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山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通过慈善机构为疫情严重地区捐赠物资。作为博爱之城,中山的博爱精神和慈善传统源远流长,馆藏档案和志书的记载提供了更为详实的史料参考,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以及他们为这篇热土的慈善事业做出的点滴努力。

香山县有记载的最早的官办慈善机构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知县朱彦达在县北后岗所建的养济院(明嘉靖版《香山县志》记载)。清代以后,在一些乐善好施的乡人和海外侨胞的倡导和组织下,中山逐渐出现了以民间劝募和华侨捐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慈善机构,多称为善会或医局。1923年编纂的《香山县志续编》载录了清咸丰和光绪年间的此类机构20间;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中山县各公立私立慈善机关概况》载录了当时中山县39间慈善机构的概况,这些机构遍布县城石岐及各乡,它们兼具医疗和慈善性质,除了施医赠药或保产育婴,还兼办各类救济善事,如赠种洋痘、施茶施粥、冬季赠衣、施棺善终等等。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36年,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中山县各公立私立慈善机关概况(局部)(中山市档案馆藏)

术业有专攻,虽兼具了多样的救济事务,但这些慈善机构大多有主攻的救济方向。中山市档案馆馆藏有民国时期部分慈善机构的档案,通过相关记载,我们得以了解当时中山慈善救济事业的概况。今天,小编就从清代已有的育婴堂说起。

相比其它类型的慈善机构,毫无疑问,旧时负责保产育婴的慈善机构更具有专一的特点,为规避社会习俗所认知的不适宜的接触,它们很少再涉及其它慈善事务。当时中山规模最大的这类慈善机构是创立于清代的“育婴堂(保育善会)”,也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中山市博爱医院(中山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位于石岐湖滨路的中山市妇幼保健院鸟瞰,摄于20世纪80年代(中山市档案馆藏)

据清同治版的《香山县志》记载,其实育婴堂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了,当时设在县城西门外的原社稷坛内,由署县王之正建于1744年,因年久失修,后来倾圮了;1819年,知县吴文照重建了育婴堂,《中山市志》(1997年版)记载的育婴堂所建年份是1822年,笔者猜测,大概一个是始建年份,一个是建成年份吧。

又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1909年,育婴堂被改建为“保育会所”;1912年与“保育善会”合办,负责保产、育婴两项事务。保育善会创办于1907年冬,“邑人悯产法之不良,创立斯会,聘女医生二人,以西法接生”,创立之初位于石岐怀德里。改建时,仰赖澳洲、南洋等地华侨的赞助,筹得善款27500多银元,因此原有的育婴堂旧建筑得以换新。合办之后,名称统一用更为“洋气”的“保育善会”。当然,随之改变的还有保产育婴的方法,传统接生方式被更为科学的西法所取代。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09年元月,香山育婴堂保育善会卖物筹款干事员纪念(中山市档案馆藏)

与民国时期的各类机构管理方式一样,为了更好地处理会内的各类事务和名下产业,保育善会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整理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中山一度沦陷,当时的保育善会也停止了运作。光复后的1946年,中山县政府成立了“中山保育善会整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整委会”),负责保育善会的战后重建工作。可想而知,百废待兴的境况下,恢复如初是一段漫长艰难的过程。历经三年多,在1949年6月,保育善会的各项事务终于已趋完备,于是,整委会委员向县府提出了工作移交的请示:“嗣后应如何推进发展会务,自应退让贤能,以求慈善事业臻于完善。”请示得到了县府的批准,“管理委员会”取代了“整理委员会”,委员重新选定,各类印章更换,组织章程和办事细则等亦重新拟定。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49年6月8日,中山保育善会整理委员会呈中山县政府关于该会换届接替人选和推进工作如何安排的函(中山市档

中山市档案馆保留了此次工作移交的相关档案,如整委会呈报县府关于整理期间的经过情形和接替人员如何产生等事务的来往函件;整委会呈给县府留备的各事项移交清册等,这些对于了解当时保育善会的状况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作为民国时期中山较大规模的西式医疗慈善机构,保育善会的规模应该不小,现有的佐证资料,记录的都是抗战后重建完成时的模样。一是整委会完成重建工作的报告中提及的部分:“将会内地方,如留产室,则扩充房舍,多容产妇;改建育婴室,以归复收婴;其余各部分厅堂,亦大加修葺,从而新之。增购家具及仪器,以资应用”;二是整委会移交的“家私器具被袱药物清册”,里面罗列了各厅房的用具,提到的有礼堂、会客厅、办公厅、庶务室、助产房(分李助产房、庞助产房、郑助产房3个,大概是以使用各房的助产士的姓氏命名区分)、婴儿室(里面放有小婴儿床24张)、廊房、留产房(分甲、乙、丙等)、诊疗室、药房、黄医生房、麦护士房、郑干事房、工人房、车夫房、厨房、楼上大厅等。可见,重建后的保育善会已初具规模。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会整理委员会移交家私器具被袱药物清册》(局部)(中山市档案馆藏)

从新拟定的《中山保育善会管理委员会办事细则》,我们多少可以了解保育善会的大概医务工作,主要分为接生、育婴和赠医。医务人员由医生、助产士、护士组成。医生是唯一有诊治和配药权限的人,负责指导医务工作;助产士在医生指导下负责接生、为孕妇检查身体等工作,有时候还会被外派去往孕妇家中接生;护士的工作则是协助医生。接生收费有明确规定,一律只收药费2元,外出的则加收5毫往返车费,其它费用一律免除。留产房甲等每天2元,乙等每天1元,丙等专为贫苦民众而设,房租药费一概免收。保育善会还有收留弃婴的义务,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无偿领养弃婴的服务。保育善会为贫苦民众提供赠医赠药服务,也免费提供孕妇身体检查。每年的春节,保育善会为民众赠种洋痘,必要的时候也会赠注射防疫疫苗。从馆藏档案,一份1948年5月中山县立师范学校与保育善会的来往函件了解到,当时学校函请保育善会派员到校为学生赠注防疫针,保育善会复函道:“此间敝会兼及接生,未暇分身,请于每日下午一二时,转知各生到会施注,较为妥善。共注射人若干并请开列姓名、年籍送来,以便存记”。这些都体现了保育善会的慈善性质。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会管理委员会办事细则》(中山市档案馆藏)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48年5月28日,保育善会给中山县立师范学校的复函(中山市档案馆藏)

保育善会这类慈善机构,无法完全通过业务盈利运转,它们都有赖以支撑的产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拨款、华侨等各方捐助、会员会费等收入。吴文照重建育婴堂时,育婴堂名下已有产业,“育婴堂经费芙蓉沙田五顷”(清同治版《香山县志》)。1919年,育婴堂与保育善会合办重建时,筹得的捐款在用于建设后,尚有盈余,于是在石岐街市购置了一间铺面,又将余钱存入银行,铺面出租和银行利息所得的收益也成为经费来源。《香山县志续编》作了大致概括:“育婴堂本部产业内年拨银八百两;由崇义祠年拨银三百两;由附城公所年拨银三百两;捐款盈余利息暨铺租约三百两;其他会员入会费年约八百元”。

另外,在1949年的报告中,整委会也提到了抗战后保育善会的资产整理回收情况:“会产之被奸宄盘踞,善款之连年无着……。故首将原有田产铺业逐一查明,如欠租者严追,霸耕者取销其批约,收回业权,布告投耕招租,以裕善款。”同时,整委会移交的“管有田产契证等项清册”将当时的资产作了罗列,大概汇总如下:芙蓉沙税田约460亩(这部分的税收好像是与丰山学校共有,不知按几成分);其它处税田湿地约180亩;孙文西路大隆号肉店1间(应该就是1919年重建时购置的那间);救国公券国币2000元;先施人寿保险公司股票2张。如此看来,保育善会名下资产颇为可观,只是这些产业每年收益多少,未发现有记录的史料。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1949年7月25日,《中山保育善会整理委员会移交管有田产契证等项清册》(局部)(中山市档案馆藏)

“邑城慈善事业,斯会成绩颇高。”这是《香山县志续编》对保育善会的评价,可见当时中山社会对该会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保育善会扩建为“石岐妇幼保健院”,1984年发展为“中山市妇幼保健院”,1998年于与中山市博爱医院合并,如今的博爱医院已发展成为三级甲等医院。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中山市妇幼保健院,摄于1996年(中山市档案馆藏)

「档案钩沉」中山历史上的慈善机构,从清代的育婴堂说起

保育善会等保产、育婴慈善机构,及分布各乡的私人接生所,构成了清代民国时期中山的妇幼保健体系,以此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的妇幼保健事业紧跟时代发展,稳步前进,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慈善精神,薪火不绝,一同构建了中山这座博爱之城的精神内核。

下期的“档案钩沉”,中山档案方志将为大家讲述中山历史上的另一家慈善机构爱惠善堂(中山市中医院前身),敬请留意……


《香山县志》(清同治版)

《香山县志续编》(民国)

《中山市志》(1997年)

《中山市卫生志》(1995年)


文丨陈琳琳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