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仕女画”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以妇女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中国画,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它是中国人物绘画史上一门重要的分支,其创作出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是画家们的情感寄托。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通过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的塑造,去反映当时的社会审美,所以其风格与时代的审美价值观息息相关。它从最开始的秀骨清像到面短妆艳,再从唐朝的浓丽丰腴到宋代的端庄秀丽,至明清时画风又为之一变,开始崇尚风露清愁,都说明了仕女画审美标准的变化。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唐代仕女图

明清时期是中国仕女画发展的高峰,创作仕女画的画家非常多,他们大多都是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创作的内容也是根据自己平时对女性的所见所闻和女性的生活百态为主,画风也从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而转向世俗化。这一时期仕女画的内容不再只是那些宫廷贵妇,越来越多的村姑民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对仕女画内容一次质的飞跃,也增加了明清仕女画的现实意义。

从明清仕女画的意境上来看,画家开始追求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已经演变成一种不正常的病态审美观。仕女画中的女性,多娇弱无力、弱不禁风的小女人,让观者产生爱怜之情。这种“病态美人”的大量出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一、明清仕女画的社会背景

明朝建立后,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封建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之后,商业得到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但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明清两朝统治者对人民思想的禁锢是封建社会中最严格的。统治者推行的“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推行一种禁欲主义思想,通过控制人的欲望来维护统治。这种思想上的禁锢理所当然的会受到人们的抵制。特别是明朝中叶后,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起来,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信奉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开始追求人性的发展。

我们知道,人类的天性不是统治阶级的专制能够压制的。这种思想上的禁锢越严厉,反弹也越强烈。所以当这种压抑的情绪到达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人性的爆发。这种爆发从上流社会开始,表现为人们开始转变了观念,追求享乐和华丽的物质生活,及时行乐的思想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地主阶级的生活充满了声色犬马,女色消费开始受到追捧。这种追捧带来了明、清情色文艺的空前繁荣,文学和艺术创作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着“浪漫主义的洪流”之称的市井文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纷纷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能直接刺激眼球的仕女画、春宫图能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渴望,所以大量的仕女画也应运而生。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明清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作品。以《红楼梦》、《西厢记》和“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深受市井文化的推崇,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这些小说在刊发时需要大量的插图和配图,很多画家根据小说中的女性描写,加上个人的理解进行创作,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更有利于读者去欣赏和理解作品。这些小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仕女图,它是女色消费和文化消费同步的结果,也得到了民间力量的广泛支持。

二、明清仕女图柔弱风格的来源

明清两朝是女性受压迫最为严重的朝代,也是女性完全沦为男性附庸的一个时代。在社会上男性是主体,女性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她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男人为中心,连穿着打扮和化妆都要服务于男人。相比于唐、宋时期的女性,她们没有任何地位和主动权,只能被男性主宰命运。

男人和女性相比,虽然地位要高得多,但是男人在封建制度面前面临的状况,和女性面对男性时非常相似。特别是那些封建社会的底层文人们,终生的理想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而一旦进入了仕途,他们在皇权和封建制度面前也是一种附属地位,必须绝对无条件服从君权。这一点和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文人们的身上普遍有一种女性的气质,他们的审美也受到这种气质的影响,带上了一点女性化的味道。虽然并不是每个文人都是如此,但创作仕女画的那些文人士大夫身上的这种气质,对明清仕女画的整体审美导向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文人士大夫阶层表面上很风光,但是他们内心是很空虚的,也是很柔弱的。为了掩盖这种柔弱,他们只有拼命的削弱女性,才能体现男性的刚硬和优越性,所以明清两朝对女性的压迫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潮。他们在全体女性中强制推广缠足之风,去弱化女性,去体现自己的强大和男性的雄风,为自己的心理寻找安慰。他们在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上,打破了历代相传的健康的女性审美,将病态的柔弱加之于女性身上,去满足他们可怜的自尊。

出于以上的原因,阴柔和病态便成为明清女性身上符合士大夫审美的两种气质。此时的仕女画也一改以前的健康女性风格,出现了大量虽然清新淡雅,但是却弱不禁风的女性。

三、明清仕女图柔弱风格的表现

明清的仕女画继承了之前流行的宫廷贵妇题材,但是其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纤弱。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仇英的《贵妃晓妆图》等作品都是描绘后宫妃子们的日常生活,她们或坐或卧,或弹琴,或歌舞,都给人一种清静悠闲之感,唐宋宫廷妇女的那种矫健不再出现于画面之中。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黄慎的《麻姑捧壶图》

小说的女性主人公也是明清仕女画中常见的题材。特别是《红楼梦》问世后,那个愁眉不展、娇小纤弱的林黛玉,更是清朝仕女画的宠儿,改绮的《红楼梦图咏》和费丹旭的《十二金钗图》都是将林黛玉刻画成一个留连于病榻之上的娇小病美人,而这种病态美人却是当时的女性时尚。

还有不少以传说中的仙女为主题的仕女图,如黄慎的《麻姑捧壶图》、任颐的《仙姑图》、萧晨的《洛神图》,都将这些仙女们刻画成细眉小眼,长颈削肩的文弱美女,充满了柔弱的女性特征。

由于人性的释放,妓女成为明清画家的宠儿,是明清仕女人中最常见的女性。无论这些妓女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如何,都能被画家赋予各种才情,突出这些女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借她们的生活遭遇去寄托画家的个人情怀。这些青楼女子或酣睡未醒,或对窗愁思,多呈一种倦怠慵懒之状,伴随着身上衣妆的“钗斜鬓松、衫垂带褪”,活脱脱就是一付弱不禁风的女性形象,是当时社会评判美女的标准。

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这些仕女图上的女性,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上的一首儿歌:“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这才是明清时美女的样本。因此仕女图中的女性,都是弯弯的柳叶眉,纤纤玉手,樱桃小嘴,双肩如削,腰围不及一抱的女性,仿佛一阵风都能吹倒。这种风格到最后,那些文人创作时抛弃了绘画的真实性,转而对女性身上某几处特征去无限放大,突出女性的弱柳扶风,突出女性无法独立生存,突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从而达到掩盖男性文人身上对皇权君权的依赖的尴尬心理。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秋风纨扇图》

我们以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为例。这幅作品中的女性,头挽高髻,头部比例占据较大,身子有意画得非常娇小,整个人物显得有气无力,让人担心她的身体能否承载她的头颅。这位女性手指纤细,指甲又长又尖,连扇子都拿不动,不得不将扇子倚靠在肩膀上。她虽然是在室外赏秋,但是“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神态含蓄,娇小玲珑的女性特征十分明显和夸张。这种夸张得有些怪诞的造型,目的就是突出女性的娇弱,突出女性的病态。

四、柔弱仕女背后的文人心理

从绘画技巧和成就上看,明清的画家技艺非常成熟,这种柔弱的仕女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并不是他们绘画技巧上的欠缺,而是有意将女性处理得缠绵悱恻、弱不禁风。这些文人创作时,又是抱着怎样的心理的呢?

我们前面说过,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士大夫中出现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考取功名的文人,人生观也随之转变。从表面上看,这时的“入仕”不再是文人们唯一的追求,但是封建时代每个读书人的内心,仍然是“学而优则仕”的。这才是他们的真实内心。表面上这些文人留连烟花柳巷,终日在脂粉堆中寻欢作乐。但是这种表面上的欢乐,并不能完全舒缓他们心中的不平与矛盾,也无法抚平他们的哀愁。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唐伯虎影视形象

明代影响最大的仕女画家非唐伯虎莫属。很多人都认为唐伯虎是个天生的风流才子,有关他的传说也很多,但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一个命途多舛之人。他出身富贵之家,天资聪明,是世人公认的天才。他本来应该顺利的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去实现他济世救民的抱负。但是命运弄人,他却莫名其妙的与科场舞弊案有了牵连,终身不得入仕。唐伯虎遭此打击后,开始放荡不羁,终日与烟花女子为伍,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唐伯虎的仕女画有个特点,画中的女性大多手执团扇。这是因为美人执扇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是美人迟暮,不再受宠,只能靠扇子来排遣心中的苦闷。扇子是女性表达伤感的道具,是弃妇的意象。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唐伯虎又何尝不是科举的弃妇,官场的弃妇?所以他的仕女多执团扇,要表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仕途不得意的落寞,是唐人街托物言志,用一把小小的扇子寄托自己情怀的一种表现手法。他曾写过一首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正是唐伯虎自己的感怀。

五、明清仕女画文化特征

说到明清两朝的仕女画,和中国诗歌里的闺怨诗颇有相通之处。与仕女画的作者多是男性一样,中国古代闺怨诗的作者也以男性居多。所以有人说闺怨诗是男人的女性艺术,是男人从女性的角度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男女之间的差异,无论是诗歌或者绘画,都会将女性某些特征加以夸张或者刻意女性化,甚至比女性还要女性。这与京剧中的“男旦”在表演女性时的情景很相似,“男旦”们通过女性的形态动作,带给观众的是女性的细腻。

充满女性华贵之美的仕女画,为什么在明清时出现了“病态为美”?

传统的中国文人,莫不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生理想,希望通过入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明清时期,官场黑暗,政府腐败,很多文人仕途失意,只能通过放荡形骸去掩饰人生的失落。他们将目光人庙堂之高转向江湖之远,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人生,抒发个人的感受。他们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鄙视官场中的趋炎附势,在民间追求人生真正的乐趣。

但是文人也要吃饭,也要生活,特别是与软香中的脂粉们厮混,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文人开始成为职业画家,靠卖画补贴生活。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卖出好价钱,他们也迎合世俗的审美,将女性那种柔美无限放大,去符合人们心中需要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在创作时,有意抹杀了女性的那种阳光和健康之美,用笔下纤弱的女性去迎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达到男性心理上对女性的征服欲。

柔弱风格是明清仕女画的审美风尚和审美特征,多用工笔淡彩的表现技法,用小写意的风格来处理主次结构,使得明清的仕女画有了更多的清幽古雅之意趣。但是这种病态畸形的美,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也缺乏活力,是封建文人末世情结的反映,也是封建制度即将土崩瓦解的前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