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T-26坦克是在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6噸重的E型輕型坦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維克斯E型坦克於1929年5月28日由卡哈勒普斯基領導的蘇軍機械與摩托化部向英國購買,1930年抵達蘇聯。在開始生產之前,蘇聯設計人員受命以英國設計為基礎,發展自己的原型坦克。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維克斯MK.E型坦克

蘇聯生產了兩輛坦克樣車——TMM-1和TMM-2型,並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試驗場進行了與維克斯E型坦克的對比試驗。結果性能優越的英國設計被選中, 並根據與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早期達成的許可協議進行生產,編號定為T-26。1931年11月7日,新坦克在紅場首次大規模公開亮相。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T-26B-2 1933型坦克在紅場參加五一勞動節閱兵

1931—1933年,T-26型坦克的設計根據其安裝武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都採用雙炮塔。早期的T-26支援坦克裝備有2挺7.62毫米DT機槍,但指揮型坦克的右炮塔上安裝的是1門37毫米火炮,而不是機槍。

蘇聯還獲得了生產阿姆斯特朗—西德利汽油發動機的授權(改名為GAZ T-26)。這種發動機可使T-26坦克的道路行駛速度達32千米/小時,道路行程達140千米。採用雙炮塔構造部分限制了坦克作戰效能的發揮,兩名炮手的座位不能隨炮塔自動旋轉,而必須手動旋轉。為了避免相互碰撞, 炮塔上安裝了鎖釦裝置,使其旋轉角度限制在265度以內。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T-26S 1939型輕型坦克

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採用多炮塔仍然是蘇聯坦克設計的一個顯著特徵,但對於T-26及後續的輕型坦克而言,早在1933年就摒棄了多炮塔設計,改為單炮塔設計。最初的單炮塔坦克是通過將右側的炮塔拆掉這種低劣的技術改裝而成的,但實踐證明,這樣的效果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其有限的空間內很難安裝被選中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37毫米火炮。在火力更猛的火炮後坐力衝擊下,炮塔座圈也有可能斷裂。

為了解決安裝大口徑火炮帶來的這一問題,蘇軍設計了一種更堅固的專用炮塔,這種炮塔由布爾什維克列寧格勒工廠和哈爾科夫工廠聯合設計,能夠承載新型的45毫米1932型火炮。經過進一步改進後,這種炮塔和火炮成為T-26 1933型、BT-5和T-35坦克系列的標準生產設備。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T26S輕型坦克

在該坦克系列中,T-26 1933型坦克是生產數量最多的類型,到1937 年,共生產了5000餘輛。但是,由於其裝甲薄、發動機功率低,這種坦克並沒有受到普遍歡迎。1934—1935年,在與日本發生的衝突中,該型坦克的機槍火力造成裝甲鉚釘斷裂,使駕駛艙內部歪斜,並導致了致命性後果。

此後,蘇軍坦克裝甲就不再使用鉚接方式,全部改為焊接。1931—1941年,蘇軍對發動機設計也進行了反覆改進,但收效不大,僅從67千瓦提升到72千瓦。蘇軍還試圖給所有的坦克裝上馬蹄形(U形)無線電天線,但由於資源不足沒能實現。而實踐也表明,這些暴露在坦克外面的大型天線也很脆弱, 極易被炮彈裂片炸斷,最後,蘇軍只好棄之不用。

蘇軍坦克裝甲部隊發展,戰前的T-26輕型坦克,吃力生產卻並不討好

被擊毀的T-26坦克

1936年生產的最後一批T-26 1933型坦克加裝了兩挺DT機槍:一挺位於炮塔後部,另一挺位於頂部,作為防空武器使用。20世紀30年代末期,T-26坦克在一些衝突中的使用受到限制,在與新型直接火力武器對抗時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人們的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