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社科院于法稳:农村厕所革命路在何方?

文/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厕所革命是农村卫生环境的革命,亦是乡村生活方式的革命,目的在于让更多乡村居民养成文明习惯,引发现代乡村文明变革。《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提高到85%。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应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中提到,中国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因此,厕所问题是一个大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健康乡村建设的成效。早在2015年7月16日,在考察吉林延边时就指出,农村也要来场厕所革命。2016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肯定了厕所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成果,强调要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小厕所,大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致力于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理念。

当前农村改厕困境何在?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共中央将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从战略上进行了部署,凸显了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累计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从2000年的0.96万户增加到2016年的2.15万户,同期,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从44.9%提高到80.3%,增加了35.4个百分点。

在推进厕所革命进程中,采取的模式大多是三格两瓮式化粪池或者简单的化粪池,将厕所废弃物一并收集其中。在南方广大的山区或者丘陵区域,农村居民将化粪池中的粪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但在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存在粪便抽取及二次处理过程,导致了一些问题。

传统改厕模式注重的是厕所内部的“改”,而没有关注厕所之外的“治”。调研发现,当前采取的改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自来水将大小便集中收集到化粪池内,厕所内部的环境确实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农户对集中在化粪池中的废物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传统改厕模式立足于“点”,解决的是单一问题。传统改厕模式仅解决了厕所内的环境问题,而没有将改厕与生活污水处理实现一体化,因而,生活污水依然是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的重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目标的难点。

传统改厕模式治标不治本。全面推进厕所革命,要求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统改厕模式中收集到化粪池内的大小便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而且上面的盖子密封并不完善,夏天依然会发出臭味,这就难以称得上厕所革命,相反倒有点形象工程之嫌。部分地区只是对外表明已经按照数量要求完成了改厕任务,却并不真正关注改厕的效果。

传统改厕模式为政府相关部门留下了无尽的工作。传统改厕模式下,农户自己负责后期管护,一旦出现问题,农户无力解决,还是需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更为严重的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将集中在化粪池内的粪便抽出运走,否则农户也会不断找政府反映问题。众所周知,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都是重建轻管,再加上缺乏后期运营经费,很难及时抽取,何况废物还需要二次处理。

传统改厕模式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调研发现,基层政府也知道传统改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上级对改厕农户数量有要求,到某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为此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应对上级的工程验收,而这些工程是否发挥作用,他们并不关心。由此导致了乡村居民对改厕工作的漠不关心,甚至对不实用的改厕充满怨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对此,各级政府应该对政策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行深刻反思,剖析厕所革命中的关键症结所在。

推广一体化模式缘何如此艰难?

当下较为先进的农村生活污水与改厕一体化模式是在引进日本净化槽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采用微生物降解原理,对生活污水进行截流、吸附和分解,最终实现对污水完全净化并循环利用。这一模式具有诸多优势。

一是体现了绿色治理理念。将农村生活污水与改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以改厕为基础,将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治理范围,能够同时实现厕所革命及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双重目的。二是彻底解决了粪便与生活污水治理中的难题。一体化模式中,粪便与生活污水进入处理设施中,在污水厌氧、好氧的多重循环中,通过微生物菌群的降解作用,处理之后实现达标排放,同时避免了传统改厕模式中后期粪便的抽取以及二次处理问题。三是具有较强的农村适宜性。该模式既适宜于单个农户,也适宜于联户;既适宜于平原地区,也适宜于山区丘陵地区;既适宜于水资源丰富地区,更适宜于水资源短缺地区;既适宜于室内,也适宜于房前屋后;既适宜于气候温暖地区,也适宜于气候寒冷地区。

既然一体化模式具有如此优势,缘何推广起来如此艰难?调研发现,无论是基层职能部门还是试点农户,都对一体化模式的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得到推广时,基层职能部门给出的答案是:这种模式的成本太高,难以承受。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成本高仅是一方面,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改厕任务,只能采取低成本的模式。实事求是地说,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基层职能部门,而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策及其执行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过分强调改厕农户的数量,而不关注改厕之后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农民是否满意,其结果就是,厕所革命将会一直在路上,而且造成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

农村厕所革命之路究竟如何走?

要全面树立一体化处理的理念。特别是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需要树立一体化处理理念,将农村改厕与有效治理生活污水集中考虑,避免二者分而治之的困境。

实现厕所之内环境的“改”与厕所之外粪污的“治”的有效衔接。将厕所内部环境改造与厕所之外化粪池内粪便处理统一考虑,以实现厕所革命的彻底性,同时也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管护工作。

因地制宜选择一体化处理模式。根据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不同地貌特征,以及城镇郊区、边远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分别选择单户、联户、集中的处理模式。不能因为一体化模式的诸多优势,而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平原地区一般农村采取单户模式较为合适,集中居住的中心村等采取集中处理模式较为合适。而南方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地形优势,更宜采取联户方式。

建立和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一是防止照搬城镇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最重要的是把好事做好、做实。为此,建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处理模式。绝不可借厕所革命的名义,不考虑农村实际,简单地、不计成本地把城镇污水管网模式应用于农村,通过大工程实施改厕与生活污水处理。二是建立基于实效的考核机制。在厕所革命中,切实改变数字式改厕考核方式,杜绝只注重工程建设、完成数字改厕任务,而不关注改厕实效的行为。为此,应该调整不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及考核方式。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生态宜居目标,需要资金的有效保障。一是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建议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推进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的建设。二是地方政府提供适当配套资金。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配套资金。

探索推广与管护机制。一是探索推广一体化处理模式的机制。对各级政府而言,应将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模式作为未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路径,从理念上引导相关部门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应加大对一体化处理模式的宣传,促使农村居民转变观念;对相关企业而言,应根据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研发不同产品,以更好地为推动厕所革命提供技术支撑;对农民而言,应积极参与到一体化处理模式推广应用之中。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政府

承担得起、企业有积极性、农民认可的推广机制。二是建立管护机制。一体化设施安装运行之后,应建立完善的后期管护机制。特别是应强化相关企业的责任,运用“互联网+”技术,根据设施运行情况,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政府、农民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效果的发挥。

社科院于法稳:农村厕所革命路在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