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史学达人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大汉建立后,功勋最卓越的张良选择了一个小小的留县做为食邑,刘邦封他为留侯(万户侯),后来,张良淡出朝政中枢,专心修道,功成身退。张良是大汉功臣,在世人看来,他完全可以拿下刘邦给的大红封,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还要远离官场呢?

  是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寒了心?其实不是刘邦做了哪些事让他寒了心,而是刘邦可能会在他身上做什么,所以,他先一步跑了,当然了,跑得不算远得让刘邦很放心。

  为什么要跑?(剧照图)

  因为他太了解刘邦了。刘邦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他出的计,刘邦多半都接受了,刘邦要打的仗,他基本上都参加了,夸张一点说,除了刘邦身边的女人,他张良就算是最接近刘邦的人了,刘邦为人他太清楚了。刘邦什么样的?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韩信彭越什么的,咱们就不多说了,他们的死,有一半也是自已找的,刘邦不除不快,咱们就说萧何。萧何是一颗心巴在刘邦身上的,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谋点什么,要比忠心,没人有萧何强,可是就是这么个就差把心挖给刘邦的人,在刘邦那里是什么样的呢?表面看来,刘邦把萧何吹得天下第一好,事实上萧何也的确做得很好,后勤工作顶呱呱,给刘邦强大的后背,可是呢,萧何在关中看守大本营,刘邦三番两次地,派人问萧何的情况,外人看来,这是哥俩好着呢,可是在人精张良看来,这就是刘邦不放心了。后来,萧何把自己的儿子侄子什么的,都派到刘邦身边,刘邦才大大的满意。外人一看,哦呵,这小子,真是铁了心跟刘邦啊,把自己血脉全放刘邦身边,但明眼人张良一看,妈呀,这不人质嘛。

  萧何如此,他张良就会好多少?所以,赶紧退吧,趁交情还没用完的时候。事实证明,张良的眼光何其毒,萧何啊,后来还是被整了一道,其他人呢,也多少都受到些影响,只有张良,修道了,刘邦才没整他。

  其实张良不单是看透了刘邦,也看透了君王本心。“狡免死,走狗烹。”文种怎么死的?深知史实的张良不会不明白,他张良做的事太多了,对刘邦的影响力曾经太大了,万一还不知进退地继续得瑟,那就不好收场了。

  别人怎么退,他不管,他的理由足足的。

  他反秦的目的就在于为韩,为家族报仇,现在秦灭得透透的,他完成了;

  他动动嘴皮子就能得到有食邑,赏万户,位列侯的大功,可以了;

  他身体一直不好,人间俗事不想管了,得随赤松子去遨游,修修仙了;

  在刘邦眼里,他有一个最重要的可以功成身退的理由,就是他没兵权,走了根本没大影响啊。

能看透世事并真正躲避得了的,都是真正的高人。

抛砖引玉说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基本上就极少参与刘邦的事务,刘邦平定异姓王的叛乱,是陈平谋划的,张良几乎都没有参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托病不出、闭门谢客。

张良其实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崇尚黄老学说,潜心修道,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并没有贪恋富贵与权力,反而是与春秋时期的范蠡一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要说刘邦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心寒的,恐怕也只有诛灭异姓王事件了,其实张良也明白,刘邦此举是不得不为之,身在皇帝之位,必须要巩固大汉王朝的天下。

刘邦之所以分封异姓王,是为了在楚汉战争中尽可能多的增加盟友,建立统一战线,打击最强大的敌人项羽,刘邦分封异姓王大多数是被迫或无奈,有其政治目的,比如韩信问刘邦要假齐王,这事张良非常清楚,劝刘邦赶紧封给韩信。



刘邦能不封吗,不能,如果不封,这天下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定呢?

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目睹了整个刘邦剪灭异姓王的过程,但从历史上看,刘邦已经算是非常仁慈了。

燕王臧荼是第一个率先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因为燕王臧荼是项羽的旧部,直接投降刘邦的,看到刘邦在搜捕项羽残余势力,就第一个出来造反,被刘邦打败并斩杀,这能怪刘邦吗?



接着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用陈计之计,以巡视为名,抓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没有杀他,如果刘邦真的心狠,早就杀了韩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刘邦没杀,只是把韩信软禁在京城,仍是淮阴侯,后来韩信真的准备造反,趁刘邦在外平定之机,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这能怪刘邦吗?

彭越是因为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时,向彭越要求发兵协助,但彭越没来,只让其他将领去,刘邦很生气,之后彭越又被人告发谋反,然后刘邦将彭越囚禁,经执法部门审查认定彭越罪名成立,本应该叛处死刑,刘邦赦免了彭越,将彭赵贬为庶人,迁到四川,彭越在路上遇到吕后,被吕后骗回,再次诬告彭越谋反,最终彭越被吕后害死,这能怪刘邦吗?



韩王信、陈豨、英布、卢绾等异姓王都是自已主动叛乱,而导致被杀或被废,这能怪刘邦吗?

长沙王吴芮是唯一一个刘邦时代保留下来的异姓王,人家为人低调,又没有叛乱行为,实力又弱,最终保留下来,刘邦这么狠心的话,怎么留下一个呢?

如果刘邦真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寒心的话,就只是刘邦想更换太子的人选这事了。



这也是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唯一为此事复出劝谏刘邦,原本张良都不过问政事的,还是吕后请张良出面,张良出于各方面综合考虑,才答应吕后的请求出面劝谏刘邦的。

太子乃国之未来的储君,也就是将来的皇帝,是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和国家的根本,不可轻易更换,否则会产生动乱,况且刘盈的太子之位又是封建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更不能轻易更换。



张良认为刘邦这事做的太过冒险,会动摇国本,因此向吕后建议请出商山四皓,不知道张良用了什么方法请出了商山四皓,然后让他们四人跟在太子刘盈身后出入宫廷,刘邦在看到自已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居然在太子的身边,因此认为太子刘盈势力已巩固,不再提换太子之事。

张良的建议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也是张良在归隐后,唯一一次向吕后出谋划策,也可能是张良认为刘邦此事做的不对,但之后,张良再也没有为政事出过头,继续隐居,直到去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准确的来说,张良属于急流勇退,是为了自保才辞官,而他的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刘邦的两个举动一个变化促使他下定了决心。

一.韩信等一系列非嫡系亲信之死

韩信、英布、魏王豹等诸多异姓王纷纷被诛杀,他们真的都犯了谋反的大罪吗?这可能是个永远无法得到答案的争议。但是,我个人倾向于所谓的“谋反”,一半是真一半是被逼迫的,刘邦打败项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招抚了旧六国势力还有承诺了不少的封地和诸侯王位,但是到了刘邦渐渐坐稳天下,分封的毛病就显现出来了,面对一个个手握重兵无亲无故的异姓王,刘邦是做梦都不安稳。

所以,韩信、英布等人固然可能有一定野心,但他们反叛更可能是刘邦故意逼迫的结果,至于韩信,当初三分天下最好的时机都没有选择独立,怎么会傻到刘邦的天下都稳固了再来这么一出?历史的真相更可能是“狡兔死走狗烹”,刘邦虽然没有像后世朱元璋一样大杀功臣,但他这样的做法无疑让张良脊背发寒,因为张良也是从楚王中途投靠,并不像萧何等人是从小和刘邦一起长大,那么张良感到危机也是正常的。

二.张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心中有怨

张良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就是如诸葛亮,刘伯温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奇人物,运用计谋是他招牌技能,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汉朝建立后不再需要“鬼才”,而是需要一个勤恳踏实的人帮助治理国家,张良实际上是不太适合的,就是说和平时期张良的作用开始缩小了。

这样的情况刘邦当然很清楚,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汉初三杰”的韩信和萧何一个做了诸侯王一个做了丞相,萧何更是位列功臣榜第一,张良左等右等,等来一个二品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张良心里能没有点意见?当刘邦病危时,吕后问谁可以接任萧何的丞相位置,刘邦连说两人,就是没提张良,所以张良辞官未尝没有赌气和自证清高的想法

三.感受到了刘邦晚年汉朝内部可怕的政治危机

张良无疑是个聪明人,当他被吕后派人堵在宫门口半胁迫半恳求的询问如何保住太子的计策时,他就明白汉朝的未来必定是血雨腥风,作为一个半路投靠刘邦的谋臣,想要做到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无论自己站队赢还是输,继任大汉的皇帝会放过自己这样一个政治手段高超,心机深沉的谋臣吗?

张良细细一想,不行,得撤!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天更新历史趣闻小故事,探寻未曾被装扮的历史!


历史密探零零壹


问这种问题就是太小看张良的境界了。其实刘邦什么都不干,汉朝建立之后,张良也会立即抽身,退隐二线。张良的退隐,不是由刘邦干了什么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思想境界决定的。

张良出生自韩国高级贵族,其父亲、祖父都是韩国宰相,服务过五代韩王。但是到了张良这一代,还没等到他出仕为官,秦国就已经把韩国给灭了。

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同时也背负了丧国之恨,这让血气方刚的张良立即将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帝国,当只有时二十岁的他决定,定要杀掉秦始皇,灭秦复韩,恢复诸侯分封的局面。

于是他便毁家纾难,策划了惊天动地的“博浪沙刺秦”事件。

不过早年的张良还是太幼稚。他就没想明白,秦始皇纵然被刺杀了,又能怎么样?秦朝难道不会再立一个新君主?难道韩国会因为秦始皇之死就复国了?

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张良刺杀秦始皇的冒事举动,是一个风险极大,而收益又极小的非明智之举。

“博浪沙刺秦”事件失败后,秦始皇大怒,大索刺客于天下,于是一时间,关东的老百姓遭了殃,无数百姓被牵连致死。而百姓之死则点醒了张良,让他明白——睿智的思维比刀剑弓弩更有杀伤力,要拯救天下,绝不能靠打打杀杀。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接杆而起,举兵反秦。一时间,举国骚然。张良当时正在流亡,他看到全国都乱了,就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起兵不久后,张良便遇到了刘邦。由于两支队伍同为义军,而且刘邦为人又大气,用张良的话说,刘邦是那种不管跟他说什么,他都能认真听进去,而且一点就通,能成大事的人。不像某些人,本事没多少,还听不进去别人的谏言,成不了大事。所以,张良就认为刘邦一定能成大事,把自己的队伍和刘邦的队伍就合成了一股。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当然了,当时张良的思想境界还没有后来那么高大上,他当时仍然停留在复兴韩国,天下应该恢复以天子为中心,以诸侯为藩屏的封建邦联制度的境界。所以张良与刘邦的联合,只是他的权宜之计。

说白了,他就是想利用刘邦。

刘邦很清楚张良的才华,同时也知道张良效忠的主公是韩王,不是他。所以刘、张联军打下一部分韩国故地,扶持韩王成复兴韩国后,刘邦立即表示,韩国的地盘他不要,但作为交换条件,张良必须跟着他。韩王成爽快答应,于是张良就跟着了刘邦。

之后,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迎来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高潮——攻入关中,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灭亡秦朝。



秦朝灭亡后,刘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帝国奢靡的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此时的张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刘邦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刘邦的心态拧了过来。

“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 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不过,刘邦的心态虽然转变了过来,但他的危机还没有结束。诸侯联军进入关中后,项羽摆下天下第一饭局——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准备杀他。

刘邦面对此饭局,心里想的是不要去。但张良分析到,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好应约前往。在这场极其凶险的饭局上,张良胆识过人、沉着应对、深谋远虑,成功帮助刘邦化解危机。

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和韩王成都得到了正式册封。秦帝国与中央集权制度被项羽一并摧毁,此时的中华大地又呈现出诸侯林立的局面。


对于这种结果,张良起先是满意的,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所以他告别了刘邦,回到了韩王身边。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辅佐韩王,发展壮大韩国。

但是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特别是项羽对韩王成的态度(先软禁,后杀害),这让张良的心态和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巨变。他开始思考他心中的复韩之道是否是正确的?

暴秦已灭,项羽已分封天下,华夏再现诸侯林立局面。可是这一切带来了什么?带来的只是猜忌、战火、杀戮。刚刚建立的韩国又国破家亡了,复韩到底还有价值吗?恢复分封之道是正确的吗?郡县制就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内心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拷问后,张良重新回到刘邦身边。他的这次归来就是要通过帮助刘邦,摸索并实现他刚刚领悟到的“道”。

时间来到公元前204年,刘邦困于荥阳,不知道该如何打破相持僵局。当时一个叫郦食其给他出馊主意:让他把天下分了,关东地区重新分给六国贵族。

张良听说此事后,当时就急了,连忙赶到刘邦身边,说出了著名的“八不可”之谏,劝诫刘邦不要搞分封。

张良自己就是六国贵族出身,搞分封,他是既得利益者。可如今连他都反对分封,刘邦便很快意识到了郦食其出的是馊主意,大骂了郦食其一顿。

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张良的心态已经完全转变了,他通过思考,内心已经完全升华了。他已经与过去的自己决裂,与过去的思想决裂。坚决地反对任何分封行为,他已经完成了内心之道的飞跃,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此时在他心里都不再重要了。他进入道家庄子所讲的“无所恃”境界。

后来,汉朝建立,张良选择了隐退,他决定去体验生命最纯真的快乐。



关于张良为什么隐退,古往今来,有很多文章认为他这是为了明哲保身。是的,我也承认有这一方面因素。然而,如果把张良的隐退全归于明哲保身,这就太小看张良的思想境界了。

因为顺着时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张良隐退时,时局并没有后来那么紧张。刘邦削韩信兵权,萧何相权,实际上那都是张良隐退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况且,张良还不同于萧韩,他们两人一个握有兵权,一个握有相权,都很容易功高盖主,被刘邦猜忌。而张良只是一个谋臣而已,事实上对刘邦完全不构成威胁。

刘邦对于张良的态度,所见即所得,态度谦和尊敬,这是一种信任和爱戴。

好,那么如何解释张良隐退的行为呢?

我觉得,这只是因为——张良不想干了。

张良祖上五世相韩,锦衣玉食,富贵荣华早已见过,他对富贵没什么执念。同时,他作为一个道家信徒,经历了两次韩国灭亡,经历了与过去自己思想决裂的人,朝堂上的那些勾心斗角,他已经完全看开了。

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削弱丞相萧何的权力,也必然要与异姓王开战。此时此刻他待在刘邦身边,他还能做什么呢?帮刘邦整萧何?还是帮刘邦削藩?亦或者,阻止这些政治斗争?

事实上,他什么也阻止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并且,刘邦也已经无需他的辅助了。

既然灭秦的理想已经实现,汉初推行的又是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不想参与,也没有精力掺和官场蝇营狗苟的张良,还真倒不如归隐,无所恃地遨游于天地间,寻找他心目中的庄子。


总结。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分别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相才、将才。若论在本专业的专业程度,张良不如萧何、韩信,但要论境界,张良远胜二者。

通观张良的一生,其实可以发现,他一生的终极追求,都是一种“道”,“大道”乃天下国家之道,“小道”乃个体自由精神之道。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是张良的人生准则。

在暴秦肆虐和楚汉之争之际,“道”没了,张良就要出来护卫他坚持的“道”。最终在天下归“道”之后,“道”已经存在了,他也就没有再留下来的必要了。


Mer86


大家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一共有三件事使得张良决定退隐,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刘邦封张良齐地三万户,在张良看来,是深藏心计的

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以韩制张”的目的。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

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

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已经54岁了,这在古今已经算是晚年了,当时吕后和戚夫人都在蠢蠢欲动,想让自己儿子当上皇帝,他们便成为了两个派系,相互斗争,而且刘邦本人想立小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并不是嫡长子,国家很容易因此动荡,因此张良不想深陷漩涡之中。

张良懂得政治,并且淡泊名利

韩信被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此韩信不懂政治,也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张良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知道建国后他就对刘邦没什么作用了,因此功成身退。

总的来说,张良是汉初三杰中结局最好的,能够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实属不易。在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


历史那些事儿QAQ


我先来说说张良这个人吧!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祖父两代连任韩国五朝宰相,正宗的相三代,是个贵族世家子弟!

正当张良长大成人正想接手宰相之位时,不料,铁饭碗却被赢政这家伙无端打碎了,因为韩国被秦国灭掉了!

好端端的显赫地位就这样没有了,张良那个气呀,决定反秦,所以张良反秦是咬牙切齿的恨,是真正的恨秦国。一心就想把秦国推翻,灭掉秦国,以解心头之恨!

由此可见,张良辅助刘秦灭秦,一直至汉朝统一天下初定,刘邦称帝,张良便请病假在家,闭门不出,天天研究他的黄老之术。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刘邦哪些事让张良寒了心在汉朝建立后誓死不做官?

对于这个问题,得一分为二的看待!

原因有三:

一,张良在汉入关中初定后,就请病假在家闭门不出了,这真的有病,史记张良素来体弱多病。

二,张良辅助刘邦灭秦目的已达到,复了秦灭韩国之仇,已经心满意足,而且刘邦还封万户,位列侯!一生中追求的灭秦复仇和个人目的都已基本上满足了。所以不想再做官。

三,张良目睹韩信、彭越一众功臣的悲惨结局,深悟兔死狗烹之理,深怕自己也会深受其害,所以便隐身告退!

综上所述,张良不再为官,原因不全是在刘邦,刘邦的帝王之术,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正解历史


谢邀,我是一名网络作家,很高兴为您解答!

刘邦让张良寒心的事,有以下几点:

1,杀戮功臣。

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些功臣,都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刘邦或者是在刘邦默许下被杀害,这让张良很寒心。

2,萧何下狱。

萧何是刘邦的功臣,可也只因为刘邦的猜疑,就被无端下狱,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刘邦不信任人。

3,要更换太子。

刘邦喜欢骊姬所生的儿子赵王,而想更换吕后所生的长子孝惠帝,这让张良更感到刘邦的无情。

4,刘邦无法制约吕后。

刘邦晚年,吕后的权力过大,刘邦却无法限制吕后,最终导致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张良有先见之明,早就预感到以后的朝廷大势。

正是因为发生以上这些事情,张良才会寒心,誓死不当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欢迎关注趣读net!

趣读net


汉初三杰,韩信被诛,萧何靠出色演技得保,张良老早就退出权力中心漩涡。这三人看得最通透的就是留侯张良。

张良与他们两人不同,出身贵族世家,他的爷爷和老爸是韩国五朝相国,张良在辅佐韩王成时一事无成,才发现灭国不可继,人才也要看跟着谁,现在很多人说刘邦就是一地痞流氓,却能得到天下,是因为手下谋臣与将士历害,这个当然没错,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才会跟着刘邦打天下了?因为刘邦会懂得用人,也懂得人心,而且领悟力也是超高,张良在遇到刘邦前,跟别人说他的想法,没人听的懂,而跟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就听的懂,也能用张良的计谋,这人要是遇到看对眼的,做事就特别顺,所以张良就觉得刘邦是天授,不跟着他跟谁?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再来说张良的经历,韩国被秦灭国后,张良就想着为国复仇,秦始皇称帝后,喜欢巡游天下,张良就计划刺秦,弟死不葬,散尽家资舍财谋求刺客,找到一个大力士,打了一把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锤,想在秦始皇巡游路上砸死他,秦始皇能逃过一劫,是因为秦始皇准备了多辆“六驾马车”,致使刺客找不到明确目标,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大怒的秦始皇“大索天下”,刺杀失败的张良开始逃亡,在逃亡的路上与当时的贩夫走卒,地痞流氓多有接触,所以对于这些人的心理,看的很透,可以为了利益,也可以为了利义。

与刘邦攻打峣关时,知道守将是屠夫儿子,就以利相诱,果然奏效,当守将想要投降时,又说士兵可能不会听从守将,不如趁他们松懈时攻打。此战得胜,张良深知商人心理,利字当头。其实不管是韩信,彭越还是樊哙,对于利益没有人会不要,而想要利益就要战功,郦食其曾经跟刘邦说要分封六国,张良听到后赶紧跟刘邦说,这么多人跟你四处奔走,图的是什么,你现在去封贵族后裔,那些人为你拼命能得到什么?这样还有人跟着你吗?刘邦听了一点就明,大骂郦生!这些都是张良了解刘邦及他的手下那些人的心理,刘邦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可以把所得分出去,而张良历害在于,他可以不为利所动,可以跳出自己的局限。

刘邦在大局已定之后,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然而封王的基本上都没得到好下场,刘邦在建国后也四处忙着平乱,韩信被告发谋反,陈平用计诱擒,到京城后的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心里郁闷到极点的韩信有没有想反,没有人知道,不过最后韩信还是被杀了,阵豨代地造反被刘邦击杀,还有一个韩王信也跟着陈豨一起报道了,最冤的是彭越,没有准备造反却被手下告发,然后在自己的根据地被刘邦派来的人逮捕,最后落得夷三族,自己还被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这也间接导致英布造反。这时候的刘邦,对于自己不能信任又是战功彪炳的诸侯,反与不反,都要动手收拾。

刘邦做这些事,任何功臣都会有些寒心,只是张良作为道家学者,从最早的为韩国复仇刺杀秦皇,到劝刘邦不可分封六国后裔,张良从一个为小国谋小道升华为天下苍生谋太平的大道,道一直在张良的心中,天下已定,放弃功名,对他来说也是顺势而为,没有什么可留恋,留侯张良在中国历史中潇洒飘逸的身影,让后世文人称赞不已,精通黄老之道的子房,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去了!


历史红尘


刘邦并未做让张良寒心之事,张良也并未誓死不当官,他的归隐不过是道家“知雄守雌”“急流勇退”的见机而作罢了。哪里有我们想得那么多阴谋诡计?

一:毁家纾难,誓报国仇的张良

张良出生显赫,其家族,五世为韩王相国,在战国这样一个群雄并峙,朝不保夕的时代里,张氏是真正意义上的钟鸣鼎食之家。前230年,秦始皇灭韩国,此时,不过弱冠少年的张良,却矢志为国复仇,他毁家纾难,散尽家财,甚至连弟弟死了都不愿花钱安葬,其用心之苦,决心之大,可谓罕见。

经过多年绸缪,遍游列国的张良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一位大力士,并为他锻造了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锥,趁始皇帝东巡之际,在博浪沙中冒险一搏。奈何,天不遂人愿,铁椎误中副车,始皇安然无恙。行刺失败的张良只好亡命天涯,隐姓埋名,藏匿在下邳,静候良机,再出报仇。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久伏下邳的张良也趁势而动,就在他准备前往投靠景驹之时,他碰见了刘邦,在经过一番深入交流之后,张良于是安心追随刘邦,并发出“沛公殆天授”的感叹。

再之后,为了进一步壮大反秦势力,张良不忘初心,建议项梁拥立韩国王族的后人,此举得到项梁的支持,但即便如此,张良打着“为韩王送沛公”的旗子,常年追随在刘邦左右。前205年,项羽分割天下,而囚杀韩王,张良从小路逃归刘邦,自此再未分离。

前205年,刘邦东出三秦与项羽争夺天下,张良为其谋主,制定“联合英布、诱使彭越、结盟田荣”以此三人扰袭项羽后方,命韩信开辟开辟北方战场,拉开作战布局的策略。致使强悍如项羽者深陷战争泥淖而不能自拔,最终被活活耗死。刘邦统一天下,张良居功至伟。

三:识时务者为俊杰,急流勇退的张良

前202年,刘邦建国,分封诸大臣,张良以体弱多病为辞,只是受领了下邳县,做了区区留侯。要说张良此举,其实并无对刘邦不满之意。

首先:张良为人体质柔弱,不宜过度操劳,这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铭文记载。再者,自追随刘邦开始,他就一直强调自己并无心于荣华富贵,之所以出世,纯粹就是为了报复够仇家恨而已。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其次:张良本人并不赞同恢复战国时的局面,诸侯国林立,异姓王并存,对于整个天下而言,苦的终究是百姓。更何况,以张良的资质岂能看不出郡县制的好处。所以在确保韩王韩信依然领有封国的前提下,他是坚决反对刘邦分封列侯的。这一主张远在刘、项对峙之时就已提出。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①。食其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⑤,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具以郦生语告……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最后: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浸淫道家学说多年的张良岂能不知“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的道理?急流勇退,辞官归隐。无疑是人在巅峰时的最佳选择。但是,纵观数千年历史,真正能够坐到视富贵如畏途,弃功名如敝屣的人却不多。名臣大将如韩信、檀道济、李善长等无一不是葬身于此。

四: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张良

归隐后的张良并不是自此再不问朝廷天下之事。在刘邦动了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念头时,为了避免天下动荡,兵燹战火的再次发生,避世已久的张良在吕后的邀请之下,为天下的安定和汉室的绵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说,张良并没有誓死不当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从来没有做过辜负张良之事,西汉建立之后张良归隐是他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他和刘邦君臣默契的展现。汉初三杰中,我最喜欢张良,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从家世显赫的韩国贵族到亡匿下邳的逃犯,从贵族子弟到底层人民,张良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开始容纳天下大局。

贵族到平民再到贵族,这就是张良。

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中,“成长”无时无刻不在体现,那个一开始意气风发的贵族少年到了最后变得与世无争,风轻云淡。

博浪沙刺秦:张良的愤怒一击

张良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是“谋士”,这个角色似乎应该是“沉着冷静”的,意气用事的行为和谋士的角色貌似并无交集。然而秦末汉初的第一谋士张良并非出生就是谋士,他也曾经意气风发,他也曾经不顾一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博浪沙刺秦”!

荆轲刺秦时,天下大势未定,秦有鲸吞六国之势,但却无鲸吞六国之实。张良刺秦时,天下已定,六国皆成过眼云烟,只有大秦仍然屹立,旧六国贵族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混迹于平民之中,不敢再对强秦有所抱怨,唯张良是个例外。

在有史可查的历史中,张良是最后一个留下姓名的刺秦勇士,这份勇气源自于张良对秦国的愤怒,对韩国的热爱。张良的家族五世相韩,他的父亲,他的爷爷都是韩国的“相”,如此背景让张良对韩国的爱极度深刻,他是绝对的爱国狂热分子。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爱国青年张子房,变卖一切家产,驱散所有家仆,将全身家当用于寻求勇士。在始皇声威震天,人人敬畏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张良在博浪沙发出了属于他的呐喊。儒家讲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彼时的张良必定受此影响,才会在秦王朝最鼎盛之时,做出刺秦之事。

他莽撞,他勇敢,他敢想敢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热血爱国青年张子房!

亡匿下邳:张良的沉淀

刺秦行动失败了,嬴政很聪明,他没有坐在最中心的马车上,由此而逃过一劫。对张良而言,他辛辛苦苦准备的一切都在此刻化为乌有,现实的残酷粉碎了这个青年的报仇之路,他不得不逃了,他不得不改头换面,隐姓埋名以躲避秦王朝的追捕。

在下邳的十年,是张良沉淀的黄金十年,十年时间,他从冲动变得沉稳,他已脱胎换骨。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黄石公授书,张良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屡次三番让张良帮他捡鞋、换鞋,羞恼的张良终究还是选择了忍让。老者离去时突然转身,言说张良可教。历经磨难之后,张良从老者手中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还得到了老者的一句预言,“熟读此书,可为王者师”!

张良在下邳生活的十年,日日都在钻研《太公兵法》,他的性子也逐渐变得稳重可靠起来,当年那般殊死一搏,拼尽一切的疯狂刺秦举动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再不会发生在张良的身上了。道家讲究一个“忍”字,讲究顺其自然,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显然张良已经逐渐向道家靠拢了。

除此之外,下邳十年,张良还做了一件小事——救项伯一命。

项伯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却改变了历史进程,正是由于张良于他有恩,他才会在项羽第二日攻打刘邦的情况下私通敌营,泄露军情,救刘邦于危急之中,西汉建立之后,刘邦赐项伯姓刘,改为刘伯,享一生荣华富贵,当然,这是后话了。历史的必然是由一个个偶然构成的,张良的一个小举动却在日后救刘邦一命,进而推动历史进程,这与道家之真意倒也不谋而合。

第一谋士:张良的璀璨人生

黄石公所言不虚,张良从下邳走出之后果然成为了王者师,在种种阴差阳错之下,张良成为了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刘邦称呼张良为“子房”,这是亲切的称呼,也是尊敬的体现,两个人从相遇相识再到结为好友一同战斗,实在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读完《留侯世家》便可以得知,张良是个孤独的人,他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他的理解,他的觉悟和别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彼此无法成为友人。但幸运的是,他遇见了刘邦,《太公兵法》这本书晦涩难懂,张良研究十年终于有所得,但与人谈论没有可以领会其中真意的。

但刘邦不一样,张良每每与刘邦论及《太公兵法》,刘邦总是可以顿悟,张良也不禁感叹,“沛公的悟性是天生的,天意如此啊!”于是,一个贵族子弟,一个“地痞流氓”因此结为好友,刘邦帮韩王成打下一片领土之后提了一个请求,“愿携子房西入关”,两人情谊之深厚,再显然不过了。

楚汉之争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张良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时间,他的计谋一次次改变局势,一点点扭转战局,他致信项羽,将祸水东引让刘邦有力巩固关中,他举荐“韩信、彭越、黥布”,让“兵仙”韩信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掌握了一只军队,为刘邦征战天下,他提议定都关中,让汉家天下得以占据地利稳固削藩,他建议刘邦封赏雍齿,安抚了骚动的军心,带来了西汉的安宁。

太多了,太好了,张良为刘邦出的计谋实在太多太好,无愧于“谋圣”之名。

更为难得的是,凡是张良所提之建议,刘邦皆一一采纳,这是极为罕见,极为难得的,在我以为,张良这段时期最宝贵的东西并非他的学识,而是刘邦无保留的信任,有一个愿意无条件信任你的友人,有一段不猜忌的友谊,实在是人生可求不可得之事,但张良和刘邦二人幸运的互相成就了彼此!

归隐:张良的落幕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他不如韩信那般有权有势,也不如萧何那般广得民心,但也正因如此,韩信被刘邦猜忌,由齐王迁为楚王,再为楚王废为淮阴侯,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而萧何多次受到刘邦猜疑,不得不自污以保全自身,但仍避不了锒铛下狱。

张良的归隐并不是刘邦的逼迫,而是他的主动选择。当汉初第一功臣萧何食邑八千的时候,刘邦让张良自择三万食邑,在汉初以军功论封赏的背景下,刘邦此举是逾矩的行为,他对张良的敬重足以在此体现。但是张良拒绝了,他说,“我和陛下初次相遇是在留县,那不如就封我为留侯吧!”

君与臣的关系让友情无法长存,刘邦懂,张良也懂,他求封为留侯之后主动淡出政坛,正是为了将二人的友情封存起来,那永远是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灭亡之后,刘邦就开始主动疏远张良,张良也主动避让刘邦,平城之围时,刘邦身边带的是陈平和娄敬,在一起陪伴刘邦的,最亲密的谋士始终是张良。二者的疏远并不意味着刘邦不重视张良,相反的,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认识到了君与臣之间的必然矛盾,所以主动互相疏远。

不然的话,陈平、周勃尚可为相,以张良之才,何不能为丞相?只不过刘邦不愿意而已!

吕后曾经逼让张良出计帮助太子,这是与刘邦做对,但当刘邦看到张良的时候,透露出的没有愤怒,只有疲惫和关心,“子房身体不好,那便好好陪太子吧!”刘、张二人的友谊在整个秦末汉初时期都是少有的,这是真正的交心的朋友,而非张耳、陈馀那般的表面兄弟。

所以说,刘邦从未做过让张良寒心之事,张良选择淡出政坛,一是厌烦了战争,二是为了封存他与刘邦之间的友谊。

张子房,实在是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杰之一!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