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三國時代將星薈萃,從黃巾起義到孫皓獻城,在這近百年的時間裡,大小名局絡繹不絕。官渡一戰拉鋸逾年,才讓曹操開始虎嘯華北;赤壁江面上周郎借得東風,最終奠定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陸伯言在夷陵火燒連營,則讓吳蜀之間再次明確了共同的敵人。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以上三場大戰可謂是決定了三國時代大方向的名場面,然而在由這三點規定的主線劇情中,也出現了不少支線任務,甚至有的時候支線任務還超越了主線,推著歷史朝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前進。

我們都知道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彙集了三方勢力,還採用了水陸並進的立體作戰方式 。這裡面輸贏的反轉,盟友的背叛,加上美髯公英雄落幕的淒涼,龐德以死明志的忠烈,各種該有的元素都有了,放在今天活脫脫一部商業大片。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場發生在局部卻影響了全局的襄樊戰役。

假如沒有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降於禁,斬龐德的襄樊之戰,關羽的武名是否還支持他在後世拿到武聖的名號?假如沒有千里送人頭,北方旱鴨遇到江南水鬼的襄樊之戰,于禁會不會還是那個五子良將之首;劉封或許不會因為不救之罪而死,說不定未來還有機會上演一次蜀漢版的南魯黨爭,甚至於呂蒙可能不會過勞死,孫十萬還能多去一趟合肥。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由此可見襄樊之戰嚴重干擾了三國大佬們的正常生活,但是這場戰役的影響力還不止於此,它甚至還決定了三國的最終結局。

襄樊之戰前期,關羽藉著八月的連續降水引漢水而淹于禁軍團,把他手下的人馬給捉了個遍,不僅嚇得樊城的曹仁打算棄城而走,甚至連在許都的曹操都因為關羽的軍威和河南地塊的豪強起義而動了遷都的念頭。

但是司馬懿卻認為,于禁的失敗不在兵弱而是因為洪水猛於虎,對北軍來說,實力尚存,只要給東南孫權一點點虛名甜頭就能讓兩者相爭。

而從後面徐晃南下解樊城之圍時,曹操的六軍還在河南作為預備隊,更不用說在東線駐守,一直被期望卻從未被實現的23vs24,不對,應該是張遼vs關羽。可見北軍實力就像張三丰內功,綿綿不絕,但為啥司馬懿寧願向孫權做出讓步,拼更大的傷亡也要保住襄樊呢。

這還得從襄樊的地理位置說起,其地橫跨荊豫,並聯南北,控扼東西,但是光是一箇中國之腰的定位還不足以說明襄樊的重要性。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紅點為襄陽位置

這裡我們要用到另一句有名的話來解釋,守江必守淮,what?江?淮?和襄陽有啥關係?別急,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部分,守淮必守荊。

我們先來看一下地圖,古代中國南北以長江為界,所以有劃江而治的說法,但往往真到了劃江而治的地步時,南方政權的命數似乎也就寫好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丟了淮河的南唐再也不是可以和中原爭雄的大國了,而陳朝丟了淮南地以後的表現甚至還不如南唐,二十天就土崩瓦解,不過兩位藝術家治國不行,副業卻是專精,李煜因為亡國而文學爆種,至於陳叔寶雖然貢獻了一井藏三人的笑話,但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和音樂家。

細心的大家肯定能發現兩則案例中都提到了淮河,它既不像黃河那樣有那麼長的冰期,也不像長江一般江面寬闊,水況複雜。這麼一來對於南方來說,水網密佈的淮河流域能夠為長江流域的核心地帶提供足夠的戰略縱深,對於北方來說,淮河則將成為不善水的北軍熟悉南方作戰的最佳訓練場。而無論處於攻勢還是守勢,水網密佈的淮南地也都有獨到的地方,作為攻方假如擁有淮南之地,便利的水路交通可以幾何倍的提高運輸效率和進兵速度,作為守方,淮河流域的每一條支流都足以成為新的天然工事,這就像斯大林格勒裡的每一道樓每一堵牆都可能成為刺激戰場,比如謝玄就在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淝水打消了苻堅的統一夢。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但是發源於南陽的淮河在長度上並沒有長江那麼驚人,這也意味著淮河是可以被繞過的。不過雖然有這個可能,但執行的難度卻不小。淮河的西段地處大別山區,這塊地方在近代都是交通基礎薄弱的典型代表,不用說在生產力更加落後的古時候了,選擇挑戰大別山直撲武昌再順江而下怕都是些信自己荒野求生能力特別強不用帶補給的鐵憨憨了。

而如果選擇緊靠大別山的隨棗走廊,那也意味著更長的補給線,考慮到襄樊位於這條路線的西北方,也就意味著假如北軍在沒有盡佔荊楚的情況下南下就很容易被截了後路。

再往西邊就是著名的秦嶺了,而蜀漢以一州戰九州,就是管你幾路來,我只守一路的漢中就位於其中。這麼看來從北往南進攻就只有強渡淮河,挑戰水網密佈的江淮地區了嗎,其實並不是,因為在淮河大別山和秦嶺的中間還存在一個天然的缺口。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剛才我們說了淮河發源於南陽,這個地方是不是很熟悉,它正是楊過送給郭襄的三大禮中的最後一項南陽大火燒盡蒙古軍糧的發生地。小說雖是虛構,但是也說明了南陽的重要性。

這種重要性來自於南陽所處的南陽盆地恰恰像一枚釘子一樣扎進了淮河秦嶺防線的中間,而地理意義上的南陽盆地可不只包含這個地方,襄陽樊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荊”可都是在這個地理範疇裡面。我們在這引用宋蒙戰爭的情況來舉例說明,雙方對峙多年,淮南地區的水網顯然難道了在草原上來去如風的蒙古人,於是他們選擇從蜀地順江而下,但是長江上游中游交界處的複雜地理狀況令他們的企圖事倍功半,這才會有了忽必烈死磕襄陽,呂氏兄弟堅持十餘年的故事,人呂文德可不是《神鵰俠侶》裡的天坑,作為南宋晚期的名將他最依仗的就是襄陽三面朝江,一面靠山的城防體系。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瞭解了襄陽的地理概況以後,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下曹操、孫權、關羽三方對於襄陽的態度,在此基礎上去理解他們在襄樊之戰裡做出的選擇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站在曹操的角度來看,他的基本盤最為有優勢。因為曹操集團完整控制著南陽盆地,也就完整的控制了從後方軍需供應處通過唐河白河進入漢水到達襄樊的交通網,而依靠著襄陽西側萬山、峴山、羊牯山的掩護,以及漢水的環繞,襄陽成了軍需輜重集結的最好地點。要知道沿著襄陽往下,那可是坦蕩蕩的江漢平原,呂氏兄弟守了襄陽十餘年,襄陽一失守,南宋只守了六年就成了歷史上的朝代,襄陽有多重要可以明白了吧。所以這就是曹操調兵遣將,司馬懿建議寧可挑逗孫權也不要用襄樊獻媚關羽的原因。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而在關羽看來襄樊對於曹操有多重要,對於當時還控制荊南三郡的劉備政權就有多危險,所以關羽籌備了數年,才在劉備漢中新勝曹操的基礎上發動東西呼應的襄樊戰爭,目的就是一鼓作氣拔掉襄陽這顆威脅荊南的釘子。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也提到過:“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而其中涉及到的兩路並進的基礎在於北伐的前線基地,漢中之於益州,襄陽之於荊州都是最重要的門戶要塞,也正是克復中原的起點。相比於劉備已經得手的漢中,襄陽擁有更好的條件成為北伐基地。這是因為到了漢末,古漢水早已改道,天地大澤也已消失,高絕的秦嶺,綿延的蜀道造就了長期困擾益州北伐的交通問題。

而襄陽顯然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就像北方政權可以沿著唐河白河進入漢水南下,南方政權假如佔據了襄陽也可以同樣的水道逆流而上,而且相比於北軍南下還有長江這個考驗,南軍從襄陽北上的話,一覽無遺的南陽盆地將指引著馬步大軍徑直趕到許昌洛陽城下,這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期望的進攻宛(南陽)、洛(洛陽)。相比於從漢中北上的條件擁有靠譜的水道,平坦的地勢的襄陽到宛洛的路線孰優孰劣,基本就很明瞭了。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漢水流域水道

而在漢末三國,襄陽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果說雍涼是天高皇帝遠,宛洛那算得上是天子腳下,是北方政權的政治核心地帶。而從襄陽到洛陽直線距離不過300公里,所以關羽大破于禁後也沒有考慮見好就收,曹操也因為擔心關羽一旦拔城,就算後備部隊的數量充足,也難以保障洛陽許昌的周全,這才起了遷都的意思。

而對於三角關係中的背盟者孫權來說,他的決定也是可以想象的,所謂守江必守淮這個經驗正是從孫吳的案例而來的,孫權為何一直在合肥送經驗,不就是為了搶佔淮南的,以青徐作為北上的資本,不過事實證明無論是張遼還是滿寵,東吳都拿他們沒有想法。

但孫權仍然對開疆拓土有著謎一般的執著,他可以經略地廣人稀的嶺南地,他可以對未知的夷州進行探險,他也可以跨越大海去和遼東公孫氏談合作。所以當關羽進行軍事冒險,露出身後的空當時,呂蒙一句: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就令孫權起了背盟的心。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孫權

但可怕的是這次背後偷襲竟然也獲得了東吳主要實權人物的首肯,出現這種局面有兩大原因,其一是因為東吳的門閥私兵制度,輕易獲取荊南三郡和付出巨大傷亡去爭虛無縹緲的徐州,哪一個對這些家族更有利顯然很清楚。

而對於東吳的國防安全來說,既然建康北面難以獲得足夠的戰略縱深那麼其可以依靠的就是長江天塹了。但這條水道並不如大家所想是一條毫無破綻的防線。雖然建康是龍盤虎踞的形勝之地,但是長江的長度也就決定了南京西側條件較好的渡口比如採石磯、蕪湖都可以成對手登陸的地點,而對於上游的政權來說只要過了南郡就可以順流而下一直到達蕪湖,到時候選擇登陸迂迴建康的南側進攻吳國的經濟腹地還是繼續順流進攻建康徑直奪旗就要取決於對手而不是自己了。而這個時候南郡也就是江陵恰恰把握在劉備手上,所以孫權就算背上背盟的罵名也要帶著東吳的全明星武將團偷襲關羽。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沒有襄陽,曹魏的河南地將面臨威脅,但還不至於亡國,畢竟曹操集團苦心經營的是濟州,作為魏公的封地也在那裡,即使只靠著河北河東曹魏的綜合實力還是佔據優勢。

沒有襄陽,劉備將喪失一條重要北伐通道,縱使孔明天賦奇才,興復漢室的決心無人能比,但面對益州疲弊,漢中難以大出久出的情況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過蜀國因為丟了荊南三郡,所以對於防務來說,襄陽反倒沒那麼重要了。

沒有襄陽,雖然孫權佔據了長江中游和上游、但是從徐州的淮河,荊州的襄陽以及後來益州的江州永安,北方政權都有足夠的造船和訓練場所,經過時間的積累,北方政權的水軍實力也從曹丕時代的望江興嘆變成了滅吳時的主力軍,而此時也沒有了蜀漢在西線的牽制,既沒有淮河也沒有襄陽的東吳被滅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荊州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三方雖然都在關羽發動的襄樊戰爭中進行了博弈,但論襄樊對於三方政權存續的重要性而言是魏

所以到了後來,幾乎所有的南方勢力都遵守著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的理念,南宋能在秦嶺淮河一線長期對抗,南朝的劉裕甚至能依靠著淮河和襄陽組織北伐對北方政權形成壓制,都是這條戰線極具張力的表現,但所謂的守淮守荊論,並不是希望大分裂的局面長期出現,而恰恰是進攻性的表現,至於一直渴望劃江而治的兩位後主陳叔寶和李煜可只能收穫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結局。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這表面看來是地理分界線的作用,而本質上是自秦漢以來中國內核裡一直存在的統一基因在引導著歷史往哪裡走。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正是這種民族向心力才支撐著中國度過各種各樣的艱難時刻最後以一個整體再次出現,而這種經過錘鍊的中華民族血脈自然也融到了長江淮河秦嶺漢水的草草木木之中。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荊,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各方都在動什麼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