辛棄疾一再奏表進言,主張北伐抗敵,收復失地。但由於此時宋庭被一群投降派左右,朝廷並未理會他的北伐建議。只派他出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政的職務,並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

辛棄疾在擔任地方官期間,積極練兵備戰,盼望有一天能領兵出征,為宋朝收復失地。但由於宋庭自“宋金議和”後,早已俯首稱臣,話語權一直掌握在投降派手中,辛棄疾積極主張抗金北伐的思想被視作沒事找事。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又黜,罷而又用。但是,從小受到祖父諄諄教誨的辛棄疾,始終心懷家國,初心不改。無論自己個人前途如何,從未放棄自己北伐復國的政治、軍事主張。但由於宋庭始終瀰漫著投降主義思想,辛棄疾一直被投降派視作危害他們安穩生活的“危險人物”而遭到陷害和排擠。直至辛棄疾六十七歲去世也未能實現其北伐復國的理想。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山。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於是,便將自己的情緒用詩詞的形式表達出來。我們中學時學過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便是辛棄疾在1186年途經江西造口時,見景生情,想起四十七年前(公元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詞中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既抒發了自己始終不渝的報國情懷,也表達了不能實現報復的無奈。下面附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供大家重溫,讓我們緬懷偉大的愛國詞人。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若愚趣談


1140年(宋高宗紹興十年)5月11日,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辛棄疾在這一天誕生於金國人鐵蹄之下的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的四鳳閘。作為原來宋王朝的國土,當時辛棄疾的家鄉淪陷於金國已經12年了,難忘故土的遺民心態,久盼王師的社會氛圍,再加上家庭的愛國教育,辛棄疾從小就立下了抗金復國的大志。

15歲起,曾依祖父辛贊之命,“兩隨計吏”,去金都燕京,名為應進士考,實則“諦觀形勢”,偵察敵情,伺機“挑畔而起”。

22歲時,辛棄疾聚眾兩千,舉起抗金義旗,旋又率眾參加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為其“掌書記”。作為起義軍中為數極少的官宦之家出身的文人,此時的辛棄疾“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多有驚人之舉。

當南歸在即的義軍中突生變故,首領耿京被害,隊伍大潰敗的危機關頭,辛棄疾力挽狂瀾,率輕騎50名,於五萬軍中赤手縛取叛徒張國安,時年不過23歲。辛棄疾的這一壯舉,充分顯示了年青辛棄疾機智、勇敢、魄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伸張了民族正氣,增強了人民抗敵的信心,振奮了義軍的士氣。這段馳騁疆場金戈鐵馬的戰鬥生活,在辛棄疾的一生中雖短暫,但很有意義,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有著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抗金殺敵恢復中原,始終是他未曾放棄的政治理想。但自趙宋朝廷南渡之後,議和派當權,棄戰求和是其基本國策,因此,辛棄疾的抗金以恢復中原的政治理想,終究無由實現。

辛棄疾所處的南宋時代是一個劍與火、血與淚的時代。收復失地,救亡圖存,統一中原,作為當時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時代精神的最強音符,震憾著每一個大宋子民的心靈。作為一個家鄉淪陷,決策南歸,以身許國的抗金戰士,辛棄疾更是深深地感受到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堅定不移地以統一大業為己任:“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辛棄疾所處的時代又是一個需要英雄造就英雄的時代。

英雄身處亡國之亂世,目睹故土淪陷之悲涼,他日夜憂患蒼生、痛惜斯民,雖胸懷愛國之心和匡復之志、身兼沙場之略和經綸之才,卻因當權者的昏庸而得不到重用,故時常悲憤交加、飲恨報國無門,英雄只能放歌詞壇,唱出自己的悲壯之聲和愛國情懷,於是在他的詞中處處洋溢著慷慨激昂、悲痛沉鬱的英雄氣概,亂世出英雄,辛棄疾是以一位英雄的身份登上詞壇。


雲朵兒說


痛恨金人是辛棄疾的祖父教育的,辛家是士族,所以家庭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加上他入南宋後長期和金對抗,從心理到生理都痛恨金人。

痛恨金人還有重要一點,滅金復南宋是他終生追求的理想而不是金人對他家族有多壞!

1140年,辛棄疾生於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其時距靖康之變已有十三年。

其祖父辛贊,做過金國縣令,然而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任上保護平民,暗中反抗金國。

在辛棄疾小時候,他經常灌輸辛棄疾抗金復宋,“紆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每出差金國上京,還帶他考察軍情,教他兵法韜略。

後來,辛棄疾拜師毫州劉瞻,刻苦學習。

同學党懷英曾對辛棄疾說:“兄文采出眾,豪放任俠,李白不過如此。”

辛棄疾搖搖頭:“諸葛亮,劉寄奴才是真男人。”

日後,党懷英因對苟安南宋失望,出仕金國,但是辛棄疾卻走上了抗金道路。

因為,他有一個夢想,要像諸葛亮興復漢室一樣復興大宋。要像劉裕一樣幹出驚世的北伐偉績。

這個夢想縈繞了辛棄疾的一生!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辛學習騎馬射箭,學習兵法典籍。史稱:“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兔”

二十一歲那年他聚集兩千人參加了征討金主完顏亮的起義軍,後來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所殺,辛棄疾又帶領五十多人襲擊萬人大軍,捉拿了叛徒,一路南下,將叛徒交給南宋朝廷處治。

那般歲月是何等的恣意豪邁!


壯歲𥰁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辛棄疾作為南宋堅定的主戰派,一直不受重視。

辛棄疾南歸後,義軍被解散,他本人被任命為江陰僉判一個地方助理小官。

後來他在南宋地盤上先後做了二十多年地方官史。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進行練兵籌晌等北伐活動,常被彈劾,罷官家居江西上饒,鉛山的時間也接近二十年。

由於時時,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打擊,他報效國家的壯志難酬。

那麼辛棄疾要這麼做?

他的《論亡虜疏》中有這麼一句話

“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

辛棄疾從小生活在金朝通知下,對金朝的形式很瞭解,他知道在金朝的北方也有強悍又野蠻的強敵,就跟遼朝時北方女真是遼的強敵一樣!

當年遼朝佔據幽雲十六州,形成宋遼對峙。後來金國崛起滅了遼,又把宋朝趕到淮河南邊,佔據北方大片土地,顯然金的實力要比遼強,等到另一個民族崛起又會滅金,然後繼續侵略宋朝,那時候宋朝還有退路嗎?

到那時侵略過來的將是比金朝更加強大的對手,對方過了長江,宋朝還有什麼實力抵抗??

所以辛棄疾才極力奔走呼號要求主戰。

可是從整個歷史來看,你必須要去北伐,就算收復不了失地也要保持一種軍事優勢,這樣當更強大的對手出現才能贏得一線生機!

辛棄疾的想法沒錯!

如果南宋不搞議和,不斷深入進擊,就是收不回中原,也能練兵鼓舞士氣,也可宣威北方,使女真以外的後起少數民族聞之驚懼,對宋朝心存畏懼之心。

反過來,宋金爭鬥不歇,也會使金一方也會持志不懈,日習於戰,不會逐漸消淪其昔日的勇武好鬥,也不會這麼快亡於蒙古。

在血與火的時代,在危機四伏的世界,最怕的就是整個國家“乍然一息”。

但是南宋已安於江南舒適的生活了!



雖然辛在政治上越來越失勢,可是他不想做“然然可可,學人言語的秦吉了”!他寧可一生不受重用,碌碌為為,也不願向現實妥協!

開禧北伐前辛一直從裡到外贊襄韓侂冑,力勸他立刻出兵,其實應該是戰爭責任人之一。

《玉堂嘉話》及議邊事,主和議者眾,公日“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汽我與金不共戴天耶”

辛還寫了《六州歌頭》大讚韓侂冑

西湖萬頃,樓觀矗千門。春風路,紅堆錦,翠連雲。俯層軒。風月都無際。蕩空藹,開絕境,雲夢澤,饒八九,不須吞。翡翠明璫,爭上金堤去,勃窣媻姍。看賢王高會,飛蓋入雲煙。白鷺振振,鼓咽咽。 記風流遠,更休作,嬉遊地,等閒看。君不見,韓獻子,晉將軍,趙孤存。千載傳忠獻,兩定策,紀元勳。孫又子,方談笑,整乾坤。直使長江如帶,依前是、保趙須韓。伴皇家快樂,長在玉津邊。只在南園。

從實際情況上講,南宋當時出兵伐金完全是一群頭腦發熱的人不理智之舉。

當時軍事方面準備嚴重不足。南宋四十年未戰了,能打戰的己年過花甲,關鍵時刻,薛叔似,許及之,丘崈等心發虛找各種理由推託,沒有一個能獨當一面坐鎮指揮的大帥。

所以,韓只能草葷任用鄧龍友主持全面工作,四川方面草草以大草包程松為宣撫使,使四川一切大權全落在野心家,陰謀家吳曦手中。

所以辛棄疾是一流的文學家,二流的政治家,三流的軍事家。他年輕時率十餘人突入敵營生擒叛徒,並不能證明他有多深刻的軍事才能。

辛棄疾一個文藝詩者範的人物,可是

理想太豐滿,而現實又太骨感

不過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有理想,有報復,有激情,也為之奮鬥過,此生何以為傲,堅持為傲也!


蓉兒是妹紙


這個問題雖然被放在歷史領域裡。自然,辛棄疾是歷史人物,沒毛病。

但是!我個人認為: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文化問題,也是文明傳承的問題,也是教育問題,也是搶奪人才的問題,也是輿論戰的問題,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筆者從來秉持大歷史觀觀察歷史現象。

那麼,我們用現代國家某些國家行為來觀察下辛棄疾這個問題吧。

首先,曾經的美國搶奪中國聰明的年輕人去美國留學,給予這些聰明的年輕人全額獎學金之外,甚至還發工資,為的什麼?

再次,曾經的蘇聯把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年輕人才們接去蘇聯,讓他們受蘇聯的免費教育,也發工資,又為的什麼?

還有,此時此刻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弄那麼多的亞州、非州、拉丁美洲落後國家的年輕黑人、或者什麼其他什麼人種吧,除了好吃好喝的招待他們之外,還免費向他們提供中國式的精英教育,真是在做好人嗎?

列位看官,什麼叫做文化殖民,什麼叫做文明侵略,已經有答案了吧!

上面那些措施,是近代大國政治家們有意識有計劃的行為,為的正是培養支持自己意識形態的外國外族精英人士,然後,讓這些外國外族精英人士作為種子回家鄉開花結果,有的甚至再撿出些學習好的給予金錢物資人力支持,以幫助他們建功立業。

列位讀者君子,讀到這裡,作為中國人你們腦海中是不是跳出很多著名人物呢?

比如,宋美齡兄妹用人辦事、治國理政是不是美國風格呢?搞的蔣介石唯美國馬首是瞻。

再比如,王明一輩子堅持的是不是蘇聯的立場呢?王明的思考行為是不是根本就是蘇聯人的思考邏輯呢?

當然,中華文明的強大,註定這些人不會在這塊土地上成功的,被“土包子”毛主席打敗是題外話,不提。

連我們最偉大的文化大師——魯迅,雖然舊學深厚,思想不至於被東洋俘虜,但責備起中國人和中國事物來,是不是有點日本人的狠呢?缺乏點中國人的中庸圓潤呢?

到現在,有些國家意識到此問題後,甚至開始阻止自己國家頂尖人才接受別國的教育施捨了。

很明顯,金國並沒有意識到金國一直在被大宋朝文化殖民,文明侵略,一直認為自己牛皮哄哄幹大宋呢,其實呢,金國越牛皮,佔的土地越多,金國被文化殖民的越厲害,被文明侵略的也越深,對吧!

雖然大宋朝並沒有有意識的去做什麼文化殖民,文明侵略。

可是,我們都知道,從我們的華夏先民起,建立了先進的農耕文明起,這個文化殖民文明侵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多少民族消失了?多少國家消失了?全部敗在方塊字下!

辛棄疾小時候開始學習方塊字的那一刻,他就是中華民族中國人,跑不了的。

辛棄疾他一箇中華民族中國人,不反對金國,反大宋合理嗎?辛棄疾他一個儒教徒,不反蠻夷,反什麼?

看官們,已經有答案了 吧。

你現在讓一個內蒙古人去“蒙古國”,你看他是認為自己是中國蒙古族人呢?還是他認為自己是蒙古國人呢?就算他因為個人利益宣佈了自己是蒙古國人,那麼他以後的人生裡也會不由自主的影響其他蒙古國人的思想靠向中國文化的,也還是會向中國人一樣思考問題的,

畢竟,蒙古國的海軍大元帥于謙大元帥還是我們中國人呢!是不是!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史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一代雄主,非等閒之輩,從建國那天起就覬覦著宋朝廣袤的領土,總希望有一天能夠揮師南下,把宋朝變成金朝的版圖。很可惜完顏阿骨打一生也沒有實現夢想,死前便囑咐子孫幫他完成未竟之業,所以金朝歷代皇帝都有吞併宋朝的野心,致使兩國不斷髮生戰爭。



由於宋朝皇帝自太祖、太宗以後多文弱,沒有能力使國家強大,因此金朝更是咄咄逼人,多次南下侵宋。宋朝一方面朝堂上主和派佔據多數,一方面皇帝抗戰態度不堅決,這就讓金朝有機可乘,導致領土頻頻被霸佔。久而久之,宋朝被侵佔的領土就變成了金朝的領土。

辛棄疾雖然出生在金地,長在金地,祖父辛贊也曾做過金朝的官員,實際上辛棄疾還是宋朝人,只不過生活在被金朝佔領的土地上而已。換句話說,宋朝的部分領土已經變成了金朝的殖民地。試想一個生活在金朝殖民地上的人怎麼能夠不痛恨統治者,何況辛棄疾還是一個有一腔愛國熱血的人,那自然就更加痛恨金朝了,所以他一生都想著收復失地,從回祖上的故土安居樂業。然而讓人遺憾的是,辛棄疾平生的宿願都沒有實現。



辛棄疾二十幾歲時,金朝統治下的宋朝子民耿京起義。起義的號角一吹響,四方壯士雲集,隊伍迅速擴大。辛棄疾趁機也拉起了兩千多人的隊伍抗金,處於戰略考慮,之後與耿京的起義隊伍合兵一處,全權聽耿京調遣。

起初,起義軍連連取勝。耿京為了取得更大的勝利,派辛棄疾去與南宋朝廷聯絡,欲聯手對付金軍。辛棄疾不辱使命,上報朝廷後返還的途中卻聽說耿京被手下張安國殺害了,起義軍也隨之潰散。在盛怒之下,辛棄疾率領不到百人的隊伍衝進幾萬人的敵營,生擒了張安國一夥叛賊。辛棄疾的這一壯舉,使他名噪一時,成為百姓心中的大英雄。



然而事與願違,南宋朝廷經過商議,完全不顧百姓高漲的熱情,沒有大力支持起義軍抗金的行動,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辛棄疾對朝廷很失望,卻又很無奈,只能整天吟詩作對,以抒發心中憤懣的惆悵。在這期間,他寫了一首詞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為了千古名篇佳作,還被選入了中學生的課本之中。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擲地有聲地質問深刻表達了辛棄疾直到晚年都渴望收復河山的大好願望,現實是他閉眼那刻都沒有看到,怎能不令人悲呼!

不管怎麼樣,好事壞事總是相隨的。雖然辛棄疾一生仕途坎坷,不能上陣殺敵報效祖國,含恨而終,但是也正因為此才成就了辛棄疾一代大詞人的盛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妖嬈史話


《宋史·辛棄疾傳》有載:“少師蔡伯堅,與黨懷英同學,號“辛黨”。始筮仕,決以蓍,懷英遇《坎》,因留事金,棄疾得《離》,遂決意南歸。”辛棄疾‘南歸’與其說是對金人痛恨,我倒反而與他在淪陷區仕途的不順息息相關更加真實。他曾兩次參加金國的科舉,但無奈兩次都落榜了。他是那麼富有才幹,他是那麼熱衷功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他多麼希望這一生過得轟轟烈烈!可是,現實就是那麼殘酷,在金國他沒有半點機會。於是乘著金國內亂,他毅然加入耿京的起義軍。他代表起義軍與南宋朝廷接洽,怎麼看也是活脫脫一場‘投名狀’!身處在那樣一個動盪的時代,但凡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才幹的人,都渴望有一番作為。奈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像辛棄疾有識之士,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只能把欄杆拍遍,也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樂優夢然


辛棄疾生於山東,祖父辛贊雖在金國為官,常憂思故國,國破家亡的悲苦之情,從小就灌輸辛棄疾莫忘故國,驅逐金人,而當時中原父老承平以久,遭異族入侵,人心不忘宋國。金人所佔地區抗金義兵此起彼伏,有王彥的八字軍、耿京的義軍等。辛棄疾投奔了耿京的義軍,但義端和尚背叛了義軍,殺害了抗金首領耿京,辛棄疾不僅是個享譽文壇的大文學家,而且武藝高強,窮追不捨,斬殺了叛徒義端,併為南宋帶來了一支抗金的生力軍。

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抗金復國,他領導訓練的飛虎軍是南宋抵禦金兵的重要屏障,辛棄疾力主收復故土,因與主和派政見不同,曾隱居,後開禧北伐前後重新出山,後病逝於開禧三年,臨終高呼‘殺賊‘’’,享年六十八歲。


趙永志67


辛棄疾的父親辛贊在金國任職。但他時刻記得是個漢人,所以從小就教育辛棄疾要恢復中原。

辛棄疾很小的時候就看見過金人如何欺負漢人,在辛棄疾心中,金國就是仇敵。


史娛善終


辛棄疾就生於宋金爭鬥不斷的年代。辛棄疾的祖父名叫辛贊,在金國任官,也屬無可奈何,在辛棄疾小的時候,父輩們就告訴他:“我們是漢人!漢人與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由於在金國北地長大,他切身感受到了漢人被金人所奴役欺凌之下的屈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便養成了辛棄疾嫉惡如仇的性格特徵,當時年不到二十的辛棄疾時常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後來,辛棄疾寫下了很多愛國詩詞。


千年歷史的船伕


身體流的是漢人血,心中存的是漢人情,漢金生的民族恨,骨子刻的世代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