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幾乎都成了發達國家,為什麼印度還是那麼貧困?

水煮鹹魚87


胡說八道,英國的殖民地多數是不發達國家好不!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事實勝於雄辯,大數據不會騙人。

我們來羅列一下數據,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國家有56個,地區有2個,如下:

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爾,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斯丁,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

非洲有21個,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但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

美洲9個,美國某些地區,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

亞洲11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中國香港。

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

後來變成了發達國家或者發達地區的有:

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區區六個而已,10%,何來大多數呢?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發達和英國也沒有關係,一個是世界貿易的樞紐點,一個是中國讓他發達而已。

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的發達是因為西方人大量移民過去了而發達,凡是沒有西方人移民,直接殖民管理的都沒有發達!

  1. 非洲的英國殖民地最多了,21個國家一個發達的也沒有。

  2. 大洋洲14個英國殖民地一個發達國家也沒有。

印度不發達有什麼奇怪的?!

理所當然的事情。


葭明通半瓶歷史


印度是GDP坐⑥望五的經濟強國,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空軍墜機神一樣把持世界桂冠,月球硬著陸世界第一,治安狀況良好,流浪牛遍佈大街小巷高速公路與鐵路沿線無人偷盜,恆河橫貫南北,恆河水具備發電澆灌飲用沐浴與排汙水葬功能,咖喱神油,飛餅手抓飯譽滿全球,請問,印度哪一點貧窮了?不就是人口基數大了點而已 麼?



返濮歸甄


要說英國殖民地幾乎都成了發達國家,這點並不對,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多,現在為發達國家的除了英國本身外,還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但廣大的非洲國家和印度卻不是發達國家,其中不少還比較貧困,主要在非洲國家。

2018年印度國民生產總值是27263億美元,人口13.52億,人均GDP也達到了2000美元的水平,既不能說是發達國家,也不能說是個貧困國家,只能說是個發展中國家。

其實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政治體制,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實行過,如伊拉克這樣的,在薩達姆時代,薩達姆是國家總統,國家看起來也是搞的民主制的,不過這種民主制也是屬於然並卵的民主制,老薩經常以100%的得票當選,而且總統一當就是24年;再如利比亞這樣的,雖然名義上是共和國,但是卡扎菲做國家領導人做了40多年都不帶換的。這些國家也都沒有真正地走向民主自由和富強,反而與以前的封建王朝沒什麼區別。

但在有的國家,如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國家都實行的非常好,國家也走向了民主和富強,再如英國殖民過的美國,如今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那麼為什麼好的制度在一些國家實行,反而會實行不下去,最後實行的只是一個西方政治體制的空殼子,實際搞的是原來那一套呢?

原因就在於文化,其實文化在制度之先,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有什麼樣的制度,只有當一個國家的文化與制度匹配的時候,這個制度才會很好地實行下去,當一個國家的文化與這個制度不匹配的時候,最終實行的還是匹配這個國家文化的制度。

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一下印度文化的特點。

印度文化的特點

印度自古以來處在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是屬於東西方文明兩極的第三極文明,其文明特點有以下五點:

一為內明,即內心光明,是宗教性的內心探求;

二為聲明,即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

三為因明,即邏輯學;

四為工匠明,這點涉及面比較廣,為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佔相等學問;

五為醫方明,即醫術。

印度這個文明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文明,或許很多行為為我們很難理解,我認為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個天然就有著極大的壓抑性的民族。

▲印度苦行僧

比如印度流行的苦行僧,其實就是用一種極度虐待自己的方式來求得修行的圓滿的一種方式。這種苦行僧在印度自古以來就有,也因為此印度才會誕生眾多宗教,如佛教。在佛教當中,釋迦牟尼當初為了求得真諦,也是毅然放棄了王子的身份,按照印度的說法成為了“棄絕者”,即放棄一切世俗的人。

因此從文化的表現上來說,印度天生就是一個承受苦難的民族。

也正是因為此,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能在印度開戰。這是怎樣的一種革命呢?說白了就是不用暴力方式來推翻統治者的統治。在我們看來這種行為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在印度就做成了。

比如有一次甘地號召人們去去搶英國人商店的糧食,英國人馬上出動大量的警察毆打現場搶糧食的印度人,但是印度人也不反抗,被打的頭破血流之後被擔架送走,然後又來一波人繼續搶英國人商店的糧食,最後打到英國人手都軟了,他們還是不反抗,只是去搶。可以說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是一種用自虐的方式來爭取獨立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在全世界也只有印度才有。

此外,甘地動不動就絕食,而且很多時候是毫無理由地絕食。在甘地的不懈努力下,也正是因為遇到了英國這樣還算有些同情心的國家,最終印度贏得了獨立。

也正是因為這種壓抑性,使得印度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土地面積僅為我國三分之一的這樣的一個國家,在人均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國家的穩定,或許就是這種天然就願意承受苦難的性格所導致的吧。

印度等級制度嚴格

同時印度還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分制度,這點是眾所周知的,最高為婆羅門,其次為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這是印度的四民,在四民之下還有賤民,是最為低等的了。奇怪的是印度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的等級制度,直到今天也無法打破。

等級之間的區分有多嚴格呢?高等級的女性是不能嫁給低等級的男性的,如果雙方要在一起,那麼這對男女就會被自家的族人所拋棄,並被“家法”伺候,往往這種“家法”會打死人。低等級的女性要嫁入高等級的男性家族,要賠上大量的嫁妝,並且價值不菲,到了男性家裡還只為妾一類的身份,並且男方家裡隨時可以把她趕出來。

也正是這種等級制度,導致了現在的印度看起來是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內部分為了一百多個民族,有著一千多種不同的語言。整個國家實際上無法真正的統一起來,各地的隔閡實際上比較深。

所以從印度的文化角度來說,他們和西方的現代政治體制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西方現代政治體制為什麼在印度變了味

從西方現代政治體制的特點來說,這是基於工商業文明所產生的一種制度。工商也文明下,人的價值的實現是要通過與他人的價值交換來實現的,所以基於這點人與人之間就需要一種平等的關係,否則交換就無法進行。也由此產生了一個自下而上的授權制度,即國家的重要官員是經過民選產生,同時奉行天賦人權、法治社會等原則。

就拿英國的制度來說,屬於議會制,議會是國家最全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由議會最大黨的黨魁擔任國家領導人,同時制定法律。

現在的印度在政治上來說也是學習了英國的制度,屬於議會民主制,各黨派爭奪議會的席位,由議會席位最多的黨派組建政府,其黨魁為印度總理,為國家領導人。但這種制度的實行,前提是人人平等,光是印度的等級制度製造的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就讓這種制度實行起來實際上是變了味的。

比如印度的最高等級婆羅門天生就掌控了印度的最好的經濟部門,壟斷了印度社會最好的資源,其他等級的人要進入他們把控的產業是基本不可能的。掌控了經濟就容易掌控政治,甚至是影響法律的制定。

而英國這樣的國家是天然沒有等級區分,至少不管是什麼產業,只要願意進來投資什麼人都可以來,也沒有什麼限制。

再如印度有著一百多個民族,用著一千多種語言,光是語言的複雜性就天然隔閡了整個國家,至少讓這個國家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不像我們這樣的國家,你會普通話到全國各地都能用,但是印度沒有一個能夠在全國通用的語言,你在這個邦用這個語言,到了另一個邦就要重新學另一個邦的語言,如此複雜的語言系統天然就把整個國家分裂成了數個大小不等的單獨的市場,沒有統一的市場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非常困難了。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英國的議會民主制雖然很好,但是由於印度本身文化的原因,實際上在印度實行起來是多少變了味的,由於印度本身特有的國情,印度至今也沒有成為發達國家。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之路,其實還很長。


老威觀史


我們知道英國的殖民地很多,現在這些地區幾乎都很發達,但唯獨印度好像是個另類。

造成印度如今的局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印度與我們中國一樣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包括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流域是其文化的中心,曾經的孔雀王朝盛極一時,在阿育王時代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都在其統治範圍。但同時印度又是一個多種姓的國家,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宗教信仰錯綜複雜,這種種姓與宗教的不同造就了印度各民族之間充滿了各種矛盾與等級制度。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最早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開始的,1600年第一批英國人登路印度,英國人被莫臥兒帝國允許在孟買開設貿易點,開始專門從事東方的各種貿易。東印度公司憑藉其巨大財力收買分化各種土邦王公,造成了印度國內混亂不堪,直到1858年英國才正式將印度納為其殖民地。即便後來的印度獨立,但其社會矛盾仍然非常尖銳。

印度的貧困是針對平民的貧困,其上層社會生活確實非常富裕奢靡的,拿孟買來說,它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不亞於中國的一線城市,但其貧民區想找個廁所都困難,貧富差距極大。對比我們中國近些年的發展,我們的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各種便利的交通出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印度口口聲聲說的超越中國難於登天,因為我們還在發展。綜合來說印度的社會矛盾,宗教種姓矛盾,貧富差距,民生等等一系列問題得不到解決,想成為發達國家無疑於痴人說夢。





卡卡說過去那些事


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及整個世界,曾經有幾千萬平方公里。雖然英國現在有一些殖民地,現在確實比較發達,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太多了,更多的殖民地還是相當的貧窮,並沒有幾乎都成了發達國家。

英國的殖民地在非洲有坦桑尼亞,剛果,喀麥隆,加納,蘇丹等國這些國家絕對算不上發達,而且在美洲還有牙買加,巴哈馬等國,這些國家也好不到哪裡去,在亞洲有緬甸,馬來西亞,也門等國這些國家也許算不上貧困,但也算不上多麼發達。所以可以看出來英國的殖民地太多了,其中也有很多是不發達的。

一般大家認為英國的殖民地比較發達,主要是因為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幾個比較好的殖民地。但是加拿大澳大利亞還有新西蘭這幾個國家地理環境資源可實在是太好了,絕對算得上得天獨厚,再加上他們都是和英國同種同源,當地的土著基本上都被殺光了,所以他們能一直和英國有比較密切來往,也被英國美國等國接納入到發達國家之中去。

而印度各方面條件實在是太差了,雖然印度的地盤還算比較大,但是印度本國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本身有10多億人口,再多的資源被這些人平均也沒有多少了。而且印度本身還有很多封建糟粕的東西,例如種性制度,宗教的問題嚴重製約著印度的發展,這些問題即使英國殖民了印度數百年也沒能解決。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英屬印度帝國是個很籠統的名詞。其政治體制可謂”亂如麻”。彼時印度分直屬部及藩屬部兩部分。直屬部由總督(英王代表)治理,共15省。藩屬部為自治區域,由藩王或酋長統治,受總督節制。有藩邦六百餘,大者如一省,小者如一村。而克什米爾和海德拉巴則呈獨立狀態,總督不加過問。這當然制約了經濟發展。不過英殖當局也並非一點事沒幹。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在英屬印度構建了6萬公里鐵路網和一箇中央控制系統(有業員6千人)。這在當時亞洲無疑是一項壯舉。


王祖蔭1


因為英國也帶不動印度!

身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英國殖民地曾遍佈世界。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就已經稱霸天下了,但其實當時的英國還沒有到達巔峰狀態,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仍舊處於擴張期,還稱不上上日不落。直到1858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才徹底完成對印度的征服,而大英進入全盛時期則要到20世紀初了。

然而英國的鼎盛並沒有維持多久,就在英國殖民版圖剛剛達到最鼎盛時,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而德國同一時期超越英國。

一戰後,英國同意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自治。這些地區都由歐洲裔移民建立的殖民地,英國人對於這些地方的態度較為寬容。不過對於非歐洲裔殖民地,英國人仍舊是管得很緊。

眼瞅著澳大利亞和南非等地都取得了自治,印度人也嚷嚷著要自治,但印度人的要求卻遭到了英國當局的無情彈壓,如果沒有二戰的爆發,印度估計還得在大英的版圖內待上再待上幾年。

到二戰後,英國國力衰退嚴重,再加上美國的鼓動,英國再也無力阻止印度獨立,在將印巴肢解之後,1947年英國允許印度獨立。

在大英的殖民地中,印度算是獨立比較早的,即便是與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相比,印度的獨立時間也很早。

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是到1982年才正式獲得獨立的。雖然在此之前加拿大已經獲得實際上的獨立,但是按照正式獨立時間排序,印度算是最早的第一批宣佈獨立的英屬殖民地。

不過獨立之後的印度發展並不快,跟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僅僅比英屬非洲殖民地強一點。

平心而論,英國對於印度的統一還是有一定貢獻的,因為在英國佬來印度之前,這裡土邦林立,莫臥兒皇帝的地位類似於中國周朝的天下共主,雖然名義上是南亞次大陸的最高統治者,但其內部並不統一。

從文化上來講,印度一直都是一個地理名詞,這裡人種繁多,語言複雜,從來就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統一國家。而英國人的到來幫助印度進化成為一個現代國家,普及英語,完善法制,廢除許多陋習,這對印度而言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但是在英國人眼裡,印度不過是一個傾銷商品的市場,英國人並沒有打算開發這裡,殖民印度期間也沒有發展什麼工業,直到印度獨立之時,這個國家還是一個農業國,沒有啥工業基礎。

當然,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這些地區在獨立之初也是農業國。但不得不說,白人和華人的工作態度是非常勤勞的,智商也很高,搞發展還是很厲害的,並且這幾個地區也有環境優勢。

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天選之地,環境宜人,物產豐富,只要不瞎折騰,都屬於躺賺的地方。而新加坡雖然地狹人稠,可是人家所在的位置好啊!新加坡瀕臨馬六甲海峽,利用地利優勢發展轉口貿易,僅用三十年就躋身發達國家行列。

(澳大利亞最大城市悉尼,在二戰後這裡迅速發展為一座世界級的大都市)

反觀印度,底子太薄,人口超多,資源有限,這些都限制了印度的經濟發展,而且印度政府也在宏觀把控上犯了很多錯誤。

印度在獨立之後,印度罔顧國情,一味的自我膨脹,試圖追求世界霸權,將有限的財力過分集中於軍事和重工業,對於扶植商業發展十分輕視。印度的民營企業幾乎都是英治時期留下的,例如塔塔集團,就是在英國人統治時期創立的。除此以外,印度幾乎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企業。

(其實就算是塔塔集團也不過如此,塔塔從1945年就開始造汽車,比本田造車的歷史都悠久,結果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即便是收購了捷豹路虎,但塔塔還是隻能造QQ這樣的玩具車)

再者雖然印度人一直標榜自己的愛國情懷,但印度的優秀人才幾乎全部流失到國外,大多數印度大學生在拿到美國留學簽證後就不再回來,一心一意的當美國人。

做個對比,國內的很多大型互聯網巨頭創始人都是留洋歸來的,例如張朝陽、李彥宏等人。暫且不論搜狐、百度今天混得如何,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就是這幾位開創的。如今每年仍舊有大量的留洋人才返回國內工作,在美學習的中國人回國比例遠超印度人。試想,若是沒有人才,國家怎麼發展!

(微軟現任印度裔CEO——薩提亞·納德拉)

最後印度民情複雜,宗教矛盾和民族衝突接連不斷,這也極大的掣肘了印度的發展。

總之,印度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憑藉自己“實力”得來的,你不能全怪英國人,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前英國殖民地都很發達,比印度還落後的國家多多了,例如非洲那些國家,還不如印度呢。

(南非曾一度發展良好,可是在黑人掌權後南非便萬劫不復了。但是要澄清一點,南非在歷史上並沒有當過發達國家,即便是在白人當政時期,南非也僅僅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前列,遠遠算不上發達國家)


千佛山車神


這問題提的,前提就錯,結論已無意義。

英國殖民地遍佈五大洲,只有美、加、澳、新四個不列顛人移民國家發達了,其他不是“水深火熱”,也是初級階段,只有新加坡等小國脫穎而出,不能說明問題。

拿非洲說事,肯尼亞、尼日利亞、津巴布韋、埃及,東西南北齊了,哪個發達了?

亞洲:緬甸、也門(南)、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基本都不發達。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餘毒至今不散。

一棍子打死也不對,一些小國真的很發達。加勒比地區的巴哈馬、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洋上的塞舌爾、毛里求斯,地中海的馬耳他。小國成功,說明制度和人都“正點”,英國有功勞,更應歸功於每個國家的領袖和人民。


ruixuezhaofeng


這個問題嘛!其實多少有些瑕疵,因為歷史上英國殖民地很多首先要搞清楚英國有哪些殖民地。英國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開始了自己個擴張之路,至十九世紀初在全世界建立了幾十個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先來看看英國殖民過哪些國家和地區。

曾經是英國殖民的國家共56個,地區2個(現在的國名):大洋洲14個:澳大利亞,新西蘭,瓦努阿圖,圖瓦盧,所羅門群島,薩摩亞,瑙魯,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盧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新幾內亞,斐濟,巴巴多斯,基里巴斯.非洲21個: 南非,尼日利亞,喀麥隆,萊索托,博茨瓦納,加納,馬拉維,坦桑尼亞,津巴布韋,斯威士蘭,贊比亞,烏干達,湯加塞舌爾,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塞拉利昂,肯尼亞,岡比亞.美洲8個: 加拿大,伯利茲,圭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 哥,牙買加 ,格林納達,巴哈馬,安提瓜和巴布達.亞洲10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孟加拉國,馬爾代夫,斯里蘭卡,緬甸,文萊,民主也門.歐洲3個: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地區2個:美國的一部分(指紐約州及周圍),中國香港.注:以上56個國家中除緬甸,愛爾蘭,津巴布韋,民 主也門外,其他國家現在均為”英聯邦”組織成員。

以上國家也只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新加坡和幾個歐洲國家稱得上發達國家。剩下一些國家經濟狀況都不太好。所以並不是幾乎都成了發達國家。

至於題中所問印度為什麼貧困還是和自己個制度和經濟政策有關,這也是以上很多不發達國家的通病。在加上印度人口眾多,貧富差距巨大,自身的工業發展落後。所以貧困的更加突出。


史話論今


英國從17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在全球不斷開疆闢土,建立起“日不落帝國”,在英國的殖民版圖中,已經獲得獨立的國家有56個,地區有2個,但是成為發達國家的卻只有寥寥幾個而已,絕大部分國家都還比較貧窮,說英國殖民地幾乎都成了發達國家簡直是扯淡。

在英國殖民地建立起來的56個國家中,大洋洲有14個,非洲有21個,亞洲有11個,美洲有9個,歐洲有3個,但是現今成為發達國家的只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愛爾蘭等6個國家,而其他50個國家還都不是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尼日利亞、孟加拉國、緬甸等。

英國殖民地成為發達國家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新加坡除外),那就是這些國家人口都以歐洲白人為主,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都是如此,而那些都是以本土居民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基本上都沒有成為發達國家,他們的差距在於人種、制度、文化、發展理念等多個方面。由於這些國家的歐洲白人移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可以直接將歐洲的政治制度、資本、技術等帶到殖民地,所以他們具備先發優勢。

新加坡的發達跟英國沒有多大的關係,主要得益於新加坡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李光耀多年的經營,這個功勞不能算到英國人的頭上。

印度沒有成為發達國家很正常,因為印度居民不是以白人為主,而是以印度本土居民為主,這就與其他49個國家有相同的命運,白手起家,一步步地發展,不具備先發優勢。

印度13.54億人口,還有7300多萬的極端貧困人口(每天生活費低於1.9美元),數億的貧困人口。印度由於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多,發展基礎差,2018年人均GDP只有2016美元,印度要想蛻變成發達國家,還要經過至少幾十年、若干代人的奮鬥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