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爬坡時間

----2019年,我的書法生活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2018年最後一天,我長舒了一口氣。

此前,我翻閱了啟功先生一些資料,耗時月餘,構思再三,總算在這天完成了《書因人傳看啟功》。這是“書壇點將錄”的第二篇,讀者將它當作書法批評來讀,卻未見隻言片語論及書法。時代不缺少批評,少的恰是藝術之外的修持。挖掘書壇大家的閃光點,遠比放大他們的不足對這個社會、對自己更有意義!

走進這些人的世界,你會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藝術家就是在自省的過程中漸趨成熟的。

我們一度看重技術,技術卻解決不了我們面臨的所有困惑。


1


二月底,我開始翻閱《林散之年譜》。在一則日記中,我寫了這樣幾句話:

“張慄庵乃前清舉人,家擁書城,藏書兩萬餘冊。林散之每天一早去老師家借書,回家勤讀,焚膏繼晷。第二天,他將書還回去再借。如此往復數年。後經張慄庵推薦,林散之赴上海追隨黃賓虹學習山水畫。在此期間,他每天照樣借黃先生的藏書來閱讀。同門夏伯舟甚是不解,勸他應該將時間用在繪畫上。

林散之不以為然,還是我行我素。在他看來,多讀書能去匠氣,多寫字易得筆力。讀書多則積理厚,思維敏捷,對傳統、對創新的認識才會深刻一些,加之筆下常攜書卷氣,非畫匠可及也。”

書法之外,我也寫點文章。一次,我將文章發到一個書法群裡。有個姓胡的“書法家”跳出來非難,他說我是書法家,就應該把精力放在筆墨上,寫文章有球用!他多次表達類似觀點,用語毫不客氣。我不屑與之爭,但這次卻回了他一句:“只知道寫字,能有多大出息?”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小品


在《大境界與小格局》中,我講過一則寓言故事:


兄弟倆在外闖蕩多年,賺了些銀子打算回家蓋房。老大將舊居拆得乾乾淨淨,買磚買瓦請匠人;老二則無動於衷,只是在鄰里四舍轉了幾日,沒有一點動工的意思。老大就勸弟弟:“兄弟,做人要務實,我的房子快好了,你的屋子咋還沒個影兒?


又過了一年,老二買了十幾套商品房。房子都在三線城市,交了首付,他已經所剩無幾。兩年後,他的房子陸續交工,而他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老大有些心疼弟弟,想援助一把,就批評道:“我搬進新居都快三年了,你還在流浪!”老二報以微笑。


後來,附近一個鎮子因為城市改造,開始大面積拆遷。房價急劇上漲,老二賣了8套房,還清了所有貸款,又裝修了一套,買了傢俱。


十五年後,老大蓋的房子已經陳舊,生活還是沒有多大起色,老二卻有了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


書法亦如此,再要上一個臺階,僅靠勤勞是不夠的。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對聯


1918年,林散之21歲。這年秋天,因為臨習沈周《洞庭秋色》長卷,林散之廢寢忘食,積勞成疾,畫到一半就病倒了。後經張慄庵及時救治,才挽回一條命。病癒後,林散之寫了一首詩:“病裡猶思湘水月,夢中苦憶洞庭波。畫緣未了今生願,墨債留為來世磨。”

1970年2月5日(除夕),林散之在烏江鎮浴室洗澡,不慎跌入蒸氣池,身體燙傷近百分之九十。當他從昏迷中清醒過來,問醫生的第一句話是:“我的手還能寫字嗎?”病癒後,林散之作《病歸》詩:“劫後歸來身半殘,秋風黃葉共闌珊。可憐王母多情甚,接入瑤池又送還。”

觸摸林散之的世界,我的靈魂似得甘霖滋潤,筋骨之間充盈著無窮的力量。我無法釋放內心的興奮,拈一根長鋒羊毫開始臨習摩崖石刻。工作室還算寬展,地面上鋪了一百二十多平尺的臨作,我徜徉其中,為自己先鞠了一躬。後來,這套八尺十一條屏通臨《西狹頌》連同一副對聯被山東一傢俬人博物館收藏。

在揣摩林散之怎樣成為“草聖”時,我留意到他用過的毛筆、他論書的吉光片羽和臨習漢碑所留下的日課。

我開始使用長鋒羊毫。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林散之作品


林散之有《博思》二字,寫得極“松”,用墨活且清,有書卷氣。結合他的書論,我就琢磨,長鋒羊毫或許可以一試。我找出此前在河北美院門口買的筆,這支筆出鋒16釐米,穎毫極其柔軟。之前,我也曾用過,雖有意外之趣,總覺得駕馭不易,常在創作時改用兼毫。

字要松,有書卷氣,執筆先得“松”起來;行筆“緩”則墨易入紙,因為穎毫過柔,若使力加壓,力道無以承繼,線條猶如死蛇纏樹,難得生機。書法貴在用筆,得意處在一個“提”字。長鋒羊毫因為柔軟,時刻需要提得筆起,這樣,線條才能挺起來,富有彈性。

經此訓練,我覺得自己的線質好了許多,亦得蒼潤之質,這是我一直嚮往的。自此以後,但凡寫大字,我都會使用這支筆。後來,又從網上買了兩支。

年初,我在史星文老師的工作室得見善本《郙閣頌》,甚是歡喜,就用手機拍了下來。應該說,我的書風發生了一些變化,更換毛筆是其一,再就是臨了這本字帖。這一年,我寫大字居多,常在《石鼓文》和《郙閣頌》上打轉。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張祜》


四月初,我以六尺整張書張祜《集靈臺》以應《書法報》“全國國展書家邀請展”之約。當時頗費了些氣力,寫了數張,後擇三張鈐印留存。這幾件作品,開始有了恣肆的味道,又不失書卷氣,是我首次以長鋒羊毫創作,故值得輕描一筆。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墨海初心----鄠邑區中國書協會員作品展”


六月中旬,“墨海初心----鄠邑區中國書協會員作品展”在農民畫展覽館展出,我提供了8件作品,其中一大一小,有兩套是隸書四條屏。這個展覽,我以大字為主,是對過往一個總結,頗有些承前續後的意思。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展廳一角


我想將這種感覺持續下去,於是,在《郙閣頌》上下了一些功夫。有時寫得興奮,以為不惡,還會拍幾張照片或發一段小視頻。使人懊喪的是,這種興奮不出兩日,回頭看又是一身毛病。或因如此,我極少有臨作存下來,過了那個興奮勁,地面上鋪的字就被翻過去臨了帖。閱讀林散之,他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啟示。

十月中下旬,我首次以四尺對開水紋紙通臨《郙閣頌》,得27條108平尺。那一刻,工作室的地面被紙張淹沒,我穿梭其中,激動得手舞足蹈。在紙尾,我以行書作跋曰:“年初,於史先生處得見《郙閣頌》善本,遂拍照打印,以此為日課。擇長鋒羊毫臨習數月,書風大變,甚以為樂。今通臨一過,是為記。”

到了七月初,我做了膽結石手術。當月下旬,身體逐漸康復。在此期間,我不宜久站寫大字,就坐下來寫文章。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接受電視臺採訪


記得那天是7月22日,正逢盛夏。天極熱,為避免疏懶,我去工作室待了半日。半壺茶,一部手機,案頭再攤一堆書,還有許多字帖。文章寫得極慢,連續數日,每天不足一千言。大概寫到六千字,我就放下了,然後就是臨帖。

我一慣主張理論與創作並修。文中所論,涉及實臨、意臨、筆法、墨法、章法、節奏、書寫性以及創作、風格、創新等,每到一處,我都會將其付諸實踐,然後反覆琢磨、總結,絕不拾人牙慧。這樣以來,《由隸書談起》就寫得極其緩慢,直到12月7日才算定稿。全文共11400餘字,在轉發按語中,我不無自毫地說:“今年得此一篇,已不虛度矣!”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喊篆作品


通臨完《郙閣頌》,我突然對漢篆《開母廟石闕》發生了興趣。其實,也想通過臨習此碑,汲取一些營養滋補隸書所闕。大概有半個多月吧,我每天都在這上邊下工夫。初以四尺對開作五言集聯,依其篆法,對方圓關係、墨色的枯溼變化和書寫性尤為上心。這樣持續了多日,留下十五六件習作。爾後,再以同樣尺寸書寫了三十五件七言聯。愈到後來,狀態愈佳,個人情趣的介入也更突出。朋友見之,竟以缶翁作比,極盡溢美之辭。


2


開春時,我曾和吳先生有過一次長談。我說,今年要寫點大文章。遺憾的是,這點計劃也經受了一些波折。

新學期伊始,單位面臨省級示範高中驗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我的時間被分割得零七碎八,工作量竟創歷年最高。這樣下去,寫作無法保障。在完成《草聖林散之》後,我開始在公眾號上推送日記、隨筆,藉此來彌補寫作上的懈怠。

我的日記自2019年2月20日開始,時有中斷,直到3月11日後,才一日不落地堅持了下來。這些文字多為學習點滴,或讀書所感,或習書所想,兒女親情、生活瑣事倒記得少些。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2019年成績單(一)


這一年,我也讀了幾本書,尤其在民國文人這一塊用功最多。在8月18日的日記中,我有這樣幾句話:

“ 民國時期,有三人的日記最為出名:趙元任多寫生活趣事;魯迅常記每日收支;吳宓事無鉅細,方方面面,詳盡備至。今人瞭解、研究這些人物,翻一下他們的日記便有收穫。

日記也是一種修行,能持久做下去,多非平庸之輩。”

7月3日,我做了膽結石手術。當夜,身體不能自已,只好在次日晨起補了一段日記:


“今天上午十一點十七分,我被推出手術室,此後就是持續的煎熬。明知吊瓶掛完了也不會減少痛苦,我還是眼睜睜地朝上看,滴嗒----嘀嗒,一秒如一刻,一刻如一時,度日如年。夜裡零點多,吊瓶總算掛完了,渾身還是難受。用了一枚止疼栓,以為可以睡個安穩覺,卻一夜未眠。臨床患者的呼嚕聲不絕於耳,時緩時急,時輕時重,先是平和鋪排,瞬間又昂揚豪邁,然後倉促收勢。他長我九歲,血壓高,心臟也不好,和我做同樣的手術,晚我三小時才推出手術室,這會兒卻睡得痛快淋漓,使人豔羨。


我再翻了一次身。愛人握著我的手已經睡去。我略有動靜,她就驚醒過來。

窗外是一幢樓,突兀地迎上來,只看到最高三層。我一直這麼盯著,看著屋裡的燈光漸次息滅,最後整個醫院也靜寂下去。腹部還是脹疼,似乎缺了什麼,又好像多了什麼。不舒服,又不能隨意挪動。朦朦朧朧地,我的面前是群山晃動,是魍魎亂舞。


就這麼躺著,時光因煎熬被拉得長長的。”


那一刻,我被自己感動了一回。後來閱讀錢穆事蹟,不禁感慨良多。

錢穆立誓要寫日記,不使一日斷輟。他大婚那日,身心俱疲,卻惦記著當天的日記,奈何分身乏術,頗感沮喪。是時,理髮師前來為他理髮。錢穆得空賦詩二首,心中因此釋然,覺得這一天總算可以交差了。

錢穆曾讀曾國藩《求闕齋記》,自省意志不堅,當盡力克服、求全。他每日晨起,必預立一意,竟日不違,謂之修身。

這天,錢穆打算與同學聚談,當日便歸。晚餐後,同學挽留再三,錢穆堅辭不受。是時,風雨驟起,錢穆不改初衷。狂風急雨撲面而來,燈滅了,人倒了,撐起的傘也刮翻了。很快,錢穆渾身溼透。他本來可以折返回去,旋即又想,晨起之念不可違,遂冒雨摸爬而歸。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對聯


聖賢之可貴常在自律,錢穆即是草根如我者努力的方向。

這一年,我寫了10萬字的日記。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讀書隨筆。每天夜裡,我習慣躺在床頭閱讀。旁邊放一部手機,讀到會心處,便以自家語言將人事、趣聞記錄下來。我之行文崇尚簡約,多以故事、畫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喜歡直抒胸臆。我覺得這樣蠻有意思,不同見識、閱歷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如此,文章才經得起品咂。

每天,我都會寫一點,在詞句、用語上要耗費很長時間。有時,“微頭條”已經發出去了,回頭再讀,又覺得某些詞句還可以更恰當。於是,我不怕影響推薦量,點開來重新修改、編輯。做完這些,常到了夜十一點左右。使人驚訝的是,“今日頭條”的閱讀量極大,我寫的隨筆常會出現10W+,最火爆的一次,竟然有83萬的閱讀量。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小品


稍後,我將這些隨筆整合成文章,陸續在《書法導報》上發表。

到了九月,我的工作輕鬆了許多,文章也寫得頻繁起來。

十二月底,我將這一年略作盤點,共寫了31篇文章,累計82300餘字。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2019年成績單(二)


3


3月9日,鄠邑區書協換屆,我當選為副主席。爾後,受主席團委託,讓我為愛好者做了一次書法講座。講座安排在3月31日那天下午,課題是《有效臨習碑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鄠邑區書協換屆


3月24日夜,我的膽結石故病復發。我被疼痛驚醒,然後是無盡的煎熬。直到凌晨五點,還是未見好轉。這次持續時間極長,伴隨著嘔吐。眼看無法扛過去,愛人一再督促,我才同意去醫院急診。打了兩支止痛針,總算有所緩解。醫生建議住院治療,我考慮本週日還有個講座,屆時不能完全康復,就說再緩一些日子。孰料,6月初,病症再次復發,一時竟有了生不如死的感覺。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我本外來戶,在此工作近17年,還是第一次與書友廣泛交流學習心得,所以極為上心。講座前日,正逢週六。那天上午,我在工作室將所講內容再梳理了一遍,製作ppt課件80頁,圖片二百餘張,小視頻3段。待一切準備妥當,已經午後14:30分。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講座現場


書法協會沒有經費,要做點事兒實屬不易。講座之後,朝陽主席宴請大家。離席之際,他提了瓶酒塞給我,甚表歉意。我也不作計較,一笑了之。既然在那個位子上,付出一點也是應該的。

12月17日中午,受陝西省電信書協之邀,我為其下會員做了一次書法講座,探討的話題是《學習篆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這次講座,時間安排得有些尷尬,從中午12:30分開始到14:00分。倪會長事先聲明,可以延續半小時,聽眾若無緊事、急事,會繼續聽下去的。聽起來頗有些挑戰意味,好在我事先做了充分準備,再經歷多年磨礪,總算不負眾望。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講座現場


講座結束後,聽眾陸續離開活動室,急匆匆地趕去上班。留下數人,彼此合影、交流。他們對這次活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讓我倍受鼓舞。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講座後合影留念


書法的價值首在修身,其次才是度人。如果自身學養、水平不足,能做的唯有自修以強身。

12月14日上午,我與朋友結伴去寶雞看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和“問禮扶風”全國百位書法名家邀請展。翌日,又去亮寶樓聽了一個書法講座。午後,再轉道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參觀“盛世長安”張旭光書法展。這兩次出行,皆有拙文以記時感。其中,對張旭光行草書的批評,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鳴。

在行文時,我有這樣一段話:“我一貫主張觀展、讀書貴在取人之長,若無可取之處,罵他何益?但是,這種認識在我看過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和張旭光‘盛世長安’這個展覽後,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可否認,三十多年來,書法再度復興。隨之而來,書法生態也受到一些破壞。其始作俑者,便是那些“居高聲自遠”的活躍分子。事實上,浮在上面的未必都是大魚,他們的審美、認識左右了當今的展覽導向,這是有背藝術發展規律的。”

在我看來,書法批評若停留在某些人的得失而忽略他在書法生態建設上所起到的積極或消極作用,那是不完美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作品


我的批評立足於學術,關照的絕非一人得失或榮辱。但這種聲音終究使某些人不暢快,他們跳出來非議,甚至是謾罵。後來,我在文後補了一段話:

“昨天,我寫了一篇評論張旭光行草的文章,最初在“今日頭條”上發表,今天上午,又在“師賢齋”公眾號上推送。我之立足在學術批評,當然所涉對象有一定的高度,通過“批”來認識當下的書法生態,且以他人之失檢省自己,非圖口舌之快,更不是書法愛好者的肆意謾罵。文末,我提到了于右任和林散之,他們的作品為世所重,其品質是喧囂社會芸芸眾生應該去思考的課題,也是我對張旭光先生應有的敬重。讓人遺憾的是,當代書法批評常與名利牽扯在一起,有些藏家或畫商是某家的擁躉,聽到異議,便跳出來叫囂。你和他們講學術,他們沒這個能耐,便和你耍流氓。更有甚者,一上來就讓我自重,說我沒有話語權什麼的,哎呀,這“張粉”果然強大!我不與之爭,因為彼此不在一個層面上,也不是一類人。”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對聯


接著,我另起一文,論及當下書法批評家應該具備哪些學養和素質,藉此契機,試圖構建一種相對健康的批評生態。在文中,我羅列了以下四條:

一、批評家需要較高的書法創作能力,筆下能形成個人一些面目。若以下限度之,也應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這樣,才能保障相對專業的筆墨體驗和認識深度。就此而言,入國展已非難事。國展強調的是繼承,只要技法純熟、沒有特別突出的毛病,還是很容易入展的。但要形成個人面目,其理念、見識則要高出常人許多,沒有獨立思想,是很難達到的;

二、熟悉中國書法史,對歷代書法經典、流派和代表書家有一個比較理性、全面的認識,尤其在理論研究方面要有相當高的造詣;

三、批評家需要較好的文學素養和文字表達能力,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較高的邏輯判斷能力;

四、對歷代書畫大家做過較為深入的個案研究,對其品質、治學理念和方法耳熟能詳。至於其中道理,也不難理解,想得到鋼鐵,總該知道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吧。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隸書小品


當然,我只是從專業水準上劃出一根粗線條,純屬一家之言。若真能具備以上幾條,他們的心思已經不在書法批評上了。

大學者、大藝術家極少從事藝術批評。

在清華讀書時,姜亮夫曾寫文章批評容庚。文章發在《燕京學報》上,容庚將其拿給陳寅恪看。陳寅恪對姜亮夫說:‘你花這麼大的精力批評別人,為什麼不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四字吉語


當今書壇雖然熱鬧,但真正意義上的書法批評還是極少的。

我撰文批評了張旭光,未必就證明我熱衷做這些事兒。此後,有一些書友加了我的微信,他們將自己的習作發給我看,希望能得到一些指點。我回頭瞥了一下畫案,一側是攤開的字帖,一側是浸在硯池裡的毛筆。我朝前邁了一步,我的志趣在筆墨之間。

書法名家在創作上的大面積滑坡,並非他們在技法上有什麼缺陷,其癥結還是在學養和心態上。可以說,這些人的文化修為已不能與先賢同日而語。既然熊秉明先生能將書法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那麼,技術之外,值得關注的東西就不在少數。

「書法生活」當代書家滿街走,肯這樣修行的有多少?

郭名高四字吉語


修藝、養學、護心,沒有哪一項可以被忽略。

這一年,我一頭扎進聖賢的故紙堆裡,關照的豈止是書法本身?爬坡時間,需要找座高峰去攀登,我還在路上。

2020年1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