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祖廟前面撐艇仔?」與你說說祖廟路的前世今生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說起祖廟,你會想到起什麼?

佛山地標?

祖廟門前熱鬧的小廣場?

遊人如織,車水馬龍的祖廟路?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祖廟舊照

但是今天,想和你說說祖廟前的那條湧。

祖廟門口有條湧?對的,60年前的祖廟前,的確有一條湧。有人將這條湧稱為“洛水湧”,有人稱之為“龍鬚溝”,也有人稱之為“新湧”……

它的故事,讓我慢慢說與你聽。

清代,洛水湧

清代的佛山鎮為洛水所環繞,“家家盡枕河,居民往來,悉憑渡船和橋。”是彼時佛山的生活寫照。曾經的洛水河岸一側,坐落著祖廟、孔廟、仁壽寺,這三座寺廟集中在河岸一側,老佛山人回憶,“當時洛水湧從家門口流過,小時候在湧裡嬉戲玩耍,十分熱鬧。”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1958年的洛水湧

解放前,臭水溝

把時間回撥到上世紀,新中國成立前的佛山,全市幾乎沒有一條完好的下水道,人們習慣把汙水直接倒入河涌,或者在屋裡挖個小泥坑排滲汙水。

當時的洛水湧,是佛山城區和農村的分界線。解放前戰爭連年,洛水湧無人管治,湧兩旁的居民都把生活汙水直接倒到湧裡,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臭水溝。

小鏈接:為什麼老佛山習慣將洛水湧稱為“龍鬚溝”?

1951年,老舍先生創作了話劇《龍鬚溝》,歌頌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政府改造龍鬚溝造福百姓。於是,佛山也有人將洛水湧稱為 “龍鬚溝”,慢慢地,“龍鬚溝”便成為了佛山百姓對洛水湧的普遍稱呼了。

1958年,煥新顏

1958年,為了響應全國愛國衛生運動,佛山市愛國衛生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清理“龍鬚溝”,成為了佛山愛國衛生運動的開頭炮。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清理龍鬚溝

那時候,上到市長,下到普通居民,全市百姓都參與到了清理龍鬚溝的項目中。他們靠鏟、鋤頭等簡單的工具,排汙水、挖汙泥,僅用48天,把這條臭水溝疏通了。

清淤工作完畢後,大家還在新湧的祖廟段砌了石岸,種了柳樹。自此,龍鬚溝變成了新湧。當時,市民還可以在湧裡“撐艇仔”。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清理疏通後的新湧

但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的不是清淤後的新湧,而是祖廟路呢?

1976年,築新路

時間來到了1962年,這一年,

華僑大廈落成,這是當時全佛山最高、最豪華的建築物。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華僑大廈

而當時的祖廟路還是狹窄的石板路,這讓兩者格格不入。再加上汾江河的水位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低,導致流進新湧的水也日益減少,水循環的緩慢,讓新湧的維護變得十分困難。

1973年,政府再次發起新湧治理項目。同時,擴寬祖廟路

也提上了日程。祖廟前又重現了50年代的光景:全市人民聚集到新湧,參與填埋項目。

1976年,祖廟路建成,雙向四車道,瀝青路面,路兩旁種植了白蘭樹,每到白蘭花盛開的季節,一路飄香,因此祖廟路也被稱作“香花路”。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自此,祖廟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馬路,從臭水溝到祖廟路,“龍鬚溝”實現了華麗轉身。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1984年的祖廟正門

不妨問問家裡的老人

是否還記得這條“龍鬚溝”?

不知道的小夥伴,趕緊get起來吧!

文:佛山新聞網 唐泳茵

“不如去祖庙前面撑艇仔?”与你说说祖庙路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