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創新科技理念今天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中國社會,歷朝歷代都是高度集權的結構,所以無論是做官,還是寫寫文章,還是深山當和尚,都無法脫離政治的羈絆而獨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是。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而商人,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滋生資貨財利”,自然更不可能置身事外。從呂不韋到胡雪巖,到後來的傑克馬,從他們這些“首富”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此中某些理路與軌跡,似乎還能聽見他們那聲無奈的嘆息。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晚清胡雪巖先生,堪稱歷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大鱷,“當官當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是從晚清社會就流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可見其風光。

他當年所掌舵的阜康銀號,鼎盛時期的資產與存銀高達2000萬兩,基本相當於彼時清廷財政總收入的一半,帝國甚至打破“祖宗慣例”,為他授予二品大官,併成為大清朝唯一的“紅頂商人”。

但是,胡雪巖可稱歷史上敗落的最迅速的鉅商。他將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發揮到出神入化地步的同時,也給自己挖下了一個個陷阱。光緒九年,即1883年的那個寒冬,阜康票號紛紛倒閉,富可敵國的胡雪巖幾乎一夜之間破產,一座財富帝國也隨之煙消雲散。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圖:杭州胡慶餘堂所在地)

可憐一代富豪,身敗名裂,給歷史留下一個永遠的傳說。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一般來說,胡雪巖商業帝國的崩塌,主要不是經營不善,而是帝國高層內鬥的犧牲品。所謂成也政治,敗也政治。

胡雪巖論出身,極為卑微。原本不過一錢莊夥計,身份類似我們今天小店搞推銷的小哥,沒有上過什麼正經學校,後來和外國人打交道學了幾句外文,不過也只停留在“哈嘍哈嘍”的層面,先天條件根本無法和眼下馬老師那些人比。但是他從一個社會底層,一躍而為清廷首富、二品頂戴,差不多也花了整整30年時間。

他能起家、暴富、成功、富可敵國,除了個人才智超卓之外,很明顯是憑藉著權貴的東風而興旺的。按照高陽曆史小說《胡雪巖》的演繹,他先是放膽私自挪用錢莊500兩白銀,借給王有齡進京合法買官,在地方找到一個官家靠山,仰仗王的權力代理政府公庫,利用無息存款、佔款等方式,打時間差,再用公家的錢放貸、投資,循環套利;緊接著,全面打通官場關係,其法寶直接乾脆,就是不斷給官員行賄,培養自己官場人脈。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圖:胡雪巖故居大門)

後,生意鋪展到全國,像所有的頂級商人一樣,因為入局太深,利益太大,為了維持不倒,在又不可能通吃的前提下,只能政治押寶,選擇最大的靠山。他選擇了左宗棠,徹底成為高層某方權貴的金融代理人。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一個有大抱負的大財閥,根本不能脫離政治潔身自好,而一旦參與進入權力鬥爭的烽火口,基本不能全身而退,中國歷史上可以只有范蠡成功過,就連這都還是隻是一個傳說。

原因很明顯,商人作為政治附庸的金錢武器,註定只能跟著政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當左宗棠平復新疆,聲望達到頂峰時,作為左公“後勤部長”的胡雪巖,毫無疑問會跟著走上人生的頂峰,成為人人稱羨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

可如此同時,這樣的商業操作就是對政治樹敵的層層加碼。左胡組合越成功,就越會引發政治對手的反撲。因此,當左胡彈冠相慶時,左公政治上強勁對手,另一對強大的政商組合,即李鴻章和盛宣懷已經加緊步驟暗中策劃,商議著如何把左胡這對搭檔幹掉,掃清障礙。果不其然,在李盛的重重阻撓與精心設計下,胡雪巖一步步落入圈套,最終功虧一簣。仰仗官家發財的胡雪巖,最終敗給市場;而官場給他補上最致命的一擊,商業帝國隨之瞬息瓦解。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圖: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胡雪巖》)

而他自己也只能孤苦而終——沒像前輩呂不韋那些人一樣落得身首異處,已經是萬幸了。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胡雪巖從赫赫帝國首富,淪落到被抄盡家產只用了三天;而他從傾家蕩產到死於貧困,也只用了三年。

商人不得已依附於政治,從中取利,但這種取利法則,又是火中取栗,一步點錯,就是引火自焚。只因,政治派鬥,向來不是溫情脈脈,而是你死我活,亦官亦商之人要從中永遠跟對人、站好隊,在宦海中永遠不致沉舟,在商場上永遠披荊斬棘,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功成名就後,不能智慧地選擇適時退隱,只能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所以,李鴻章“殺”不“殺”胡雪巖,已經無關大局,他不因李鴻章而倒,也會隨著張鴻章、劉鴻章而敗。胡雪巖給中國商人帶來了太多啟示。很多人認為,中國企業家在席不暇暖中還熱衷看厚厚的《胡雪巖》,是因為他是這些人心目中的“商聖”。

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但是,精明的商人哪裡會那麼簡單呢,胡雪巖的商業操作,在現代經濟學能手看來,實在太小兒科了吧。我想他們看重的,還是波譎雲詭的某些歷史經驗吧。古今多少事,都在不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