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江蘇發展很好?

王海艦


江蘇目前雖然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二,在廣東之後,但是綜合實力確是國內最強的省份,不管是教育還是文化江蘇都走在國內前列。另外江蘇之前包含有上海,上海作為直轄市以後,江蘇的經濟還能保持如此的強悍,與江蘇本身的底蘊不無關係,自古江南富庶之地可不只是一句口號。

歷史上江蘇的行政劃區不是當前的區劃,歷史上江南省差不多是指當前的安徽和江蘇兩省,後來江南省一分為二,安慶、徽州各取一字組成安徽,江寧府(南京)、蘇州府各取一字組成江蘇。但是當年江蘇省的主要底蘊更多集中在江蘇這一側,所以江蘇繼承的資源基礎相對好一些。
到了近代歷史,江蘇省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當年南京作為集權中心,以南京為中心的江蘇經歷了十年的黃金髮展期,為江蘇的發展奠定了一部分基礎,或許當時遺留的技術設備並不能持續發揮這麼長的效益,但是從思想上著實奠定了江蘇發展現代化城市的根基。另外長江黃金水道,下游主要經過江蘇大部分城市,也為城市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活力。
改革開放後,隨著改革腳步深入,江蘇依託優良的地理條件,大力招商引資,日資、韓資、臺資企業紛紛入駐江蘇,促使江蘇的生產加工行業迅速發展,而圍繞生產加工企業,也產生了大量周邊配套企業,這使得江蘇的工業逐漸形成了省內閉環,完全成為產業鏈模式的發展,目前也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實力強勁的江蘇。至於很多人說江蘇是因為上海的輻射帶動,不否認有這一點原因,但歸根結底還是江蘇自身的發展作用最大。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我個人以為是整個江蘇省國民素質與文化水平都非常之高,普及高中,大學生比率高,家家戶戶,重視教育,其中祖國就有十九所重點大學,分佈在江蘇省,南京大學為最有名,是全國進入前十位的一流大學…我記得,兒子與兒媳定親,我必須走一趟親家,己成儀式,路上堵車,一打聽,原來一所中學補習班剛剛結束,家長們紛紛開車接孩子們,還是一個週末,在張家港的農村中,令我感動。我選擇對象,就是看中了她是南京大學本科生,果不出我所料,兒子也考上了南京大學,又看中了校友,如此一來,我家就有了三位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在江蘇省這塊祖國的土地上,您的家中,如果出一位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將會受到當地人們的極大的尊重。如此重視教育、尊重文化,帶來了江蘇省整體經濟的高度發達,全國前五十個一線城市,就有江蘇省如南京、蘇州、無錫、南通…等十二城市,包攬了1/4左右,這在全國也是僅見的…國民素質、特別是教育與文化水平高。水漲船高,全國的經濟中心上海市,就處於江蘇省包圍之中,上海、南京與杭州,是祖國的黃金三角洲,科技、文化與經濟為全國最發達地區,上海市擁有全國著名的復旦大學,而杭州市擁有全國著名的浙江大學,加上南京大學,全國最好的前十位大學,又包攬了三座,這才是經濟發達的關鍵所在,是全國任何其它省市都沒有的優勢,教育實力的優勢。



高友峰1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些年全國各地掀起學崑山模式(崑山是蘇南模式的代表),山東某個縣派了個代表隊來崑山做了非常深入的瞭解,回去寫了篇文章,其中一部分我印象特別深刻:在崑山,只要政府沒有明確禁止的,都敢幹。在山東,只要政府沒有明確說可以的,都不能幹。

再舉個例子,以這次抗疫來說,江蘇各個市根據自身的外來人口籍貫、數量、活動軌跡等制定了符合本市的防疫方案,並根據人員流動情況及時調整。而不是層層報批,等省裡給指示。

我在北方的國企工作過一段時間,整體氛圍是:怎麼做,做什麼都要去總部問下是否合規,就算沒有規章制度說不能幹也要去問,怕擔責任。而總部對生產基地的業務也不熟,也不會給出明確的Yes或者No,導致哪怕一點點小事都費九牛二虎之力各種解釋,往往最後還推動不下去。

這只是我的經歷和理解,不是說所有的北方企業都這樣。


雨後聽荷123


這個問題甚有意思。

江蘇省,面積103229.17平方千米,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8029.3萬人。作為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的發展一直名列前茅。2018年上半年全省GDP已經達到4.486萬億元,僅次於廣東高居全國第二。

那麼,為什麼江蘇省的經濟發展如此舉世矚目?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輝煌

今日的江蘇省,常年高居經濟第二的位置。而歷史上的的江蘇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

江蘇省的前身是江南省,1661年清朝順治皇帝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兩部分;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和蘇州府首字,改為江蘇省,江蘇省由此得名。

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時期的南直隸,在明朝時期,這裡是全國的經濟重心,是明朝的賦稅重地。清朝入關後,1645年順治將南直隸降級為江南省。雖然地位有所降低,但是江南省的經濟地位仍然難以撼動。

正因為經濟規模空前龐大,人口眾多難以管理,怕生事端的清朝才將江南省東西拆分,起到了削弱江南省的目的。

不過從分省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江蘇省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獲得了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

依靠清朝時期發達的漕運,江蘇省和浙江省形成蘇浙一體格局,成為新的經濟重心。1842年上海開埠後,列強勢力紛至沓來,雖然對江蘇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客觀上使得江蘇省更早地接觸和融入了世界,這使江蘇省成為近代發展的先行者。

歷史的積澱是江蘇省發展遙遙領先的堅實基礎。

2、素質較高

江南地區是自古以來就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明清以來,江西省和江南省更是匯聚了天下英才。因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經濟發展遙遙領先,發展出一系列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使得江南地區成為思想最開放、文化最繁榮的區域。

因為社會的長足發展,江南地區成為教育最發達、人才輸出率最高的區域,尤其是江南省。

到清朝入關時,每期科考,江南省的上榜人數佔到全國的近一半,時人有云:“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

也正因為如此,清朝才下定決心將江南省拆分。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不斷匯聚使得江蘇省始終有著與時俱進的精神,這是江蘇能夠抓住機遇,取得輝煌成就的最大保證。

3、位置絕佳

如果說清朝之前,江蘇省靠的是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那麼鴉片戰爭以來,江蘇省靠的就是上海和長江。

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發達的城市;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和黃金水道。而這,成為江蘇省發展的最大助力。

鴉片戰爭後,列強相繼侵入上海,建立一系列租界,使得上海成為列強入侵的前沿。上海作為曾經江蘇省的一部分,必定會影響江蘇。

上海在近代的率先起步,奠定了它在長江流域老大的位置,在近現代的發展中,以上海為中心,逐步形成了我國規模最大、經濟最發達的工業區,這就是滬寧杭工業區。在這個工業區中,除了上海,剩下的部分由江蘇省和浙江省分割,而兩個省大部分都是上海的經濟腹地。

在上海的產業和資本向外轉移時,江蘇省和浙江省成為重要的承接地。

一直以來,作為沿海省份的江蘇省都是重點發展沿江地區,這使得江蘇省和上海的對接更為緊密。依託長江的黃金水道的作用,江蘇省成為長江邊上最發達的區域。

今日江蘇省下轄的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百強,是我國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4、政策得力

江蘇省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全力扶持。

在明清時期,由於漕運的繁榮,江蘇省沿大運河崛起了一系列城市。

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江蘇省的鎮江(《天津條約》)、蘇州(《馬關條約》)等地先後被迫開埠,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江蘇社會的近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及時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從上海引進先進技術,大辦鄉鎮企業,形成了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

1984年,南通成為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由此江蘇對外開放加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搶抓“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機遇,經濟發展再度邁上新的臺階。

政策給力的背後,是江蘇人緊抓機遇的勇氣和魄力,這是江蘇能夠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基石。

所以江蘇省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網上一直有對各省市藝人的盤點,許多網友說江蘇籍的明星好像很少,這種話題總能引起共鳴。為什麼江蘇人當明星的的相對而言比較少呢,大多數網友得出的結論是:江蘇經濟發達,注重教育,所以想讓小孩子去當明星的就比較少了。

為什麼江蘇在大多數人眼裡是這種印象呢?我們還是從娛樂一點出發來看。下面我們看一張圖片。

這張圖裡是一個江蘇籍的男藝人參加綜藝節目時用毛筆字寫《出師表》一幕,許多網友表示畫風清奇,不愧是江蘇人。從這一個小點可以知道,江蘇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全國皆知。為啥江蘇這麼牛?小編認為重點還是:教育。

之前不少問題裡小編回答了不少關於江蘇的教育方面,下面再來簡單的說說

一、基礎教育

小編之前有講過江蘇的基礎教育發展在全國來說算是很均衡的了,每個市都有非常好的重點中學。下面這份江蘇的中學再來一覽

二、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方面南京一家獨大,不過其他市也有自己不錯的大學,總體來說江蘇的大學質量在全國排的上前幾了。

江蘇有兩所985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江蘇有11所211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

當然江蘇靠的不僅是教育才這麼厲害的,還有各個方面的支撐走到了今天。教育是許多江蘇人從小抓的重點,正因為有這樣的重視,讓江蘇越來越好。


樂活鹽城


江蘇發展很好,有目共睹,GDP總量全國老二,人均收入全國前茅。不但經濟發達,社會事業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早就進入了中等發達經濟的水平了。可賀可喜,為全國樹立了榜樣。原因恐怕有這幾個:

一、歷史沉澱。江蘇自漢以來,一直是中國發達地區,歷朝歷代都是帝王重視之地,不僅是糧倉,蘇湖熟,天下足,更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地,富甲一方,財富管理、知識技能積累等超過許多地區。

二、自然條件。江蘇是魚米之鄉,又有黃金水道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等,高鐵、高速、民航等交通發達,得天獨厚,臨近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上海、浙江等地。長江流域經濟溢出效應明顯,相互促進。


三、文化科技。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發達,院士專家眾多,高校學生位居全國前列。科技人才來源充足,科技創新不斷湧現。


四、戰略得當。江蘇人才多,蘇南、蘇北發展什麼,怎麼發展,戰略佈局合理,規劃實施較好,整個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均衡,沒有明顯的不足。

五、人民勤奮。江蘇人雖然很富,但仍然不斷追求卓越,創新多,非常辛勤,永不滿足。值得全國人民學習。


始寧郡主


這個問題很複雜,一個地區發達的原因很難從幾個方面就概括了。是一個經年累月的過程,是千百萬人努力的過程,甚至是大自然恩惠的過程。



江蘇自古就是一個人文薈萃,充滿魅力的地方。“煙花三月下揚州”,“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蘇湖熟,天下足”……這些古詩,古語都反應出了一個富足,美好的江蘇。古代大運河穿省而過,依靠這條南北大動脈蘇州,揚州,淮安繁華一片。六朝古都南京,更是人們嚮往的“帝王州”。徐州說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應該沒有疑問,畢竟漢高祖劉邦和他的團隊是從這裡出發……


江蘇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省份,
除了水資源其他沒什麼豐富的資源。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6畝,條件如此緊張,人們不得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即使如此努力種地並不一定能養活所有人,一部分人就不得不去做生意,商業逐漸繁榮。

如今的江蘇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來重,旅遊業越來越發達,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對環境的治理已經足夠長遠,不在只盯著眼前的利益了。江蘇的政商環境,政府與百姓的關係也相對和諧。並沒有政府高高在上的感覺,更多的感受到了一個服務者的姿態。

由於長江天塹的阻隔,江蘇江南江北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文化圈會出現摩擦,但我們都同踩在江蘇這片土地上,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應該將建設美好江蘇放在第一位。即使有的地區率先發達富裕,我們應該感到欣慰,富裕的地區總在無形之中幫助相對落後的地區,我們不能忽視這些。

最後江蘇的繁榮和富強還有很多路要走,在這條路上,我們不光自己要走好還要挽著其他夥伴的手一起走好


嘉哥在行動


明代二次科舉中榜的全是浙江學子,這才導致朱元璋把蘇州,常州,無錫,上海從浙江劃出。成立南直隸(江南省),這是制約浙江,也是對南京,淮河,江北地區的經濟文化扶貧。

江南的核心就是杭州,嘉興之間,世界公認的世界二大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嘉興“馬家浜文化"有七千多年曆史,“良渚文明"是世界惟一公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也是江南吳文化的發源地,這些資料網上就能查得到。

沒有浙江劃出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會有今天江蘇經濟文化的繁榮嗎?這麼簡單的歷史常識也不知道就整天瞎吹江南省!斷章取義抬高自己,倭化兄弟省市,誤導青少年對歷史,社會責任的認知與擔當!


鶴林雨露3


領先一步到步步領先。江蘇與全國一樣七十年前獲得解放,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但江蘇人民愛學習,聽黨話,肯動腦,能吃苦,敢創新,不折騰!例如六十年前搞社隊工業,用集體化工業化發展商品經濟。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支持,毛主席說,這使我們看到了中國農村的發展希望。至文革結束,社隊工業產值佔全省工農業產值百分之五十以上。這一步領先,步步先。八十年代初,鄧小平在江蘇說,二十世紀未全國奔小康,就是要達到江蘇蘇州地區當時的經濟水平。又四十年過去了,江蘇省克服各種困難,改革開放創新,與其他地區比,末獲國家任何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江蘇還在繼續攀高峰。我以為社隊工業大發展太重要,這是毛主席領導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培育和發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


汪澄3


江蘇發展的是不錯,準確地說整個長三角發展的都是不錯的。

都說江南富饒,但是也不是從古至今都富饒。所以江蘇的繁華離不開歷史演變和地理位置。



歷史演變

江蘇繁華是因為地處江南,江南的繁華是源於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移。

從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到靖康之變、泥馬渡江,北方人口大量的往南方遷移。

所以南宋以後,南方無論人口經濟文化都遠遠的超越了北方。

再加上東南有江淮防線、長江天險,所以南遷政權都定都於此。長期以來的經濟建設,也縈繞於此!

故此,江南富饒、流傳千載!



地理位置

但是近代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江南在歷史變遷過程中此起彼伏。

中國從長期以來的封閉自守型經濟形態,發展成為了開放自由的經濟形態。

以上海接受來自海外經濟的輻射!上海的繁華富饒一躍成為全國第一!

而以上海為首發展起來的長三角經濟帶,也是中國經濟最強、幅員最廣的城市群。

所以地處長三角的江蘇省發展的也很好,在全國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