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今日看點: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猿人說史,今天給大家簡單的聊一下,唐宋之交的幽雲十六州。在種種制度的改革下,推動著契丹政權走出部落聯盟體制,迅速走向皇朝。916年以後的契丹皇帝,可以在事實上調集、利用政權所轄範圍內的一切資源。契丹政權,不再像匈奴、突厥、回紇那樣,每每被各部落的分裂或衝突耗竭實力。相反,可以坐觀中原的分裂、紛爭,伺機獲取新利益——主要是新土地。阿保機是如此,其子遼太宗耶律德光亦然。契丹在太宗朝對中原的涉入,最大的、長久保持的成果,是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耶律阿保機

前所未有的良機,出現於後唐清泰三年(936),後唐末帝李從珂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發生衝突。後者是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婿,當時首屈一指的軍方重臣,地位聲望不下於通過兵變上臺之前的李從珂。他就成了李從珂無法直面的人物,必欲除之而後快。按照五代正常的邏輯,臣子不憚於和君主相見於沙場。實力相對較弱的石敬瑭,得契丹主親率五萬騎相助,翻轉成為強大的一方,以軍事勝利完成改朝換代的大業。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石敬瑭

他求取援兵,付出了一系列的代價。情急之下,經受不起討價還價的漫長過程,故而一介之使遣出,帶著極優厚的條件,希望對方能即刻接受。條件包括納絹三十萬匹,稱耶律德光為父,且割雁門以北及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所屬之地——即後世習稱的幽雲十六州——入契丹。這些誘惑實在是讓人無法抗拒。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幽雲十六州

時人對於他稱父、納貢,看法未必有後人那麼強烈。納貢,那是歷來請兵的最低條件了。而稱父,亦有依據。李克用一度與阿保機約為兄弟,李克用之子後唐莊宗李存勖、義子後唐明宗李嗣源,與耶律德光同輩,而李嗣源之婿石敬瑭,便較耶律德光更低一輩。雙方結盟尋找“親屬”關係以拉近距離,過去的交往便被翻出來作為憑據,不出三代,譜系倒還不至於亂。但是割棄幽雲十六州作為請求援兵的報酬,這在時人與後人,都一樣覺得不妥。石敬瑭的謀主劉知遠進諫:這塊戰略要地割出去,以後恐無以立國。但在敬瑭,還無暇顧及以後的事。他當時舉兵、謀求勝利,或許更重要的是保證生命安全。割出去的土地,在當時還是別人的,顧不上珍惜。新政權的發展前景更是遙不可及。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契丹

種種遠大規劃,在他考慮請兵條件時,未佔重要位置。略經風波之後,十六州割出去了。契丹既處於強勢且是恩惠的施加方,便難免有各種誅求。石敬瑭在位之時,以百般容讓來維繫雙方的友誼。但嗣君卻缺乏同樣的涵養。其侄石重貴繼位以後,想要一種更有尊嚴的地位,遂有種種不服從甚至對抗的舉動,偶爾還主動挑釁。他繼立的第二年,雙方關係已惡化到需要兵戎相見了。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戰爭規模逐年擴大,至後晉開運三年(946),晉與契丹決戰於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縣)。關鍵時刻,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的故智發生了致命的影響。晉軍統帥杜重威遣人向耶律德光秘密投誠,要求契丹滅晉之後立他為中原之帝。耶律德光當時慨然允諾。於是,晉軍中有了敵方一個絕大的內應,處境日益不利,當年十二月八日,杜重威說服全軍投誠。次年正月,契丹遣人入開封,逐石重貴北行。石重貴被逐出開封、押出中原,故前所未有地被稱為“出帝”。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契丹貴族

契丹在鎮州這一仗中大獲全勝,一路望風披靡,後晉境內的各節鎮紛紛投誠,耶律德光順利進入開封,宣佈自己為中原之主。但是異族初入中原,會因其慣例,百端誅求。而五代時期的漢人,久經沙場,還是比較強悍的,所以必定要反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的當年,在大河兩岸的城市派駐了不少軍隊,橫徵暴斂,殺雞取卵。而這一年就有多個州的漢人驅逐了外來軍隊。另一個事先想不到的問題,增加了契丹人久駐中原的難度。原來漢地的春天太熱了,皇帝首先受不了,他任命了不少契丹人做了中原重鎮的節度使,準備自己先回北方避暑。但才走到趙州(今河北趙縣),便一病不起。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契丹

中道崩殂,必定會有許多遺留問題。首當其衝的是繼承人問題。耶律德光猝死,來不及確定繼位人選。但當時,他的侄子耶律阮在軍中聲稱叔父已傳位於他。他得到南征軍的擁戴,立即在契丹的新中京鎮州登基(即遼世宗)。但留守上京臨潢府的太祖皇后卻希望立幼子李胡。兩軍對壘,同室操戈在即,南征軍中的老臣陣前調解,雙方取得共識,祖母同意孫兒登基,一起回到上京,孫兒把祖母囚禁起來,繼位問題順利解決。但此時中原已經鬧得不可開交了。

幽雲十六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輕易交出,導致契丹快速崛起

劉知遠

總結

當耶律德光的靈柩正離開中原之際,他不久前任命的契丹節度使、刺史或被驅逐,或被圍困,大部分已經站不住腳了。此時,後晉留守河東的劉知遠登高一呼,名義上臣服於契丹的其他方鎮紛紛響應,短時間之內,盡有後晉之地。這時契丹正忙於內鬥,無法分神來應對。等局勢穩定時,後周已取代了後漢,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割據河東,向契丹求援。耶律阮也正想趁此機會,再次入主漢地。然而,在大舉入侵前夕,耶律阮被謀殺,繼位的穆宗耶律璟,不理國事,南侵之事,從此擱置。於是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盡有後晉之地,成為遼南部疆域的極盛時期。盛況轉瞬即逝,一年之後,就退縮到幽雲十六州之北,再無如此輝煌的南下拓地之舉。十六州則成為此後契丹與中原政權關係的核心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