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成語“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

首先,可以進行一個拆分——"封"、"狼居胥"。"封"就是指建設祭壇祭天以告天下,一般是有重大事件時才會進行的儀式。"狼居胥"是一個地名,是今內蒙古境內五原縣西北的狼山。封狼居胥是一個成語,原意是指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祭天以昭成功之事。後來,封狼居胥成為中華民族的武將最高榮譽之一。

成語“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

要說封狼居胥,我們首先要來認識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角——霍去病。

霍去病,生於建元元年(前140),卒於元狩六年(前117),年僅二十三歲,可謂是英年早逝。但這短短的二十三年之中,他卻達到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又封冠軍侯,意為勇冠三軍。在他去世後漢武帝讓他陪葬在自己的陵墓茂陵中,差遣屬國的匈奴軍人為他修建形似祁連山的陵墓,隊伍從長安排到茂陵,十分隆重。霍去病的諡號為"景桓",取"布義行剛"和"闢土兼國"之意,以彰顯他克敵制勝、千里追擊、作戰英勇、開闢疆土的功高蓋世。

以霍去病為主角的封狼居胥事件,即漠北之戰,究竟是怎樣的呢?

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春天,漢武帝劉徹覺得時機已成熟,是時候給一向猖狂的匈奴人致命一擊了。於是他下令命衛青和霍去病這舅甥倆各自率領五萬騎兵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和代郡出發,深入大漠去尋找並殲滅匈奴的主力部隊。

霍去病千里驅馳,翻越離侯山,橫渡弓閭河,在兩千多里外的大漠戈壁上與匈奴的左賢王交戰,大破敵軍,殲敵七萬多,此役還俘虜了匈奴的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共計八十三人。之後霍去病乘勝追擊,一路打到了狼居胥山腳下,於是在狼居胥山上就建造了祭壇,以昭告天下——匈奴畏懼退卻,大漢軍隊勢不可擋。此時霍去病仍有餘力,於是他帶著兵馬一路將匈奴人逼至北海,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貝加爾湖畔。經此一役,匈奴人徹底失去了漠南的控制權,只能走向更遠的地方。"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而這一年,霍去病僅僅二十一歲。

成語“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

之後,大漢王朝一舉消滅了匈奴的殘餘勢力,大漢王朝的北疆獲得了較為長期的安定。匈奴人倉皇北逃,唱著:"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漠北之戰大獲全勝,絕不僅是靠霍去病一人之力,它的背後凝聚著一代代君臣的心血。

漢朝建國伊始,剛經歷過長期楚漢戰爭,可謂是民生凋敝。漢高祖劉邦的登基大典上甚至找不到四匹白馬。天下初定,可北方威脅猶在,劉邦在位時甚至被匈奴圍困了七天七夜,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這是巨大的恥辱,是需要用一場巨大的勝利來洗刷的。可大漢王朝百廢待興,於是只能決定韜光養晦,無為而治,積極恢復生產力。文帝景帝兩代,勵精圖治,雖然中間仍有波折,但不妨礙大漢王朝一天天的強盛。

終於,漢朝迎來了第七位君主,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漢武帝劉徹。

成語“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

他頒佈了推恩令,巧妙地將地方的權力削減,解決了大漢帝國內部的巨大威脅;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鞏固了統治;他改革幣制重農抑商,切實提高了大漢王朝的經濟水平,為多次對外戰役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機已到,這位君主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他要一雪前恥,洗刷過去的恥辱。他揹負著幾代漢朝君主的期望,他統治者幾代臣民所營造的帝國。他不缺宏圖,不缺資本,不缺人才,於是他能成千古一帝,封狼居胥的偉業建立在他的時代。

"封狼居胥",由霍去病千里追擊匈奴開始,之後成為了幾千年來中國所有武將的最高理想。

唐朝名將李靖率軍大破突厥時從狼居胥山下經過;侯君集滅吐谷渾眾部時在此安營紮寨;劉義隆好大喜功卻草草從此而返;明成祖朱棣追擊蒙古敗軍至此,也如霍去病一般祭天告民。

成語“封狼居胥”背後的故事: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

封狼居胥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偉大的戰績,它更是一種英雄氣概與強盛國力相結合的象徵。對英雄來說,它是孤軍深入的膽氣;千里追擊的英氣;一往無前的豪氣。對國家來說,它是外御強敵氣節的象徵;強大軍事力量的標籤;太平盛世的交響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