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如果單論一場戰役的勝負,項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存在;

然而如果將之擴大到一場戰爭的成敗,項羽似乎就顯得有點弱了。


形勢背景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項羽分封諸侯時的設想是這樣的

1、魏、趙、燕、齊出現內戰。

2、劉邦想出關,由三秦負責,即使不能搞定,至少也可以拖住。

3、三王(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搞定義帝。

事實的進展似乎也確實是這樣的:

1、趙、燕、齊確實發生了內戰。

2、劉邦也出關了。

3、義帝也被英布的手下殺死

然而,這一切發生的速度都太快了,不但很快分出了勝負,而且都向著項羽不希望看到的一方發展。尤其是劉邦順利出關,三秦毫無抵抗力。

面對這種局勢,項羽的選擇是滅齊。

可項羽那邊剛把齊國滅了,劉邦那邊都已經打到他的家門口(彭城)了。項羽連忙率精銳反攻,三萬破五十六萬,又是一場大勝,劉邦被打了個丟盔卸甲,倉徨逃竄。劉邦一路跑到滎陽,才收拾殘兵敗將,準備再戰,原來的諸侯聯軍現在也就剩他自己了。

從此以後,楚漢開始進入了拉據戰,而韓信則迅速開始了他的北上傳奇之旅。

韓信的傳奇之旅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1、滅魏

受劉邦之命,韓信先把矛頭指向了反叛者魏王豹,還做著天子美夢的魏王豹被韓信不費吹灰之力就給滅了,可以說是兵不血刃。

2、破代

緊接著韓信又跟從趙國被打跑的張耳一起,又找了個軟柿子——代地欺負。搶了整個趙國的趙王歇和陳餘的主力在趙,代地自然就空虛了,這一仗打得也很順利,韓信的兵力得到進一步加強。不過,劉邦倒是挺不客氣的,直接把韓信的精兵又給調回滎陽前線了。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3、定趙

本來兵力就不佔優的韓信,兵力又進一步被壓縮,想克敵可就不容易了。不過趙國軍事總指揮陳餘倒是挺給面子,覺得韓信好欺負,全軍出擊,結果被韓信背水一戰的同時,還抄了大營。號稱二十萬大軍的成安君陳餘就這麼被幹掉了。韓信不僅平定了趙地,增加了實力,還收穫了一個大牛人——廣武君李左車,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孫子。

4、降燕

李左車給韓信出了個主意,此時不急於攻燕、齊,應該好好地穩定一下趙地,要不然,燕、齊如果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趙地也得丟。可以假裝著要打燕的樣子,然後再派使者去勸降燕,燕降了,再故計重施,把齊國也勸降,北方自然也就定了。

於是,韓信用了李左車的計策,順利勸降了燕王臧荼。

5、攻齊

但是攻打齊國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劉邦手下的謀士中間插了一槓子,把齊國給勸降了。

這下韓信就尷尬了。自己一頓狂秀操作,結果“人頭”被酈食其給搶了,到最後自己神操作半天,還不如人家一個謀士三寸不爛之舌立的功勞大。再說了,我手下又不是沒有謀士、說客,用得著你酈食其?

於是,在蒯通的建議之下,韓信照常攻打了齊國,一舉拿下。酈食其被齊王田廣用大鍋給煮了。

韓信秀操作之時,項羽為何坐視不理?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1、項羽在忙啥?

韓信滅魏、破代、定趙的時候,項羽的注意力在劉邦身上之餘,另一個人的出現也讓項羽非常難受。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項王乃自東擊彭越。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項王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史記.項羽本紀》

一方面,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另一方面,彭越則在後方不斷地騷擾,劫糧。此外,項羽的盟友九江王英布也背楚向漢了。張良“下邑之謀”所提的可以充分利用的三個人——韓信、英布、彭越,此時都為漢王劉邦所用了。

2、項羽為什麼不能救趙?

本身項羽分封諸侯之時,就利用張耳來分裂趙國。當時跟張耳齊名的陳餘只得到一個南皮侯。結果,陳餘把張耳打跑了,自然與項羽也算是敵對勢力。從這一點來說,項羽就不大可能去救了。

而且,韓信滅趙之時,從紙面上看,趙國的實力遠強於韓信,這種以少勝多,又結束得如此之快的戰役,項羽自然不可能去救、也沒時間去救,何況項羽又被劉邦、彭越拖住了。

3、項羽為什麼沒有救齊?

應該說項羽在韓信佔領齊國都城之前,都沒有迎救計劃。

其原因也和趙國類似,齊國最後的勝利者也是項羽打算排擠的對象——田榮。而且田榮最後就是被項羽滅掉的,項羽不但滅了田榮,還又一次地坑殺了降卒。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打掉了田榮以後,田榮的弟弟田橫就又重新組織起了一隻反抗項羽的軍隊。畢竟面對一個殺降、搶婦女的部隊,齊國人也是要自保的。後來項羽久攻城陽不下的情況下,彭城卻失守了。項羽只好回師彭城,趁此機會,田橫也就穩住了陣腳,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平定齊地。

此外,韓信滅齊的時候,齊國的軍隊數量上也並不佔劣勢,相較於趙國來說,齊國更易守難攻一些。在當時來說,無論如何齊國也不可能歡迎一個更加強大、而且曾經滅過自己的項羽,來驅逐韓信,更何況,當時的齊國很快就被酈食基說降了。

所以,在沒有齊國求救的情況下,項羽冒然出兵是非常危險的,且得不償失的,極易導致腹背受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韓信沒有引起項羽的注意。

項羽對待齊國的態度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1、龍且出兵

當齊王田廣自知不敵韓信,向楚國發出求救信號以後,項羽便第一時間派出了援軍。

齊王田廣......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淄,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史記.淮陰侯列傳》

可見,項羽的動作是非常快的。不論是主帥的選擇(龍且),還是軍力的數量(二十萬),都體現了項羽的重視程度。只可惜,曾經項羽手下的“執戟郎”韓信,卻未能引起龍且的注意。龍且自以為了解韓信,結果輕敵冒進,以為可以一舉擊潰韓信。結果,中了韓信的誘敵之計,倒是被韓信一舉擊潰。

2、說客武涉

聽聞龍且戰敗的消息,項羽終於嗅到了恐懼的味道,連忙命武涉前往遊說。

韓信雖然也深知此時的他“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不過,他已經得到了他想要的“奶酪”(齊王的位置),而且絲毫沒有割劇一方、併吞天下的想法。當初在項羽手下,韓信“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而到了劉邦的手下,卻可以“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

韓信又怎能背漢而向楚呢?

項羽失敗的原因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項羽的失敗,既不在於其分封諸侯也不在於他是否定都關中更不在於他是否去解救趙、齊,其最關鍵恰恰在於他失掉了民心。

在秦國都城咸陽,燒殺搶掠即使不是他下的命令,他這個領軍人也是逃不脫干係的;坑殺二十餘萬秦軍,又豈能得到秦地民眾的支持。他所安排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無力抵抗曾經“約法三章”的劉邦,豈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項羽出兵以來,屠城、殺降比比皆是。田氏三兄弟(田儋、田榮、田橫)在齊國一呼百應,雖然幾經失敗,都能迅速拉起一支幾萬人的軍隊,正因為他們得民心;反觀項羽,擊敗田榮以後,便“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自然當他一走,齊地便馬上叛了。

因此,項羽雖然東擋西殺、南征北戰,戰績彪炳,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地盤,更不能像劉邦一樣,兵力能夠得到快速地恢復,甚至於“越打越多”。

此外,項羽集團在戰略眼光及用人方面,也都要比劉邦集團遜色一些,這也是造成項羽雖然打了不少勝仗,卻最終垓下一戰便輸掉所有的一方面。

水言水語

項羽既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光明磊落。他行事有他的侷限,就像劉邦一樣會“好酒和色”一樣。

很多事情,如果把劉邦和項羽互換的話,其實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單純分析兩個人之間的勝負,其實所差的反而只是細節和運氣而已。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提兩個“如果”,希望大家討論一下:

1、如果彭城之戰前期,劉邦穩紮穩打,沒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五十六萬軍隊對項羽三萬,會是什麼結果?

2、如果彭城之戰後期,項羽捉住的不是呂太后、呂后,而是劉邦,那結果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楚漢相爭,韓信不斷壯大,項羽坐視不理,是項羽落敗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