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在中國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座:它是兩個皇帝合葬墓,一個是大唐皇帝李治,一個是大周皇帝武則天。乾陵是關中唐帝十八陵之一,它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由易學家袁天罡和李淳風師徒二人負責選址的。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據說,乾陵地宮中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寶,堪稱繼始皇陵兵馬俑之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蹟”。金銀珠寶,讓雞鳴狗盜之徒饞涎欲滴;名畫古帖,則令文人學者望眼欲穿。歷史上,乾陵曾三次被大盜光顧。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入洛陽,破潼關,進長安,稱齊帝。之後,他派大將王璠率領40萬大軍盜掘乾陵。

王璠領命後,駐軍乾陵,經過反覆勘察,下令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但並沒有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罷,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為何如此?這是由於乾陵地宮入口處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偽裝處理:修陵人把當年開鑿地宮時挖出的廢石渣,搬運到一公里之外,故意給後世盜墓者以誤導。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出現了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耀州節度使溫韜。據新、舊《五代史》記載,在他任節度使的七年內,唐十八陵基本上被他一一光顧。乾陵倖存,要感謝奇異的天象。

南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編》中寫道:“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意思是說,他們在盜掘乾陵時,遇到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這裡順便提下。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

但令人諷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書畫作品都扔掉了。

史學界推測,《蘭亭集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集序》在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到了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東陵大盜”孫殿英盜取慈禧太后陵墓的樣子,他以軍事演習作為幌子,炸開乾陵墓道旁的三層岩石。

據說,爆炸聲中一團黑煙升起,在空中扭結成一條黑龍,黑龍一聲怒吼,最先發掘乾陵的7個山西籍士兵被嚇得噴血而死,其他人落荒而逃。人們傳言,“武則天是山西人,最恨她老家的人來掘她的墓!”

以上傳聞,或見諸史書,或流傳民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肯定的一點是: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一座。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乾陵未被盜掘,另一個原因是它很堅固。

1958年“大躍進”時期,西蘭公路復修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其中一炮落在了乾陵墓道金剛牆外三四米處,“轟”的一聲,半空中飛出幾個石條。只見這些石條都為人工打造,上面有字,還連著像鋼筋一樣的鐵條。

幾個農民覺得此事重大,連忙向乾縣政府辦公室報告:一不小心將姑婆(武則天)的陵墓炸開了!乾縣縣委、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立即向省文物主管部門報告。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經初步發掘確認被炸處是通往乾陵地宮的墓道,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

原來在這條長約63米、寬近4米的墓道里,一共砌了39層、約4000餘塊大小不同、重達1噸至2噸的石條,在每塊石條上面還鑿出燕尾凹槽,用鐵質燕尾板鑲嵌在其中,縫隙之間,再澆築鐵錫漿液。

說乾陵固若金湯,毫不過分!這與《舊唐書》“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

唐朝唯一未被盜的皇陵,40萬大軍都未得逞,卻被一農民炸開

乾陵地宮墓道的發現,引起全國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提議發掘乾陵。

然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權衡利弊,思之再三,在《乾陵發掘計劃》上提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乾陵發掘爭議,至今已延續了60年。時至今日,這仍然是一個令人企盼而又敏感的話題。

關注“史海深處”,就在這裡,和我一起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