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字甲、乙、丙、丁的來源是什麼?

晚尚好


甲,乙,丙,丁是十天干其中的四個,十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據傳說,天干地支起源於公元前2697年,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干支紀年法。

記載傳說“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苦,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築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幹為天,支為地,然後乃能治之。後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並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

實際上在現在所用曆法上,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是無法出現的。

根據“五虎遁法”甲子年對應的是丙子月。

但是在古代曆法中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的確出現過。

相傳,古六歷是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其中,夏曆建寅、殷歷建醜、周曆建子,根據夏商周秦的順序,秦歷建亥,以亥月為歲首。

但是西漢制定太初曆將原來以冬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夏曆正月為歲首,並吸收了干支歷的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使曆書與農時季節更為適應。

到了東漢初期,光武帝劉秀時期民間已使用干支紀年。延至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紀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頒行於全國。爾後各朝各代,實行年號紀年之外,並以干支法作為紀年,沿行不廢。

所以甲,乙,丙,丁最早是一種紀年符號,用於記錄時間,後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用於命理學,風水學,占卜學,乃至今天應用到各行各業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