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在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孔子怕在魯國受到禍害,於是前往齊國。孔子到了齊國後,想借助高昭子的關係接近齊景公,於是去了高昭子的家做家臣。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天,齊景公終於向孔子問政了。於是孔子就順勢提出了名傳千古的治國理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後大為讚賞,想把尼谿的田地封給孔子,這時晏子卻橫插一腳,說“此事不可為!”。

為什麼晏子不贊同齊景公封賞孔子?為什麼齊景公願意聽從晏子的話?孔子此後又何去何從?且聽咕嘟君為你一一道來。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一、齊景公其人

  • 幼時受臣子亂政在心裡留下了陰影
  • 齊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並不是嫡長子即位,他能夠登基成為齊國的君主,主要原因是其哥哥齊莊公與崔杼繼娶的棠公的遺孀棠姜私通,憤怒的崔杼殺害了齊莊公後,立齊靈公之子、齊莊公年幼的弟弟呂杵臼為君,史稱齊景公。

    所以年幼的齊景公是在崔杼和慶封的控制下即位的,崔慶兩人還公然放話說,凡是不依附崔慶的人都得死,在年幼的齊景公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好在崔慶兩人的惡勢力沒有持續多久就被覆滅了:景公元年,崔杼請慶封幫其管教兒子,結果慶封直接屠了崔杼全家,崔杼夫婦只好相繼自殺了。景公三年,齊國的田、鮑、高、欒四個家族趁慶封在外聯合發兵大破慶氏家族,慶封被迫逃亡。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崔杼殺害齊莊公劇照

  • 重賢臣也重佞臣
  • 大概是由於幼年的陰影所致,惜命的齊景公在位時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無論臣子說的什麼都是對的……呃,開玩笑,總之就是,齊景公在位期間虛心納諫,認真聽取、採納晏嬰、弦張等人的建議,然後做甩手掌櫃,放手讓賢臣治理國家,卓有成效。

    此外齊景公也如其所願,在位時間長達58年。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好的國君不需要多麼的牛逼,只要找到一批好臣子,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就可以了。

    不過一個國家不可能只有賢臣,肯定也會有佞臣,隨著齊國國力的好轉,齊景公漸漸從幼時的陰影走了出來,學會了貪圖享樂,大興土木,可謂窮極奢華。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齊景公劇照

  • 大為贊同孔子提出的君臣綱
  • 所以,當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時,齊景公感同身受,直呼“大善”,還說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縱有再多的糧食,也吃不上啊。然後景公又問為政的原則是什麼,孔子回答說“政在節財”,意思是要善用財力,不要浪費。不得不說,雖然此時孔子還不到四十歲,但其境界已經達到了“不惑”的境界了,短短兩句話,就把齊景公的現狀和問題指出來了

    所以齊景公對孔子大為讚歎,認為這個人是個人才,不過由於其一直以來養成的好習慣,所以在齊景公在決定賞賜孔子之前先聽聽臣子怎麼說。

    齊景公問的這個臣子就是晏嬰。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晏嬰形象圖

    二、晏子其人

  • 晏子的性格特點
  • 晏子算是齊國的三朝老臣,在齊靈公時期就是重臣了。因為太史公司馬遷偷懶,在《史記·管晏列傳》裡說了一句“晏子的事蹟在《晏子春秋》裡面有記載,我就不再論述了”,就把晏子丟在了史記之外。

    據說晏子一看就是一個大忠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過得十分地樸素,不貪汙,不受賄,連賞賜都不要。當然,這些都是基本操作,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們再回到齊景公的哥哥齊莊公被崔杼殺害這件事上,齊莊公被殺害後,晏子跑到崔家替齊莊公收屍了。晏子的手下問他,你是不是想去為國君殉死?晏子說,如果君王是為了國家社稷而死或逃亡,身為臣子應該為他殉死或者跟他一起逃亡,但如果君王不是死於國家社稷而是死於私利,那只有他的寵臣私臣才需要陪死。

    左右都勸說崔杼一定要殺了晏子,另外在崔慶兩人放狠話時,晏子也沒有服從這兩個人的安排,慶封也說要殺了晏子,但兩次崔杼都以“他是忠臣”為由,沒有殺害晏子。兄弟,你都搶銀行了,還怕闖紅燈?不過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受禮樂思想影響還蠻重的,做什麼事都要師出有名方可。

    總之,晏子就是這樣一個不怕死、能說會道的大忠臣。

    面對這樣一個忠臣,齊景公可謂痛並快樂著,經常被晏子懟的無地自容,借太史公司馬遷一句話:“有興趣的自己去看《晏子春秋》”。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 晏子的思想理念
  • 從晏子為齊莊公收屍的那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的思想是“君非君,臣非臣”,意思是國君不是臣子的國君,臣子也不是國君的臣子。國君是國家的國君,臣子是國家的臣子。

    無論是國君還是臣子,都應該是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其實與孔子的理想——恢復周禮、振君臣綱是有所衝突的。這就是為什麼晏子要阻止齊景公重用孔子的根本原因。

    不過,晏子當然不會說,因為孔子和我的理念不符,你不能重用他。

  • 晏子的表面理由
  • 晏子對齊景公說,儒者這種人,只是嘴巴能說說,他們態度倨傲,很難駕馭。再者他們很重視喪事,為了葬禮隆重不惜傾家蕩產。他們四處遊走就是為了高官厚祿,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現在周王室式微,禮樂崩壞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看孔子到現在還很講究儀容服飾,講究繁瑣的上下朝禮節,連走路都要保持一種刻意的步調,這些繁文縟節就算是幾代人也學不完、學不會的。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這話在齊景公耳中就是:儒者愛花錢,是為了錢財出仕;他們不服管教;他們的繁文縟節多得煩人

    聽到晏子的話,齊景公腦瓜就痛起來了,晏子說的三點理由都是他不喜歡的,如此想想,還是算了。

    (咕嘟君提醒一句,歸票權很重要!歸票權很重要!歸票權很重要!)

    三、孔子與齊景公的後續

    雖然晏子因為與孔子理念不合,說出了一些詆譭儒家的話,但是孔子對晏子這個前輩還是很敬重的。

    《論語》中記載,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孔子在論語中說到,晏子這個人,很擅於交朋友,與他相交越久就越敬重他。簡而言之,孔子認為,晏子是一個很值得深交的人。

    但不管怎麼說,由於晏嬰的從中阻攔,孔子只好打道回府,回到魯國。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孔子回到魯國後過了許多年,終於在魯國稍稍平定內亂後被提拔為大司寇,可謂一時間風光無限。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這時,齊國大夫黎鉏就勸諫齊景公說,魯國用了孔丘,勢必會危及齊國。左右給齊景公出謀劃策說,我們假裝約魯國在夾谷會盟,然後趁機劫持魯定公!(魯定公很無辜,你們忌憚孔子劫持我幹嘛?)

    魯定公本來想輕裝上陣,但在重禮的孔子要求下魯定公帶上了文官和武官隨行。

    齊國與魯國假意協商同盟合約後,齊國先是安排了四方各族的舞樂,只見齊國的樂隊以旌旗為先導,穿著奇特的民族服飾,舞弄著刀槍等武器上臺。孔子見狀,上前揮袖怒斥道:

    “今我兩國同盟,為何卻在這裡演奏夷狄這種野蠻的舞樂?還請下令讓他們下去。”

    齊國只好安排樂隊下去,又換上一些歌舞雜技藝人上臺表演。孔子再次上前,說:“這些普通人竟然膽敢上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還請大王立刻下令!”

    總之,孔子在有意無意之間以“禮”粉碎了齊國的奸計。齊景公回到國後,心情感到十分不順暢,怒罵諸大臣道,“魯國的臣子(孔子)是以君子之道來輔佐他們的君王,而你們卻給我出這種夷狄蠻不講理的計謀!現在得罪了魯國的國君,讓我臉面何在?”

    臣子只好答道,如果您真心想認錯的話,不如用具體行動來表達。於是齊景公就把之前從魯國那裡侵奪的幾個城市還給了魯國。

    孔子想出仕齊國,齊景公欣然受之,細思晏子為何不贊同

    孔子在夾谷以禮粉碎了齊國的陰謀

    四、結語

    由於理念不同,晏子找了幾個理由讓齊景公不要重用孔子,這可以說是孔子與晏子的一次交鋒,幸或不幸的是,晏子處於後手並且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以致孔子最終沒能在齊國出仕。孔子回到魯國後,也得到了一次大展拳腳的機會,但在這之後,孔子卻開始了其長達14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行為,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我們很難說,如果孔子留在齊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許齊國會在孔子的幫助下一統天下,也許孔子在齊國為仕不甚如意,最後碌碌無為……孔子的一生有過很多的可能,但他卻在這些可能之中每每置身事外,最終選擇了著書傳世,教化眾人,成就了其至聖先師的聖人之名,所謂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