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不知道貴陽的朋友是否曾注意到,在烏當區新添寨商業步行街上,矗立著一尊人物銅像。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這尊人物銅像身穿清代官服,頭戴頂戴花翎,手捋長鬚,神態安詳,濃眉大眼,一臉正氣。塑像正面對著車水馬龍的新添大道,背後是熱鬧的休憩區。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高廷瑤,公元一七五九——公元一八三零,字青書,清貴州貴陽府貴築縣洪邊裡北衙,今貴陽市烏當區北衙郡人,乾隆五十一年解元即舉人第一名……”在銅像腳下,正面的基石刻字上,我們可以瞭解到他的基本生平。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基石背後,是關於高廷瑤銅像的簡單介紹:銅像由貴州省雕塑院李鋼院長創作,人物生平由著名軍旅書法家肖茂光將軍書。

高廷瑤究竟為何人?他有何事蹟,讓幾百年後的人在烏當的鬧市區塑其像加以懷念?

北衙村走出來的斷案高手

銅像為什麼會選在新添寨的這個地方?順著高廷瑤銅像目光遠眺之處的北衙路口進去僅約一公里的地方,那正是他的故里北衙村的所在。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高廷瑤,字雪廬,又字青書,貴陽府貴築縣洪邊裡北衙(今貴陽市烏當區新天寨北衙)人。

乾隆五十一年(1786),高廷瑤中解元(第一名舉人)。遺憾的是,他四赴京師參加會試,始終與金榜無緣。

高家有田產在定番(今惠水縣),高廷瑤常來往於該地,因此認識不少定番、廣順(今長順縣廣順區)人。由於科場失意,苦悶彷徨,他常常躑躅於廣順的田間地頭。

嘉慶五年(1800年)興義苗民造反,定番發生動亂,當局請高廷瑤出面安撫,使當地數萬百姓免遭血腥鎮壓。嘉慶六年(1801年),馬場(今安順平壩馬場鎮)地區的苗民又一次發動起義,高廷瑤再一次前往安撫。當局將這兩件事上報朝廷,皇帝恩賞他六品頂戴。

嘉慶七年(1802年),他第四次參加會試,未能考中進士,大挑一等(清朝乾隆以後制定,三科以上會試未中進士的舉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縣用,二等的以教職用。),後又奉旨加一等,以通判選用。調鳳陽通判,後升鳳陽同知、平樂知府。後又調廣東肇慶、廣州府,署肇羅道。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高廷瑤任職數十年,勤於政事,辦事認真,處理民事、刑事案件無數,平反疑難冤案多宗,因此深得上官信賴,贏得民眾好評。

在沒有各種科技手段的古代,要查明各種刑事案件的真相,很大部分仰仗於判案者的邏輯推理和對常情常理的掌握。而高廷瑤正是這樣一位折獄能手。

高廷瑤和《宦遊紀略》

高廷瑤一生為官清正廉潔,辦事認真,不徇私枉法,判案公正,平反了不少冤、假、錯案,政聲頗著。所到之處,吏畏民懷,被譽為“嘉、道間循吏冠”,後破格晉升廣州知府。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辭官返里。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參與捐資修建烏當普渡橋 圖源:高氏在線

高廷瑤辭官歸裡後,做了兩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一是召集族人,籌備經費,選擇校址,在村子裡修建了“北衙書房”(共五間),創辦了地方私塾學堂。並自捐白銀四百餘兩,購買學田,以保證學堂聘請先生等經費支出。二是通過回顧自己在外地為官二十餘年的親身經歷,撰寫了《宦遊紀略》一書,教育、啟迪後人如何為官,怎樣做人、做事,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北衙書院遺址及高廷瑤撰立的“《崇禮明教·北衙修學房記》碑”

圖源:高氏在線

《宦遊紀略》是高廷瑤所著的一部紀實散文集,全書分上、下兩卷,約四萬字。其內容主要記述了高廷瑤從嘉慶五年(1800年 )至道光七年(1827年),前後共二十七年間所親身經歷的宦海生涯。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書中對各類民事、刑事訴訟案件的調查、取證、審理、判決的記述十分詳細,為後人研究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地方官府司法狀況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宦遊紀略》記載:嘉慶十年(1805年),高廷瑤代理六安州州牧,在十個月的任期內,共審理辦結各類民事、刑事案件1360餘宗。這些案件現在讀來,即使是對偵探小說迷來說都絕對精彩。

矗立在貴陽鬧市區的這尊銅像,是為了紀念誰?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廷瑤所辦理的訴訟案件,絕大部分都實行公開審理。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不但要求原告、被告雙方證人出庭作證,還允許當地士民、鄉紳、知情人到庭旁聽。這種公開、公平、公正的辦案方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不可多見的。

《宦遊紀略》中記述了不少典型案例,如“仇誣盜首案”、“範壽子被害案”。“範壽子被害案”入編《折獄龜鑑補》一書,標題為《高太守推理析疑》,後被選編入《中國曆代奇案精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1月公開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