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近70%的新科進士出身寒微,宋朝為科舉取士,煞費苦心

據南宋寶祐四年的《登科錄》記載,時年錄取進士一共601人,其中,官宦子弟只有184人。不難計算,平民出身的進士有417人,比例佔到了將近70%。縱觀宋王朝,歷史上著名的比如范仲淹、歐陽修、呂蒙正等人家庭條件都不大好。

那麼,宋朝在科舉考試上有哪些制度保障呢?


近70%的新科進士出身寒微,宋朝為科舉取士,煞費苦心


一、封彌制

參加過正規考試的人都知道,考試開始之前試卷是密封的,考試完成閱卷之前要將考生個人的姓名等信息密封,這樣閱卷人就不知道閱的誰的卷子,從而防止有人作弊。

這項操作最早被稱為“封彌制”,也被稱為“糊名考校”,在北宋宋太宗時期創設。

二、謄錄制

不過,封彌制依然有其漏洞。

比如答卷人可以在卷面上做一些記號來表明自己的身份,閱卷人也可以通過字跡對答卷人進行辨認。所以,發明新的防作弊制度勢在必行。

鑑於“封彌制”的漏洞,到了宋真宗時期,又出現了“謄錄制”。所謂謄錄制,就是每一份考生交上來的試卷都要經過專門的書吏重新抄一份。然後,再將抄寫好的副本送給考官進行閱卷。


近70%的新科進士出身寒微,宋朝為科舉取士,煞費苦心


三、別頭試

所謂“別頭試”制度,即是如果考生的親戚是考官必須另設考場,另安排考官,也就是對考官有“迴避”的要求。

四、鎖院制

所謂的“鎖院制”指的是考官確定之後就會被安排到“貢院”居住,不能外出,不能與外界聯繫,食宿都在裡面。

現代的正規考試中也有“鎖院制”的影子,比如一些考試的出題人在一定的時期會集中住在專門的賓館不準外出,不準與外界聯繫,而且沒收手機,不讓上網。當然,據說是管吃管喝的,待遇應該也不錯。


近70%的新科進士出身寒微,宋朝為科舉取士,煞費苦心


除了上述具體的制度之外,自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制度加持。綜合來說歷朝歷代,在宋朝好好讀書應該是很不錯的選擇,因為即便是平民百姓,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難怪好多人都說如果穿越,首選宋朝。

如果可以穿越,你願意穿越到哪個朝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