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下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家鄉湛江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港的那段歷史。

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四月,當時湛江市徐聞縣隸屬南越國,南越國國相呂嘉開始叛亂。到了秋天,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樓船將軍楊僕率領10萬水師,分兵討伐呂嘉。這也是本市雷州半島地區歷史上第二次北國中原漢人的大遷入,遷入的大多數是漢軍留守落籍和避亂逃荒的百姓,其中逃荒者大都來自閩南、桂東和湘南等地。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第二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國叛亂被平定後,分設成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個郡,這9個郡全部隸屬合浦郡。並且開設徐聞、高涼、合浦3縣,因此徐聞縣得名在於此。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當時,現在的湛江市赤坎區、霞山區、郊區(不包括硇洲島)、徐聞縣、雷州市、遂溪縣都屬於合浦郡的徐聞縣;現在的坡頭區、郊區的硇洲島、吳川縣都屬於合浦郡的高涼縣;現在的廉江縣屬於合浦郡合浦縣。合浦縣縣治就設在徐聞縣。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我國最早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徐聞港,由西漢王朝在徐聞縣討網村開設。當時作為兩漢至三國時期,我國南方重要的貨物中轉港、集散地和東南亞、中南亞、西亞等國船舶到達我國的目的港。

當時,中外船舶在這裡停靠、補充淡水和食物,歷時300餘年,是湛江市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亮點和輝煌。根據最早的記載我國航海史的文獻《漢書·地理志》記載,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

從徐聞起航,經過都元國、邑盧沒國、黃支國、已程不國,於黃支或已程不國轉運至孟加拉灣入大秦。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都元國就是現在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巴賽河附近;邑盧沒國就是現在的緬甸太公城附近;黃支國是現在的印度南部;已程不國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大秦是現在的羅馬。航程達數萬公里,往返約需兩年。

這條“海上絲綢之路”與當時自關中出玉門關,經西域(現在新疆和中亞),到印度後中轉至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貿易和增進友誼的兩條“大動脈”。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漢武帝曾派遣宮廷的黃門“譯長”(翻譯官),率領招募者(招募的船運工),帶著我和生產的各種絲綢織品和黃金等物品,從徐聞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前往東南亞和南亞各國進行貿易和外交活動,交換得來到明珠、璧琉璃、奇石異寶等豪華裝飾品,帶回供朝廷享用。

東南亞、中南亞治國的外國官員、商賈也沿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在徐聞港登岸。據《漢書·平帝紀》記載

元始二年(公元2年),黃支國獻生犀。

同時期的《王莽傳》記載:

王支國自三萬裡貢生犀。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到了東漢時期,天竺(印度)、大秦(羅馬帝國)的使者也從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來漢“朝貢”。唐朝宰相李吉甫主編的《元和郡縣誌》也有有關徐聞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追術,他明確指出,徐聞西漢時中央政府在那裡特置左右“候官”(相當於列侯元封邑的官員),負責偵察、候望、檢查、防盜,以保障港口的秩序和安全。

由於當時徐聞港口堆積著大量的貨物,供給各個地方的需求,在那裡做買賣有利可圖,因此在徐聞有句流行至今的諺語——“欲拔貧,諧徐聞”。

聞名中外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湛江徐聞港

是時,現在湛江市管轄的徐聞縣,為古代中國內外經貿的領頭羊,曾一變繁榮。不少國人也全經閩南和桂東水陸兩路到徐聞經商謀生,但由於戰亂、海盜和外地開發等原因,到晉朝後,徐聞港的經貿功能被番禺(現廣州港)所代替。

徐聞港“海上絲綢之路”,這裡曾經是中西貿易文化最早溝通的橋樑,曾經輝煌繁忙,是值得雷州半島人的驕傲,是值得我們去探研的一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