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這兩個罕見的姓氏,卻有著皇家血統

文 | 鄧龍


這兩個罕見的姓氏,卻有著皇家血統


中國人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說,隱喻自己為人處世,光明磊落。姓氏對於人們來說是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打一生下地,就被父母貼上了姓氏標籤,一生一世不得更改。其實,姓氏就是家族的血脈延續,人們希望將自己家族的姓氏一代代的傳遞下去,生生不息。

當然,歷史上也有一些隱姓埋名的事情發生,一般都是事出有因,不是家族遇到滿門抄斬的大禍,就是個人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機。請看以下兩個姓氏由來的傳奇故事。



這兩個罕見的姓氏,卻有著皇家血統


戢姓與皇家的淵源

戢,讀音jí,從咠從戈,藏兵也,意為收藏兵器。戢作為姓氏讀音Zhé,戢姓是較為罕見的漢族姓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不認識這個字,還有很多人將戢姓讀作jí(計),鬧出很多誤會。戢姓在湖北房縣城關有戢家榜子,是戢姓氏在渝陝鄂地區較為集中的居住地,現有戢姓約3千人之多。  

有關戢姓氏來源有兩個說法:一說為舜裔姓氏,即舜帝支姓氏。

還有一個來源與皇家血統有著淵源。

公元584年,唐高宗李治駕崩,同月李顯繼皇位,史稱唐中宗。李顯的兩位皇兄弟一死一廢,所以,剛繼位的李顯就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他想提拔自己的岳丈韋玄貞為侍郎,卻遭到大臣的反對,一怒之下,李顯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此話令母后武則天大怒,將剛剛繼位才55天的李顯廢為廬陵王,流放房陵(今湖北房縣)。李顯與妃子韋氏相依為命,在房陵整整住了14年,受盡苦難。

李顯生性懦弱,當武則天登上皇位,李唐宗室遭到清洗的消息傳到房陵,李顯忐忑不安,夜不成寐,甚至萬念俱灰。這時間,各地起兵反對武則天,昭告天下,匡復廬陵王。天生懦弱的李顯經不住韋氏的激將,也想東山再起。據民間傳說故事《薛剛反唐》記載,李顯封薛剛為大將軍,秘密屯兵神農架大九湖,韜光養晦,厲兵秣馬,企圖推翻武周王朝,奪回皇位。此事被武則天安插在李顯身邊的人獲知,密奏朝廷,於是,武則天派兵討伐房陵,薛剛率軍迎戰,無奈兵力羸弱,一戰即敗,遂退回神農架。官兵所到之處見到李姓便滿門抄斬,一時間房陵血流成河。李顯為保住房陵李氏家族,遂密令李姓改為戢姓,其含義就是暫時隱藏,避其鋒芒,以圖來日。

公元698年,李顯被武則天重新召回洛陽,直到七年後,唐中宗又復位登基,自稱神龍皇帝,改年號為神龍元年。李顯重新登上皇位,對房陵百姓念念不忘,曾免房陵三年賦稅,而那些改姓的李氏宗族,也因皇帝賜姓也就沒有再改回李姓。至此戢姓便在房縣一帶繁衍生息,逐漸成為房縣當地的一支望族。

戢姓氏在湖北房縣、武昌、黃岡,湖南冷水江,江西九江湖口縣、四川簡陽等地分佈較多。

明代有戢如止,嘉靖進士。戢翼翬,湖北房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這兩個罕見的姓氏,卻有著皇家血統

讓姓與建文帝之謎

讓姓(讀音ràng)是華夏漢族中罕見的姓氏。

讓氏主要有兩個較大的分支,一支可考證的源流是山東省鉅野縣麒麟鎮薛扶集村,另一支源自湖北武昌的讓氏。以上兩支讓姓據各自家譜記載,兩支均傳於十八世左右,另外在各地還有人數較少的難以考證源流的族群分佈。

湖北武昌讓姓氏與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有著淵源,武昌讓姓族譜尊朱允炆為始祖,名諱鑾。

1402年,明朝發生“靖難之變”,朱棣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600多年前的那個夜晚,文弱的建文帝一把火燒了金鑾殿,準備投火自盡,幸被貼身侍衛救下,而後棄皇冠,脫龍袍,潛出鬼門,逃出南京城。建文帝自此隱姓埋名,雲遊四方,據說先後去了湖南和湖北。據最新考證,湖北武昌《讓氏家譜》姓氏由來記載:明建文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宮時逃亡而出。其後,建文帝在湖北武昌隱居下來,改名讓鑾,意即遜位,讓出金鑾殿之意。

明朝初期,武昌已經是南北通衢的水陸重鎮,異常繁華。建文帝隱名埋姓隱居下來,並與當地女結婚生子,過上了普通人家的日子。

而自從建文帝朱允炆脫逃後,四叔朱棣寢食不安,煞費苦心地派人四處尋找朱允炆。當時有傳聞稱朱允炆是化裝成和尚逃出南京城的,而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有可能是知情人,朱棣因此下令關了溥洽半輩子。因此,失去皇權的建文帝覺得武昌也不安全,加之“靖難之變”帶來的心理重創,讓他漸漸心灰意冷,於是在武昌度過一段相對平靜的時光後,安頓好家眷,朱允炆決定避開亂世紅塵,開始浪跡天涯的歲月。從此江湖上再也難覓建文帝的影子。

據《罪惟錄·帝紀卷二》中記載:“弘光初,追尊惠宗讓皇帝入太廟,享其年”。惠帝指的是建文帝,弘光則是明朝末年由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南明小朝廷年號。1644年左右,當時偏安在南京的朱由崧尊崇建文帝為“讓皇帝”,把他供入太廟。而在此前的明朝歷代皇帝,對於被朱棣篡了位的建文皇帝,都是諱莫如深的,更不可能給予諡號了。

讓氏在全國分佈很廣,如山西平陸、河北盧龍、湖北武昌、臺灣台北、臺南、嘉義、安徽霍邱、四川等地均有此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