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一,加入天地會,遭到清軍鎮壓

1837年,黑旗軍將領劉永福出生於廣西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少時,他的父母就在貧困交加中去世,留下了孤零零的他。為了生活,小小年紀的劉永福隻身在兩廣地區闖蕩。

他曾經在江上當過船工,看著江面上蕩起來的一圈圈漣漪,他感慨頗多,心想人生苦短,自己不能一輩子就這樣混下去吧。他也曾經輾轉在各地做苦力,偶爾聽到說書人講述忠臣志士,他都情不自禁地心馳神往,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叱吒風雲,留名青史……然而,亂世沒有窮人的樂園,無論他多麼努力,都只能勉強果腹,艱難度日。

此時,太平天國正在長江流域同清軍鏖戰不休,兩廣、雲貴等地區也到處都有打著各種旗號的起義軍,他們旋起旋滅,卻也熱鬧興盛。

眼見辛苦謀生毫無出路,劉永福心裡合計:忠臣良將做不成,那就起義反清吧,最起碼能填飽肚子,說不定還能有番作為呢。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劉永福

20歲那年,劉永福加入了一支天地會系統的義軍。長期的闖蕩生活歷練了劉永福的智慧和勇氣,加之為人慷慨豪爽,他很快在義軍中脫穎而出,有了自己的部隊。然而這些義軍既無明確目標又缺乏嚴明的軍紀,所以戰鬥力不強,被打散打垮都是尋常事。幾年過去,劉永福的義軍始終打不開局面。想起曾經的夢想,對照現實的殘酷,劉永福有些心灰意冷。

更悲摧的是,太平天國覆滅後,清軍騰出手來,開始調集精銳對付各路起義軍。眼看雲貴、兩廣的起義軍紛紛潰敗,劉永福知道自己也堅持不了多久了。他覺得自己是以義氣號召部眾的,所以堅決不能讓跟隨自己多年的部下同自己一起被消滅,無論如何,他要為他們謀一條生路。

他的目光穿越嶺南的山水草木,找到了一條出路:率部從清朝邊境越過國界線,進入越南境內的保勝,屯田自守,佔地為王。

這一年,劉永福30歲。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二,揚威異邦,率領黑旗軍戰鬥

進入越南後,劉永福約束部下,只能與為害地方的土匪盜賊作戰,不能侵擾百姓。此時的越南朝廷本來就力弱勢微,又一直深受法國人的欺壓,他們既無力驅逐劉永福,也就暫且相容。由於劉永福的部隊一直以北斗七星黑旗為戰旗,於是當地人稱之為黑旗軍。漸漸地,黑旗軍不斷壯大,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此時的法國也沒有閒著,強迫越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一寸寸蠶食越南的土地。越南朝廷受盡欺辱,怎奈兵微將寡,完全不是法國的對手,只能一步步退讓。

看著駐紮在保勝的劉永福部越來越強大,越南一位官員頓時有了主意,向越南朝廷建議力邀劉永福的黑旗軍參戰,一起對抗法國。劉永福雖然之前和越南官員並無太多接觸,但他本能地同情越南人,憎恨法國人—畢竟他來到越南已經六年了,和越南多少有點兒感情,於是接受了越南朝廷的邀請。

接下來,劉永福和越南軍聯手,終於在1873年大敗法軍。越南人第一次感受到勝利的自豪與喜悅,大受鼓舞,情不自禁地奔走相告,向黑旗軍表達由衷的感謝與敬意,越南朝廷也決定對劉永福封官加賞。

此時,劉永福心中有了異樣的感動與震撼。

曾經,他加入天地會造反,只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之後來到異國他鄉,除了生存之外,還為了保全跟隨他的將士部眾。他雖然有過朦朧的理想信念,卻如飄萍一般,從未生根;更缺乏明確的目標,始終都是隨波逐流。現在面對越南軍民對自己的信賴和擁護,他忽然懂得了國家民族的意義。

回望身後,那是生他養他的故國,他若能將法軍擋在越南國門之外,不僅能讓越南百姓免遭塗炭,其實也是屏障祖國,保衛自己的故土啊。

這一刻,他覺得自己的理想宏大起來,於是,過去只為衣食溫飽苟且求生的劉永福死去了,一個懷抱家國情懷的劉永福誕生了。

劉永福接受了越南朝廷的封賞,就任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軍。但他並沒有洋洋自得:他深知這樣一來,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法國很可能還會捲土重來,到那時或許就不只是越南被侵犯的問題了,所以自己絕對不能鬆懈……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三,聯清抗法

果然,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法國開始加大侵略力度,不斷往越南增兵。劉永福的黑旗軍繼續堅守在抗法的第一線,從1882年開始,劉永福率部不斷與法軍交戰,法軍武器先進,炮火猛烈,黑旗軍團結一心,敢打敢拼,雙方互有勝敗。後來隨著戰事不斷擴大,劉永福當初的預測應驗了:戰火真的蔓延到了中越邊境,法國甚至準備滅掉越南、進軍中國。

劉永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如果只是靠著他和越南軍的力量,很難給法國以重擊。他陷入了沉思。

這一日,劉永福正在大帳中踱來踱去地想對策,忽然有部下來報,說有個叫唐景崧的清朝官員前來求見,準備招降劉永福,共同抵抗法國。

聽到這個消息時,劉永福心中還是有些顧慮的,畢竟自己來越南時還是清廷反叛名單上的人物,如果就這麼被招降,清廷會真心待自己嗎?他決定先會會唐景崧。

唐景崧也是個爽快人,直截了當地說,只要劉永福同意投清,清廷就和他聯手一起對抗法國。劉永福思慮再三,覺得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總不能看著部下跟著自己去送命吧。

於是,劉永福欣然接受了唐景崧的建議,決定投降清朝,和清軍一起迎敵。為了表示誠意,清廷正式授予劉永福從三品的遊擊之職。

此後,劉永福和清軍聯合作戰,轉戰在越南各地。有了為國家民族而戰的目標和意志,本來就勇敢善戰的黑旗軍士氣更加高漲,所到之處都與法國侵略者發生激戰,時而勝利,時而傷亡慘重。

劉永福率眾不惜傷亡的捨命苦戰讓清廷深為感動,再次封劉永福為記名提督(省軍區司令級別),給予了他更高的肯定與尊重。

在劉永福和唐景崧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法軍的勢力被削弱了很多。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已經歸附清廷的劉永福也奉詔回國。隔了18年悠長的歲月,劉永福這支背井離鄉的軍隊終於回到了故鄉。

走時還是隻求衣食生存的懵懂青年,歸來已是懷抱家國信念的大清官員,劉永福站在國界碑前,想起前塵往事,感慨良多。

劉永福回國後,先後被清廷封為各地總兵,開始了一段安靜平和的歲月,每日操練軍隊,保持著聞雞起舞的習慣。

轉眼十年過去了。黑旗軍中很多官兵或老去或離開,劉永福也不再年輕。他原以為自己就這樣到終老了,沒想到年近六十的他再次迎來用武之地——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兩路接連失敗,臺灣陷入危機。光緒下旨命劉永福率領黑旗軍赴臺駐防。

嚴峻的形勢再一次喚起了劉永福的報國熱情,他不顧年邁,迅速召集自己當年帶領的黑旗軍中久經戰陣的宿將,毅然率軍赴臺。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4,抗擊日軍,保衛臺灣

在臺北,劉永福見到了已經升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一別十幾年,兩個曾在越南戰場上並肩作戰的戰友再度重逢,劉永福很高興,以為可以再一次攜手為國家而戰。可惜,此時的唐景崧早已沒了當年的意氣風發,還未開戰就擔心名氣太大的劉永福奪走自己的權力,將劉永福調到臺南駐防。

結果沒多久,甲午戰爭就以清政府失敗、割讓臺灣給日本而告終。清廷拋棄了臺灣,臺灣人民卻不願任人宰割。他們自發成立團體,共同抗擊日軍。貪生怕死的唐景崧見局面失控,很快離臺,撒手不管了。

得知消息後,劉永福悲憤不已,決定與臺灣民眾一起做最後的抗爭。可當臺灣民眾準備推舉劉永福為“臺灣大總統”時,他毅然拒絕了——他選擇留在臺灣抗擊日本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為了祖國的完整統一。

雖然沒有接受大總統的職位,但劉永福義不容辭地擔任起領導臺灣軍民抗日的職責。他拒絕了日軍停戰的誘降,派自己的黑旗軍在險關要隘積極佈防。只可惜,劉永福等人勢單力薄,數月苦戰,黑旗軍已經彈盡糧絕。心急如焚的劉永福派人去請內地的督撫們相助,可他們不但不支持,還下令封鎖沿海,拒絕對臺支援,任劉永福和黑旗軍在臺灣孤軍作戰。

清廷遺棄了劉永福和臺灣,劉永福卻怎麼也割捨不了這份信念,決定繼續戰鬥。無奈他無力迴天,日軍最終佔領了臺南,臺灣全境陷落,劉永福在部下的保護下趁夜離開,這才保住了性命。無奈的他發出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的悲嘆。

太平天國的悍將流亡越南18年,再回國成抗法英雄

劉永福回到大陸後,在家鄉度過了最後的歲月。經過臺灣一戰,他看出清政府的腐朽不堪,轉而積極支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幫助他們聯繫策劃革命,愛國情懷始終不變。1915年,得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賣國條約,劉永福悲憤不已,通電反對。兩年後,劉永福病逝,結束了他從叛逆者到民族英雄的傳奇一生。

臺灣被日本佔領了50年,直到1945年才回歸祖國懷抱,此時距離劉永福去世已經過去了28年。

時光流逝,帶走了歷史的硝煙炮火,卻帶不走一個愛國者最樸素的情懷信念。劉永福從懵懂的鄉村少年到造反起義的叛逆者,再到親歷兩次重大戰爭的名將,最終成長為一位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這是劉永福的成長路,也是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不斷追求探索、曲折前進、永不言敗的歷史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