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人們把茅臺酒獨有的香味稱為“茅香”,是我國醬香型風格最完美的典型,茅臺酒深受世人的喜愛,被譽為國酒、禮品酒、外交酒。在酒行業,茅臺一直處於引領的前端,在市場上,茅臺酒的知名度和銷售量也相對較高。茅臺酒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綿、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點。其優秀品質和獨特風格是其他白酒無法比擬的。

那麼茅臺酒從未被超越的根源是什麼?酒網酒今天就從四個方面給大家梳理,也歡迎各位酒友參與討論。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茅臺鎮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茅臺鎮四周有崇山峻嶺環繞,如海如濤,使鎮形成盆地狀低谷,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雲霧密集。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茅臺鎮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茅臺酒廠地處地勢低矮的河谷地帶,四周三山對峙,群山懷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形成特殊小氣候,冬暖夏熱少雨,風小溼潤,適宜釀酒微生物形成和繁衍。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於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釀造茅臺酒的水質好,俗話說“好水出好酒”。茅臺鎮的紫色砂頁岩地質結構,十分有利於水源滲透過濾和溶解紅層中的有益成分。經科學檢測:赤水河水質無色透明,無異味,微甜爽口,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份。

古人讚美赤水河“集靈泉於一身,匯秀水而東下”。僅茅臺上游數十公里內匯入赤水河的眾多支流中,奇水、溫泉、瀑布就有數十處。自古靈泉秀水出美酒,從赤水河中段沿河流域的茅臺酒廠開始,有習酒廠(茅臺酒廠集團子公司)、郎酒廠等若干知名國家級省級名酒廠家,茅臺酒廠在眾多名酒廠中如眾星捧月般矗立其巔,故赤水河又為“美酒河”。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有機認證的綠色顏料

茅臺酒生產所用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或紅糧,它是醬香型白酒的釀酒原料。只有在茅臺周邊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種植的紅糧,才能釀製出茅臺酒。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當地此高粱與東北及其他地區高粱不同的是紅糧粒小,皮薄,顆粒飽滿,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能經受多次蒸煮,當地人稱其為“沙”,“沙”十分有利於茅臺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茅臺酒每一輪的營養消耗有一合理範圍。正是由於紅糧這些特性,才能成就茅臺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工藝。

茅臺酒用高粱皮厚,並富含2%-2.5%的單寧,通過茅臺工藝發酵使其在發酵過程中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臺酒香味的前體物質,最後形成茅臺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有機物的形成與茅臺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關,也是茅臺酒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的重要因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茅臺酒富含一定的多酚類物質,適量飲用,不傷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傳統獨特的釀造工藝

茅臺的製造工藝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高”、“三長”和“季節性生產”,這是茅臺傳統釀酒工藝的獨特之處,它的釀製技術被稱作“千古一絕”。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茅臺工藝的“三高”是指茅臺酒生產工藝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茅臺酒大麴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這比其他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要高10~15℃;茅臺酒高溫堆積發酵是茅臺酒利用自然微生物,進行自然發酵生香的過程,也是形成茅臺酒主要香味物質的過程,其堆積發酵溫度高達53℃。茅臺酒的蒸餾餾酒溫度高達40℃以上,比其他白酒高10~20℃,這使得在蒸餾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分離茅臺酒精發酵的有效成分。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長”主要指茅臺酒基酒生產週期長、大麴貯存時間長、茅臺酒基酒酒齡長。茅臺酒基酒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同一批原料要經過九次蒸煮(烤酒)、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時整整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生產週期只有幾個月甚至十多天。

茅臺酒工藝的“季節性生產”指茅臺酒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茅臺酒生產投料要求按照農曆九月重陽節期進行,這完全不同於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按照高梁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臺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中國的老人節,象徵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茅臺酒的酒窖建設也頗有講究。從窖址選地、窖區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溫溼度控制、透氣性能,以及酒甕的形式、容量、甕口泥封的技術等,都極為嚴格。這些都是關係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氣純度再提高的關鍵。酒窖裡每天要有人檢查,開關透氣孔,控制溫溼度。

長期積澱的歷史文化

據考證,茅臺酒最早的歷史文化,可追溯至公元前135年。這一年,唐蒙出使南越,將茅臺一帶產的“枸醬”美酒帶回中原,漢武帝飲後贊曰“甘美之”。

唐、宋時期,茅臺出現了以糧食制曲和釀造穀物酒的工藝,開始釀造蒸餾酒。

元、明之際,茅臺已出現了“回沙”工藝。

清代,茅臺回沙醬香酒逐漸定型。康熙年間,“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等已成為中國西南市場的佼佼者。

茅臺酒廠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茅臺鎮原有的三傢俬營釀酒作坊“成義燒房”、“榮和燒房”、“榮和燒房”作為基礎,逐步建立起來。

清同治元年(1862)年華聯輝創辦“成裕燒坊”,後改名“成義燒坊”。所釀茅酒人稱“華茅”。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1862年始建成義酒坊全景)

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立夫等三人合資創辦“榮太和燒坊”,後更名“榮和燒坊”。所釀茅酒人稱“王茅”。

1929年周秉衡投資興建“衡昌燒坊”,後來賴永初收購了“衡昌燒坊”,1941年更名為“恆興燒坊”,1947年“恆興燒坊”生產的酒定名為“賴茅”。

1951年,國家為保持和發展茅臺酒這一民族品牌,茅臺酒廠正式組建,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直至1952年底,完成三茅的公私合營。

1954年,國家財務員財務委員會頒給茅臺酒廠的營業執照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1954年5月,仁懷茅臺酒廠更名“地方國營茅臺酒廠”。

1955年7月29日,貴州省財政經濟委員會通知:“仁懷茅臺酒廠劃為省管企業,由省工業廳領導”,正式更名為“貴州省茅臺酒廠”。

1986年7月,經國家商標局企業司批准,貴州省茅臺酒廠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茅臺之外卻再無茅臺?

(1997年1月舉行的授牌體式)

1997年1月,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改製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11月20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 裝茅臺酒用的酒瓶,最初是用本地生產的缸甕,從清朝咸豐年間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質壇形酒瓶,按現在說有裝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號。後曾一度改為微扁長方形酒瓶。1915年以後,改用圓柱形、體小嘴長的黃色陶質釉瓶。建國後,才改為白色陶瓷瓶和現在人們見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樸實大方。 茅臺酒的商標,最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個花瓣形的圖案內,書寫“貴州省茅臺酒”幾個楷書字樣而已。後來才改為連史紙鉛印。商標定名:成義酒房為“雙德牌”,榮和酒房為“麥穗牌”,恆實酒房為“山鷹牌”。1952年統改為“工農牌”。1954年後,分為內銷和外銷兩種商標:內銷為“金輪牌”(又名“工農牌”),外銷為“飛仙牌”。文革時期曾一度改為“葵花牌”,旋又恢復“金輪牌”、“飛仙牌”,一直沿用至今。

綜上種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與茅臺人世世代代的堅守努力,再加上茅臺的不斷創新與變革。所以才會有“茅臺之外再無茅臺”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