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融媒体记者王宏博 马宁

尽管有个轰轰烈烈的名字,但远离了城市的灯火与喧嚣,雷火地的夜却格外宁静。

1月9日,海军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组刚随舰艇编队结束出海训练,便从码头直接驱车,登上了这座有着“东海千里眼”之称的高山观通站。

在这里,没有看到雷火地最负盛名的天雷似火,迎接我们的是满山满野的浓雾,还有那透彻入骨的寒冷。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年轻的观通站站长张林,有着和年龄不匹配的成熟。军校毕业至今,已经在东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的3个基层台站战斗过,说起眼下工作的雷火地观通站,他自信中也有着深深的压力:“当面海情复杂、形势严峻,要想确保海空防安全,这双‘千里眼’必须永远瞪得大大的!”

夜色愈深,浓雾中更添了细雨。20时50分,离换班还有10分钟,记者跟随战位值班员盛健勇来到值班室。

与外面的宁静不同,刚打开门,急促的电话铃声便扑面而来。两台电脑,一把椅子,这就是盛健勇的战位。

从晚上9点到凌晨2点,他要在这里盯上5个小时。

“困了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盛健勇指了指墙上“上战位就是上战场,扫描线就是生命线”的标语说:“这句话就是最好的醒脑剂,困的时候看一看,比什么都管用。”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显示屏上,扫描线不停地扫过,一组组参数不知疲倦地跳动着,盛健勇和他的战友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刷新的参数中找出异常。枯燥、熬人,这是记者对观通兵最直接的感受。

但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就是在这两块不大的屏幕上,盛健勇透过浩瀚如海的数据,发现了一组陌生的信号,并因此填补了一项专业空白,从而获得全军专业领域成果奖特等奖。

在与值班室相隔不远的机房里,记者碰见了正在检查装备的助理工程师胡孟林。今晚并不是他值班,但胡孟林却已习惯了有事没事都上来转转。

去年的一个夏夜,某型设备突发故障,被电话叫醒的胡孟林跑值班室、钻坑道、进机房,顶着清亮的月光在山头上忙碌了半夜。等他抢修完装备走出机房时,天空已泛起了鱼肚白,“倒是可以直接看日出了。”胡孟林说完这句话,自己倒有些腼腆地笑了。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这些年,各级都很关心小散远单位建设,雷火地观通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设施有了极大改善,但官兵们最兴奋的,却是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很多以前要靠人力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敲几下键盘就行了。

条件好了,可高山水兵“为国戍边、苦中有为”的精神并没有丢。时针已走过了“12”,记者顺着湿漉漉的山路,爬到雷火地的最高点,报务员陈东东、信号员李子波正在这里值班。他们的任务是守护装备的正常运转。

年轻的下士陈东东告诉记者,刚上山时最怕站夜岗,看到风动竹摇,就以为有人,看到草丛起伏,就以为有蛇。但每天看着山下海面上的军舰,他的心也慢慢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雷达兵是军舰的眼睛,“如果眼睛都吓得闭了起来,还怎么给我们的军舰指引航向?”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风越刮越大,雨停了,雾也散了。山下,还有点点灯火照亮夜的宁静;山上,一片漆黑中却有战士们的眼睛闪闪发亮,如同暗夜里的星光。

雷火地,今夜无眠。雷火地,夜夜无眠。

雷火地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地名,但这里的兵个个都是“千里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