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雖奸臣一枚,然氣節不虧

知道馬士英那是兒時看王丹鳳演的電影《桃花扇》才知道這個人,嚴格說來是知道這個名字,襯在後面是一堆的壞印象,好像有“閹黨”,小人、奸臣,反正是個大壞蛋,至於做了些什麼壞事,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全然不知。且就這個印象一直持續了很多年。

馬士英,貴陽人,字瑤草。萬曆時進士。崇禎朝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廬州、鳳陽等處軍務。明亡後,聯江北四鎮,擁立福王監國,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排斥史可法,援引阮大鋮,獨斷專權,大敵當前,仍忙於內部鬥爭,致使揚州失陷,清軍逼近南京,遂逃至浙江,往投魯王、唐王均被拒,後為清軍所捕獲,在福建南平被殺。

以上是官方的簡介,這明顯帶有傾向性,也就是說,這馬士英的確是壞人一枚,是一個敵方追捕,已方亦不待見之人,簡直就是一條喪家之犬。更有簡介中說是與阮大鋮同降清後,以故在福建延平被殺死。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什麼叫以故,這兩個字後面其實是大有文章,這以故的後面是南京失陷後,馬士英打著太后的旗號,組織浙江、太湖的義軍堅持抗清,同清軍拼死相搏,誓死不降,戰敗被捕,遭凌遲處死,轟轟烈烈。

我此說絕無想替馬士英翻案之意,馬士英對南明弘光朝的覆滅是要負主要責任的,而他前期的所作所為,也很是小人,為世所不恥,《明史》是將他列入奸臣傳的,這也並不冤枉他,但他在清兵南下,血雨腥風之時堅持抗清,比起那些跪迎清兵的東林黨來說,在氣節上怎麼說也高出一籌了。

即使從《明史》看,馬士英也並非是一無是處,他是正宗的進士出身,想來還是有些本事的,馬士英在征剿流寇方面頗有韜略,也立了些功勞。崇禎吊死後,他因擁立福王有功而在朝內輔政。但總的看來,馬士英雖有一定才能的,但這點才能做地方大員尚可,主政中樞則不逮。更主要的是由於人品不佳,妄結匪類,誤用奸人,以致釀成大禍,成為罪人。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馬士英誤國,這是不爭的事實,無法辯駁的。至於事實我在此就不羅列了,反正也是壞事多多。但有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弄清楚,首先,馬士英並非閹黨。世人往往因為“馬阮”並稱、並傳,不能因為阮大鋮是閹黨,就認為馬士英也是閹黨,這是不對的。且不說那時閹黨作為一個政治集團已經不存在了,即使閹黨尚存,與其黨中個別人交往,也不該算作閹黨。誠然,推薦、重用阮大鋮,給國家民族帶來了災難,但也不能說阮大鋮的啟用完全是由於馬士英之故。

再有,馬士英並非漢奸。他同阮大鋮雖為莫逆,但在最後關頭兩人的選擇是大相徑庭的,馬士英沒有像阮大鋮那樣搖尾乞憐、諂媚新主;他是“奉王母妃,以黔兵四百人為衛,走浙江”,同清兵死戰,馬士英在生死關頭,選擇這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死亡之路,好歹為自己保留了一點名節。我們現在雖然不能以生死論英雄,但馬士英總比那些做漢奸的人強。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評價一個人要將其放在當時的形勢下來看會更清楚些,在對馬士英的一片聲討中,夏完淳父子的評價是最公允的,“史道鄰(可法)清操有餘而才變不足,瑤草守已狼藉。不脫豪邁之氣;用兵將略非道鄰所長,瑤草亦非令僕之才”。

南明當時的狀況是早已逞崩盤之勢,北邊清兵南下,就勢如破竹,內部是朝臣與朝臣不和,內閣與鎮將不諧,各打各的算盤,各顧各的利益。如此一個局面,怎麼會擋得住清兵南下?馬士英本非相才,即使是諸葛亮、郭子儀在世,怕也迴天無力,徒喚奈何。把弘光朝覆滅的責任全推在馬士英頭上,是欠公允的,不符合歷史事實。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馬士英同東林黨是對頭,你說南我說北的互不待見,馬立福王自是出於私心,但東林黨想立潞王不是也是有自己的小算盤嗎?其實,哪個王當皇帝的結果大致是一樣的。不存在誰立得對,誰立得錯一說。

其實按當時的情況來看,馬士英也實在是可憐,他出走南京後,誤國奸臣的罪名就早已坐實,後面的南明幾個小朝庭都不容他。按說他早就應該降清,投效新主來報復這些羞辱他的人,但他卻沒有,他奉著他老媽假冒太后,試圖以這杆大旗來號召人民,從中也體現了他政治家的務實和手腕。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他身體力行,多次渡過錢塘江參加進攻杭州的戰役,內閣首輔親自上戰場,這個怕是前所未有之事,最後被叛徒出場,英勇就義,結局也算完美。可惜東林黨人操縱了輿論,修《明史》就把他寫成了一個大奸大惡之徒,一直影響到今天,這奸臣之名想是洗不掉的了。

清王多鐸同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之間的一段對話很有意思,我想這是很能反映馬士英的氣節的。

在南京城破後,黃端伯聽說趙之龍、錢謙益等人獻門率眾投降,在城門大書數字“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也有些神奇哈。

在審問中多鐸拍案叱喝:“你認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

黃端伯朗言:“皇帝聖明!”

多鐸問:“馬士英,又怎樣呢?”

黃端伯:“馬士英,忠臣也!”

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

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然是忠臣。”他指著已經剃髮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看一些歷史人物時,感覺到很是矛盾,在你恨他到咬牙切齒之時,但他在另一方面卻又讓我們肅然起敬,於是便功過難說了,壞人不一定是方方面面都壞,一無是處,這馬士英便是這樣一個人,至少在民族氣節上,還是很令人敬佩的,其它的就另當別論了。

現代史家陳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說:“惟士英實為弘光朝最後奮戰之一人,與阮大鋮先附閹黨,後復降清,究大有別”。餘認為此論甚公。


馬士英:他被認為是奸臣,卻誓不降清,為大明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