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徐匯70個瞬間|從“龍鬚溝”到“林蔭大道”

1956年12月25日,連接打浦橋和徐家彙的肇嘉浜路,在經過兩年多的施工後正式建成。有著“上海龍鬚溝”之稱的肇嘉浜完成了它華麗的轉身,變成了一條聯通上海市區東西兩側的交通大動脈。上海解放以後的第一個重大市政工程由此取得全面勝利!

肇嘉浜原為連接上海東西兩側的一條幹河,它的東段經南市老城廂注入黃浦江,西與蒲匯塘相接,蜿蜒10餘公里。清末民初,隨著上海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肇嘉浜東段陸續完成填浜築路,打浦橋以西地段則逐漸淤塞,惡臭四溢,岸旁棚戶連片,居住環境十分惡劣。

新中國建立以後,市政府決定下大力氣對肇嘉浜進行徹底根治。1954年10月肇嘉浜路綜合整治工程正式啟動。這項工程總投資達1378.5萬元,共計搬遷居民1704戶,拆除沿浜棚戶2.3萬平方米。工程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填浜埋管,埋設下水道3.1公里,並興建了排水能力達每秒15立方米的肇嘉浜泵站;二為修築公路,肇嘉浜填沒之後,南岸的斜徐路和北岸的徐家彙路先後得到整修,並建成2條單向行駛的道路,統一改名為肇嘉浜路。南側道路長2946米,車行道寬7米;北側道路長2986米,車行道大部分寬8米,少數路段寬10米;南北兩路之間填浜後,還開闢了寬30米的綠化帶,廣植花木,建築亭臺、長廊。施工期間,有1600多學生、幹部、各界人士參加了義務勞動。經過兩年半的施工建設,工程於1957年5月正式竣工,這條昔日的“上海龍鬚溝”由此變成了一條集交通、排水、環境綠化等功能於一體的林蔭大道。1973年至1975年,為配合上海體育館建造工程,南側車行道拓寬為10至14米,北側車行道拓寬至10米。1999年,肇嘉浜路全線按規劃路幅63米再次拓寬,設雙向六快兩慢八個車道,並對中間綠化帶重新佈置。

徐匯70個瞬間|從“龍鬚溝”到“林蔭大道”

鏈接一:日暉港改造工程

位於徐彙區與原盧灣區交界處的日暉港,北起打浦橋,南至中山南二路,原是一條與肇嘉浜相連的黃浦江支流,全長2.2公里,平均寬度22.5米,20世紀50年代,隨著肇嘉浜的填沒和打浦橋泵站的新建,狹窄的日暉港成了排放徐匯、盧灣、南市、靜安、長寧等區汙水的明渠,日排放量最高時達100萬噸以上。日暉港的位置決定了它“一頭活水,一頭死水”的結構,所以只要黃浦江一漲潮,汙水就全淤積在小河道內。因此日暉港內的河水終年黑臭。此外,日暉港兩側還建有糞便垃圾碼頭,環境十分惡劣。日暉港也因此成為全市聞名的臭水浜和中心城區的又一條“龍鬚溝”。

20世紀80年代以來,要求全面治理日暉港的呼聲逐漸升高。但由於資金、技術等原因,整治方案多次擱淺。90年代以後,上海城市建設的步伐逐漸加快。日暉港的改造也得到了市、區兩級人大和上海市政府的重視。1991年9月,市政府最終確定了“填浜、埋管、拓路、綠化”的日暉港環境綜合整治方案。

日暉港的改造工程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是對長1100米的日暉港河道進行全部填沒,並埋設鋼筋混凝土雙孔箱涵,同時對原來的打浦路泵站進行改造,通過利用南幹線過江管,增大管線排放汙水的能力,減少明渠排放的汙水量。第二期工程是在完成填浜以後拓寬日暉東路,設四快二慢的行車道,並在道路中央闢建綠化隔離帶。這條綠化帶北起肇嘉浜路,南至中山南一路,寬為4米,綠地面積達5400平方米。一期工程於1992年10月開工,次年12月竣工通水;二期工程於1994年12月建成通車。日暉港整治改造工程竣工,標誌著昔日的臭水浜變成了今天的通衢大道,這條上海最後的“龍鬚溝”如今已不復存在。

徐匯70個瞬間|從“龍鬚溝”到“林蔭大道”

施工中的日暉港埋管填浜工程

鏈接二:打造上海市區西南交通大動脈

漕溪北路既是上海通往周邊地區的西南大門,也是上海市區的一條交通大動脈。這條南北走向的幹道,北起徐家彙與衡山路、華山路相交,南至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與漕溪路相連。

漕溪北路現在的位置,以前是一條被稱作蒲肇河的小河浜。蒲肇河南北兩側分別與肇嘉浜和蒲匯塘相接,構成了上海西南河運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以來,隨著徐家彙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蒲肇河兩岸慢慢形成了蒲東路、蒲西路兩條南北向的要道,但由於兩路隔河互不相通,且狹窄彎曲不利行駛,加之蒲肇河的淤積日益嚴重,上海市工務局在1947年決定填河並路,漕溪北路由此產生。然而,此時的漕溪北路仍是一條並不寬闊的簡易小道。1949年上海解放時,漕溪北路中段只有4至5米寬,交通擁擠,往來十分不便。

為了消除交通擁塞,打造上海市區西南交通大動脈,上海市政府先後多次對漕溪北路進行改造。1956年,漕溪北路進行了第一次擴建。這次擴建將道路寬度增加為16米,其中車道寬10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米,路面也改建為用小石塊鋪砌的彈街路面。1959年,又進行了由中山西路至肇嘉浜路的全線改建,漕溪北路的路幅拓寬至34米,其中道路中間的綠化帶寬4米,兩側為各寬10.5米車行道。此次改造還調整徐家彙周邊不合理的商業佈局,動遷馬路攤位,改造蒲東路、蒲西路和蒲匯塘路,初步改變了上海西南大門交通不暢的狀況。


徐匯70個瞬間|從“龍鬚溝”到“林蔭大道”

20世紀70年代的漕溪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