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在沒有火器的時代,比如:封建王朝剛建立不久的秦漢時代,各國之間的廝殺和對抗匈奴的過程中,農耕民族對抗騎兵的最主要武器就是弩箭!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秦朝和漢朝初期國力貧弱,匈奴不斷南下襲擾中原,由於馬的速度比較快,並且衝擊力非常強!對付這類兵種使用大刀、長矛這類手持武器已經是難以招架了,唯有使用弓弩在遠距離將馬匹和騎兵射殺,才能消除威脅!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秦弩箭的箭頭,不是我們想象的各種奇形怪狀(匈奴真的有狼牙箭,就是狼的牙齒!原因是他們沒有冶銅和後來的冶鐵技術,只能使用獸牙之類的替代品

),秦漢的箭簇都外表都很樸實就是三稜狀,但是“樸實”的外表下暗藏殺機!根據現代技術對秦漢銅箭頭的投影弧度對比實驗,這些箭頭與現代步槍子彈的投影弧度幾乎一樣!這就表明箭在射出飛行過程中是非常穩定的,而且阻力很小,三稜狀的箭頭穿透力非常強,在70米內的穿透力相當於射出30米遠的手槍子彈,三面邊緣的剪切效果非常好!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還有這種扁平狀,箭頭兩側帶刃的箭蔟,切割效果更加,類似匕首那樣的殺傷效果。

這種這樣的弩箭對於馬匹和騎手的傷害是極大的,秦漢時代遊牧民族基本沒有盔甲只是穿戴比較厚重的獸皮,秦弩可以輕易的射穿進入到人體形成非常深的穿刺傷害…人就算沒有被立即射殺,也由於古代沒有醫療條件致使傷口感染甚至出現“破傷風”……。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秦弩長滴就是這個樣子,它與弓不同,它使用機械控制,先是將弩弦勾在“鉤牙”上固定→弩手水平狀態託舉弩臂對準騎兵→當騎兵迫近至射程之內時扣動懸刀(相當於槍的扳機)→弩機被搬倒後鉤牙釋放弩弦將弩箭彈射出去。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而“望山”相當於現在槍的準星,起到瞄準敵馬匹騎手的作用。這樣一個聯動的結構在距今2000年前就能研製出來,讓人感到非常驚訝!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考古挖掘出來的秦弩機,結構簡單而精巧,但裡面包含了冶金、鑄造和機加,三個青銅件之間的空洞沒有機械加工是很難製成圓形,並且秦弩的零件是可以互換的,不採用標準化製造工藝不可能做到。而這種複雜的製造工藝流程對於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來說,是不可能掌握的“頂級工藝”,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基本上使用弓而不是弩。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由於弩弓和弩弦又硬又韌,像弓那樣拉開是很困難的事情,只能使用圖片上表現的辦法,用腳蹬住弩套,雙手握緊弩弦向上提拉才能扳到“鉤牙”位置卡住,弩的發射穩定性要大大高於弓,它採用機械勾在弩弦的穩定控制方式,要比弓使用人的臂力去控制好的多,人的臂力畢竟有限,發射幾支箭之後力量就會減小,控制弓弦的能力也隨之下降…失去準確性,而弩則一直保持弦的彈射力量。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即便是現在比賽,由於女選手的臂力不足,也需要用“腳蹬法”上箭。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秦直道遺址,都2000多年了,榆林市境內的某些地段還寸草不生,不妨礙車輛通行,可見修建和碾實的非常堅固。

秦朝也受到過北部匈奴的襲擾,要不然為啥有“秦長城”?由於秦朝統一華夏的過程中,兵力都去消滅六國,無暇顧及匈奴使得他們日益猖狂!嬴政統一華夏之後隨進行北討匈奴的戰爭,派大將蒙恬駐守北部維修長城做好防禦,並且修建了從咸陽到邊關的“八百里秦直道”往前線運送戰備物質和糧草(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現在仍然有遺址,有些地段甚至仍然可以車輛通行),經過幾年的準備蒙恬率領20萬秦軍在先進的裝備(弩箭)配合下一舉擊潰的匈奴,迫使其退守大漠500裡深處,也使的黃河河套一帶盡歸華夏!這是始皇帝雄才大略的又一體現!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宋朝弩兵佈陣方式,宋朝也是受北方遊牧民族襲擾次數極多的朝代,宋朝其實算是中原文明最發達的一段時期,在冷兵器製造和軍事理論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可惜王朝統治者“楊文抑武”,造成了軍備廢弛最後滅亡。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連床弩”冷兵器時代強大的攻堅防禦利器,據說可以發射到3000米遠的距離後,還可以釘進城牆深處。

步兵(弩兵)防禦騎兵衝擊的主要戰術採用三排密集式防禦,通常情況下都是在騎兵衝擊的正面佈防,三排弩兵都端起弩,第一排射出箭之後,馬上跑到後面採用腳踏法上弩弦並且將箭也同時裝到弩臂上待發射,當第一排弩兵發射時第二排準備……就這樣週而復始,三排弩兵佈置是因為馬匹的速度太快了,不採用密集的“箭雨”是根本抵擋不住的!秦漢冷兵器時代步兵對抗騎兵最好的手段就是“強弓硬弩”!也是這種先進的武器幫助了秦始皇統一華夏。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到了唐代,隨著黑色火藥的發明,步兵對抗騎兵又有了新裝備,就是“一窩蜂”,也就是在箭的後面裝上了火藥燃燒柱,藥柱上有藥捻,當騎兵迫近時使用火種點燃藥捻並且引燃火藥藥柱,火藥燃燒後產生氣體將箭射出,總體來說“一窩蜂”是更加先進的防禦騎兵裝備,野戰條件下可以將多具“一窩蜂”部署在最前面,用更加密集的發射來阻擋騎兵,並且發射的箭事先都已經預製包裝完畢,一組發射完後可迅速的再次裝填……發射的速率要大大高於三排弩兵,而且在唐宋時代的技術條件下,黑色火藥產生的化學推進能量要比弩弦機械產生的彈射能量大一些,箭也會發射的更遠,正常情況下可以發射到120米左右。

我國古代出現的大規模戰爭,基本上都是中原王朝的農耕文明與塞外的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由於農耕文明屬於定居,對於馬匹的用途大部分都是耕作或者運輸,而且中原人口相對密集也不適合大批的軍馬飼養(一匹軍馬的價格也很昂貴,大概相當於現在奔馳、寶馬),所以在組建騎兵這個軍種方面遠不及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中原文明在科技水平比較發達,採用先進的武器裝備彌補了騎兵缺乏帶來的機動性差和戰鬥力差。而北方遊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下既沒有冶煉能力,也沒有製造複雜機械的能力,以至於他們在於中原王朝交戰時負多勝少!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元末蒙古鐵騎敗在了朱元璋的手裡!到了明朝隨著火器的進一步完善,明朝軍隊開始大規模裝備火器,並且組建了“神機營”!摒棄了使用了上千年的弩箭,並且在與“北元”、“後金”之間的戰爭中經常性的擊敗對手!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而到了左宗棠剿滅“阿古柏叛亂”的時候清軍居然裝備了加特林機槍,在高速射擊和高密度子彈的打擊下騎兵再也無力衝擊步兵陣地了!

在古代,中原步兵是怎樣打敗遊牧民族騎兵的?

軍博裡展出的“光緒年”製造的“格林快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手搖式加特林,這個老物件是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在與“太平軍”、阿古柏叛軍交戰過程中在使用進口的加特林機槍後,覺得該武器性能先進威力大……隨洋務運動開始時全面仿製。總之,中原文明步兵在與遊牧民族騎兵對抗當中,科技不斷的進步特別是火器發明之後騎兵對於步兵的威脅逐步下降,直到騎兵這個兵種最後被全面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