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汉朝会不会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

沈静轩


我想答案是很有可能,当然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再来一次楚汉争霸的局面,因为经过秦朝的洗礼之后,大家对于集权的渴望会更加明显,一旦形成诸侯林立的局面,吞并也会更加激烈,非常有可能很快就只剩下两三个有实力问鼎天下的诸侯。总之,这些异姓王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或许还会收敛一点,等刘邦死了,他们的后代也继承王位了,肯定会演变成新一轮的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差异只在于这种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就分出了胜负罢了。

这是因为权力具有独占性、扩张性、排他性,而权力越大,这种特性就越明显,封建皇权就是我国古代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秦朝以前,由于没有人当过天下唯一的独裁者,这三种性质还并不怎么明显,因此周王朝苟延残喘了五百多年,经历春秋战国的大浪淘沙,才最终走向灭亡。而秦始皇天才般的废除分封,改立郡县,使得所有人面前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原来权力还可以集中到这种程度,这也就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及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看过秦始皇的威风,了解他的权力之后,所有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皇帝梦。

即使是同姓王族,为了那个唯一的位子,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藩王或政变或起兵,离刘邦不远,汉景帝时期就有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葬送了西晋王朝;南北朝更是没事就有个王爷想要夺权;隋朝那么短,杨广处心积虑的让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随后五弟杨谅起兵造反;一直到明成祖靖难之役,夺位成功,终于开创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先河,也是仅有的绝唱,后来的宁王朱宸濠画虎成猫,造反失败等等。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宗室王爷就没有消停过的。

那么异姓王就更加没有保障了,这也是历史上只有个别的朝代才会分封异姓王的原因,因为一个姓的王爷都靠不住,不是一个姓的就更难说了。跟异姓王类似的就是开国功臣,实际上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类人,只不过地位权力有所差异而已。如果放开口子,那有一部分开国功臣就会受封异姓王,如果收紧口子,那么这帮人就是普通的功臣。而历史上很多君王大肆屠杀、打压开国(或复国)功臣,其实并不是这些君王天性凉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害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国家陷入动乱。而最早开这个头的,大概就是刘邦了(之前也有过勾践杀文种之类的事,但大批量的杀还是从刘邦这开始的)。

刘邦做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一个从社会底层逐步走上皇位的人,他对于人心看得十分透彻,知道那些异性王爷们心里在想什么,更知道他们的子孙后代会做什么。因此刘邦才先下手为强,扫除了这些异姓王(仅留下了一个能力有限的吴芮),就是怕重蹈周王朝的覆辙。


大黄扯点历史


读史明鉴,历史中总有惊人的相似,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异姓王势必坐大,使汉朝分裂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原因如下:

项羽之鉴

“百二秦关终属楚”,秦朝末年,项羽除秦进关,后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而刘邦作为十八路诸侯中的一员,拥兵自重,假回汉中,暗度陈仓,联合英布等诸王讨伐项羽,最终于垓下之战,斩首楚军八万,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彼时的项羽正是此时的刘邦,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等异姓王,由于战争的获封以及刘邦妥协的赐封(如韩信),都已名为汉臣,实为割据,假若韩信、英布等异姓王不甘为人臣,势必会重蹈自己联众抗楚的局面,进而出现战国诸侯混战的结局。

前朝之鉴

无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权力终归是下放到诸侯郡国中,地方武装虽起到拱卫中央之力,但地方政权的存在对皇权威胁极大。反观秦朝郡县制 ,兵权及任免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机构手中,即使二世而亡国,却不是因为诸王混战所致。

太子羸弱

汉惠帝刘盈,一位容易被忽略的帝王,前有高祖开国之战,后有“文景之治”、“汉武雄略”,为人仁弱,连高祖都觉得此子不像自己,且欲立刘如意为太子。假若刘邦未剪除异姓王,则刘盈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诸吕擅政,而是父辈强将的凶猛篡权。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朱元璋,二人同样出身草根,登基大宝。朱元璋杀尽功臣,为皇长孙朱允炆扫平了前进道路中可能存在的障碍,然而同姓叔王朱棣却硬生生的将其赶下皇位,不见所踪。刘盈与朱允炆同样宽心仁厚,假设后期削藩或者异姓王造反,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王,刘盈的下场不会比朱允炆好到哪里。而异姓王更不会在乎所谓帝位传承的法统,必回群起而夺之。

综上所述,历史中凡是王而掌兵的王朝几乎都会出现诸王混战的场面,如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国割据。然而如宋朝、清朝等施行的王而不藩的政策却几乎未出现过藩王造反的情况。因此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汉朝势必会诸王混战,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


最知之


首先我们要知道春秋战国是什么样子的

春秋战国是实行的【分封诸侯制度】,也就是说,这天下固然只有一个周天子,但是在各个分封的地盘上却有着许多的诸侯王,而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权利和地位最高0,没有人可以制约他们。而他们不造反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周朝宗法制度和礼制的存在。

那为什么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征伐,是一个战火连天的时期呢?

那就是因为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虽然还给他保留了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但是这个天下实际上的控制人早已变了。变成谁了?就变成了各诸侯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那个国家,春秋五霸就是在不同时期成为霸主的五个诸侯国的诸侯王,战国七雄,就是在战国的时候最有竞争力的七个诸侯国。

所以,总结下,春秋战国时期,那就是诸侯纷争,政权割裂,没有一个实质上的中央集权。

再来看一下刘邦不杀异姓王会如何

先要知道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汉朝本就不是纯粹的【郡县制】国家,而是所谓的【郡国并行制】国家。也就是说既存在郡县,也存在诸侯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汉朝本来就和春秋战国时期很像。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相似,并且熟知这种相似背后的隐患,刘邦才打算剪除异姓王。那么,如果刘邦不剪除异姓王,结果会如何呢?
  • 首先,汉初的时候,为了牵制各个异姓诸侯王,各个郡县和各个诸侯国是呈现出犬牙交错的态势,而且,诸侯国的主要官员实际上也是汉朝朝廷委派过去的,起监督监察的作用。如果一旦有动乱,朝廷马上就会知道,所以,异姓王只要不是联合谋划,联合运作,那么汉朝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镇压。


  • 其次,从后来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来看,各个诸侯王即使联合起来,也难以动摇汉朝的统治,那么即使不剪除异姓王也不会闹出多大的乱子,没有乱子,还是中央集权,那自然就不会退回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权割裂的时代了。




文史走马灯


刘邦,为什么要在统一世界后用不同的姓杀王呢?"对于"高祖"、"太祖"等开国皇帝来说,在开国初期都是靠别人来建立国家的。刘邦,立国初期靠的是别人对他的忠心。在权利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诱惑。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吴芮、张耳、卢绾,这些人都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诸侯,刘邦就是靠的这些人打败了西方楚国霸主项羽统一了天下。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诸侯,甚至在某个关键时刻,这些人的命运直接决定着刘邦的成败。汉代建国后,毫无疑问,用的是秦制度对这些诸侯加封。因此,成为王就是肯定这些诸侯的功绩和各种权力的存在。然而,王的划分,显然不符合刘邦的意愿,独裁是统治者的愿望,这些人不但拥有土地,而且手里还握有重兵。

困难时可以一起打天下,但当刘邦是皇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每天,除了担心失去自己的王位,还要担心别人来抢自己的王位。还有就是在自己死后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保住皇位。这样想来把他们逐个杀死就情有可原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是刘邦当时的立国政策吧。

八位诸侯,张耳算是善终,是个好结局;韩信逃到匈奴,后来两个儿子回国待遇还不错,而且还立了不少功;另一位燕王卢绾也跑到匈奴去了,死在那里。吴芮立足南方,是个将才,传承了几代,结果也很好。其他几位诸侯下场就很惨了,有的真的造反了,但是还是被镇压了。

燕王臧荼想到,自己迟早会被斩杀,如果坐以待毙,还不如和刘邦一拼,果不其然被镇压然后灭族。"彭越当时很犹豫,后来去求吕稚,但是被剁成了肉酱。其实韩信的功劳最大。然而,由于当初想要当齐王,于是被刘邦记恨在心。而且韩信在军中威望也很大,他先是当齐王,后来又被贬为楚王,再后来被萧何骗进长乐宫诱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英布没有办法真的叛逆了,而且被诛灭九族。"事情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起,然而,他的死,像彭岳和韩信一样,是无法避免的,想要你死,任何一个罪名都可以让你死。韩信、萧何、张良都是汉初三杰,但都没有韩信死的惨。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他选择退出江湖,跟随道教赤松子修仙道而去,落得善终。

萧何,作为刘邦的发小,一直以来都是刘邦后勤的保障,刘邦对他深信不移,并在建国后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丞相。即便如此,他也使用某些手段保护自己。异性王,被斩尽杀绝,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刘邦逝世四十年后,刘邦的同宗后嗣们策划兵变,以"清君侧"的名义策划兵变,对汉代政权造成了沉重打击。刘宗以"明君一方"的名义策划兵变,对汉代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战争结束后,诸侯们的政权才被完全消除。

总结:从以上分析诸侯们虽然都是四分五裂,但是如果他们形成了统一战线对刚建立汉朝的刘邦来说觉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不得不说刘邦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不杀异性王,将来肯定是祸害,都争霸一方,社会就会乱套。刘邦打江山背上杀功臣罪名,换来是太平也是值得肯定的。

异性王野心大,刘邦老了之后,新君主镇压不住。刘邦有先见之明。


dadagou


有这个可能

异性王比较有实力

先不论各诸侯王的封地大小,就看异姓王比刘姓王的实力如何。刘姓王都是刘邦的子孙或者亲戚。他们本来啥也不是,啥也不会,忽然就成诸侯王了。而汉初年的那些异性王哪个不是靠自己的实力与心机打出了自己的地盘,虽然有一些受到汉朝控制,但是还是有几股强大势力,比如彭越,英布等人。再比如韩信,若不杀韩信,韩信继续为王,试问天下间谁是韩信的对手?刘邦一死,都不用吕家专政了,异姓王直接就割据一方了。所以说,异姓王该收拾还是要收拾。

吕后专政,给了诸侯王不听政令的口实

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这还算是正经的皇帝,而汉惠帝一死,吕后先后拥立的小皇帝,到底是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谁也不知道。而且汉朝也不承认这两个小皇帝是正式的皇帝。一切都是吕后专政,给了吕家人很大的权力。若是异姓诸侯王还在,肯定不会听吕后的命令,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或者割据,不听中央王朝的命令。其他刘姓诸王可能也会跟着割据。因为刘邦铲除了异姓诸侯王,吕后时期都是刘姓王,当然不算他封的吕家的王。大家不好违背,毕竟都是汉室宗亲,吕后还在名义上有小皇帝。可是异姓王才不会管那么多。一旦异姓王起兵,刘姓王也会跟着乱。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是周朝王室的宗亲,不还是割据一方,不听命令.

七国之乱时,异姓王会反

就算平安度过了吕后时期,到了七国之乱时期,异姓王肯定会跟着反。那时候就不是七国之乱了,天下都会反。就连刘姓王自己都会反中央王朝,异姓王当然也要分一杯羹。那时候中央王朝面对的就不是七国,能否成功平乱就不一定了。很可能变成混战,旷日持久。毕竟诸侯王有太大的权力。汉朝也是在逐渐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未济


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汉朝必然也不会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因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当时华夏大地经历了春秋500年的战乱纷争,天下一统的愿景早已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只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一统融合之初的矛盾,所以才又一次酿成了天下大乱,但此乱非彼乱,因为这些只能算是军阀割据,而没有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世代经营形成根深蒂固的烙印,所以汉高祖才能顺应天下民心而在极短的时间再次一统天下!

首先说汉高祖所封的异姓王有哪几位,有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这8位异姓王哪一个不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立过汗马功劳的,但这类异姓王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王还是有本职区别的。春秋战国,列国诸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等意识形态,华夏大地秦、齐、楚、赵、魏、韩、燕等都有齐特定的民族属性,而这些是秦末汉初所谓的诸侯争霸不具备的,更何况汉高祖所敕封的这8位异姓诸侯王,更不具备这样的根基。

再者,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充分吸取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在天下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国策,这充分符合了底层社会对于天下一统的美好愿景。历来社会动荡的导火索都是从底层庶民引爆了,现在社会安定,如果这几位异姓王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产生自立门户的举动,那终将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泯灭!

最后做一个假设:刘邦不杀这8位异姓王,而这8个人又同时造反,那么一时间肯定会是天下大乱,但终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其中一个强者所统一,亦不会造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如果这8位异姓王不集体造反,那汉高祖的后世--文帝、景帝、武帝,自然也不会允许他们做大做强,必然会实行推恩削藩的政策,一步步的蚕食削弱他们。

所以历史段不然会形成第二个春秋战国,因为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走的!


施大胖胖的历史观


有可能!周朝的教训值得警惕。刘邦诛除异姓王,至少暂时缓解了地方武装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但事实证明,即使同姓王对皇权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同实操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事实上,秦始皇的郡县制才是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之道,所以宋朝以后,王而不藩,兵权牢牢地掌控在中央机构手中,再也没有发生地方兴兵作乱的事件。自然的,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变”是特例,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