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歷史思茅商貿市場繁榮

歷史思茅商貿市場繁榮

民國2年(1913年)思茅廳改為思茅縣。民國3年(1914年)普洱道署由寧洱縣遷駐思茅,思茅縣成了普洱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載,民國3年(1914年)至民國8年的五年間,從思茅海關進口的商品有27種,有色花布、綢、棉紗、毛棉毯、燕窩、棉花、鹿茸、火柴、煤油、傘、染料等。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葉,五年共出口200萬餘斤,市場吞吐量700萬斤。較場壩海關前的茶葉、棉花、洋靛、山貨、藥材等報關物資堆積如山。各地來往的商人絡繹不絕,商業市場繁榮,形成了思茅商業市場發展的第二次鼎盛時期。

此時的思茅城開始大擴容,以海關為中心的城外街市不斷髮展,建成了南正街、珠市街、新廟街、太平街、順城街等南北向街市,新興街、儒林街、天民街、回梓街、菜市街等東西向街市和茶園巷、龔家巷、牛肉巷。外國人還在教場壩(今太平街以下一帶)建了網球場,閒暇時分,打網球的和看網球的,成為思茅一道時尚風景。如果說思茅的第一次興盛是以官家為主角帶動的商業興盛,那麼思茅再次興盛的主角就是南來北往的私商了。清末民初,是思茅商業發展的興盛時期,城內有大小商號200餘家,各種服務行業的店鋪200餘家。

光緒年間,思茅城區加工茶葉較有名的是同仁利、恆盛公、泰裕豐、信和仁等幾家茶號,每戶年產量少的四五百擔,多的高達千餘擔,加工出口的有圓茶、方茶等。1914年,普洱道署由寧洱進駐思茅,思茅城區就有製茶商號22家,年製茶萬擔左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思茅的茶莊首推雷永豐老茶號。雷氏茶莊經營門道多,在昆明正義路設有“楊復濟”商號,主營茶葉,雷氏茶莊年銷量千擔。另外大有慶茶號和鼎春利茶號也很有名。大有慶茶號在昆明還開設有“陳永興”商號。鼎春利茶莊創辦於1931年,直到1948年歇業,是思茅眾多茶莊中,歇業時間最晚的普洱茶莊。

清末明初,原信昌是思茅商務量較大的省貨商。店址在今南正街90號。當年,三間鋪面清新雅緻,全套玻璃貨櫃引人注目,櫃上擺滿各種布匹、綢緞、省貨、國貨和外國進口貨。商號主人馬子厚、馬子明、馬子商三兄弟在雲南商界都很有名,通海人,三人輪流赴思茅主持商務。現在思茅七十多歲的老人還記得當時他家的掌櫃和幾個夥計應客忙碌不暇的情景。到了晚上,這家商鋪汽燈通明,生意仍然十分紅火。除了原信昌這家大省貨商,珠市街的復和園在思茅商家中也享有盛名。

由於商業繁榮,每天進出思茅城馱運商品的騾馬不下千匹。一時間,思茅的人馬旅店及皮革、藥材、紡織、副食品加工等各類手工業極其興旺。全城有五金業34家,皮革業11家,木器加工業12家,食品業34家,織染業45家。順城街有忠興馬店、納家馬店,新興街有普通馬店,較場壩有後家馬店、鄭家馬店,龍王井有信遠棧、瓦家店,新廟街有福遠馬店、李家馬店,可容納牲口千餘匹。供過往行人住宿的旅館有順城街高升店、春林客棧、鴻盛客棧、文雲客棧,較場壩元合客棧、貴榮客棧。集中於新興街和牛肉巷的10多家皮革店用石灰水或用煙燻硝皮革,製作皮攀胸、串珠帶、胯皮、轡頭、皮兜肚、皮褡子、皮揹包、皮領褂、牛皮駕繩等產品銷售給過往馬幫和牛幫。

據民國8年(1919年)當年的資料,進入思茅城的外地商人所僱民夫2983人,騾、馬10049匹全年報關外銷茶葉7000擔,進出口貿易總額為746425兩關平銀。進出口最高的是民國1912年,達1669134兩關平銀,是1919年的兩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