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徐汇70个瞬间|从“龙须沟”到“林荫大道”

1956年12月25日,连接打浦桥和徐家汇的肇嘉浜路,在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后正式建成。有着“上海龙须沟”之称的肇嘉浜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变成了一条联通上海市区东西两侧的交通大动脉。上海解放以后的第一个重大市政工程由此取得全面胜利!

肇嘉浜原为连接上海东西两侧的一条干河,它的东段经南市老城厢注入黄浦江,西与蒲汇塘相接,蜿蜒10余公里。清末民初,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肇嘉浜东段陆续完成填浜筑路,打浦桥以西地段则逐渐淤塞,恶臭四溢,岸旁棚户连片,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新中国建立以后,市政府决定下大力气对肇嘉浜进行彻底根治。1954年10月肇嘉浜路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总投资达1378.5万元,共计搬迁居民1704户,拆除沿浜棚户2.3万平方米。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填浜埋管,埋设下水道3.1公里,并兴建了排水能力达每秒15立方米的肇嘉浜泵站;二为修筑公路,肇嘉浜填没之后,南岸的斜徐路和北岸的徐家汇路先后得到整修,并建成2条单向行驶的道路,统一改名为肇嘉浜路。南侧道路长2946米,车行道宽7米;北侧道路长2986米,车行道大部分宽8米,少数路段宽10米;南北两路之间填浜后,还开辟了宽30米的绿化带,广植花木,建筑亭台、长廊。施工期间,有1600多学生、干部、各界人士参加了义务劳动。经过两年半的施工建设,工程于1957年5月正式竣工,这条昔日的“上海龙须沟”由此变成了一条集交通、排水、环境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林荫大道。1973年至1975年,为配合上海体育馆建造工程,南侧车行道拓宽为10至14米,北侧车行道拓宽至10米。1999年,肇嘉浜路全线按规划路幅63米再次拓宽,设双向六快两慢八个车道,并对中间绿化带重新布置。

徐汇70个瞬间|从“龙须沟”到“林荫大道”

链接一:日晖港改造工程

位于徐汇区与原卢湾区交界处的日晖港,北起打浦桥,南至中山南二路,原是一条与肇嘉浜相连的黄浦江支流,全长2.2公里,平均宽度22.5米,20世纪50年代,随着肇嘉浜的填没和打浦桥泵站的新建,狭窄的日晖港成了排放徐汇、卢湾、南市、静安、长宁等区污水的明渠,日排放量最高时达100万吨以上。日晖港的位置决定了它“一头活水,一头死水”的结构,所以只要黄浦江一涨潮,污水就全淤积在小河道内。因此日晖港内的河水终年黑臭。此外,日晖港两侧还建有粪便垃圾码头,环境十分恶劣。日晖港也因此成为全市闻名的臭水浜和中心城区的又一条“龙须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要求全面治理日晖港的呼声逐渐升高。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整治方案多次搁浅。90年代以后,上海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日晖港的改造也得到了市、区两级人大和上海市政府的重视。1991年9月,市政府最终确定了“填浜、埋管、拓路、绿化”的日晖港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日晖港的改造工程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是对长1100米的日晖港河道进行全部填没,并埋设钢筋混凝土双孔箱涵,同时对原来的打浦路泵站进行改造,通过利用南干线过江管,增大管线排放污水的能力,减少明渠排放的污水量。第二期工程是在完成填浜以后拓宽日晖东路,设四快二慢的行车道,并在道路中央辟建绿化隔离带。这条绿化带北起肇嘉浜路,南至中山南一路,宽为4米,绿地面积达5400平方米。一期工程于1992年10月开工,次年12月竣工通水;二期工程于1994年12月建成通车。日晖港整治改造工程竣工,标志着昔日的臭水浜变成了今天的通衢大道,这条上海最后的“龙须沟”如今已不复存在。

徐汇70个瞬间|从“龙须沟”到“林荫大道”

施工中的日晖港埋管填浜工程

链接二:打造上海市区西南交通大动脉

漕溪北路既是上海通往周边地区的西南大门,也是上海市区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这条南北走向的干道,北起徐家汇与衡山路、华山路相交,南至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与漕溪路相连。

漕溪北路现在的位置,以前是一条被称作蒲肇河的小河浜。蒲肇河南北两侧分别与肇嘉浜和蒲汇塘相接,构成了上海西南河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随着徐家汇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蒲肇河两岸慢慢形成了蒲东路、蒲西路两条南北向的要道,但由于两路隔河互不相通,且狭窄弯曲不利行驶,加之蒲肇河的淤积日益严重,上海市工务局在1947年决定填河并路,漕溪北路由此产生。然而,此时的漕溪北路仍是一条并不宽阔的简易小道。1949年上海解放时,漕溪北路中段只有4至5米宽,交通拥挤,往来十分不便。

为了消除交通拥塞,打造上海市区西南交通大动脉,上海市政府先后多次对漕溪北路进行改造。1956年,漕溪北路进行了第一次扩建。这次扩建将道路宽度增加为16米,其中车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路面也改建为用小石块铺砌的弹街路面。1959年,又进行了由中山西路至肇嘉浜路的全线改建,漕溪北路的路幅拓宽至34米,其中道路中间的绿化带宽4米,两侧为各宽10.5米车行道。此次改造还调整徐家汇周边不合理的商业布局,动迁马路摊位,改造蒲东路、蒲西路和蒲汇塘路,初步改变了上海西南大门交通不畅的状况。


徐汇70个瞬间|从“龙须沟”到“林荫大道”

20世纪70年代的漕溪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