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造反吗?

长春第一美男子


如果当时载沣杀了袁世凯?北洋军会怎么样?

首先看一下当时载沣上台之后都对袁世凯做了什么?


第一,载沣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报他哥哥光绪的仇!而此时袁世凯就是载沣第一个要除掉的人,因为此时的袁世凯不但是朝廷第一重臣还是手握重兵的将领,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所谓功高盖主,此时的载沣上台正好要收权,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安排自己的亲信,正好要拿袁世凯开刀!并且此时的国家都对新上任的领导班子抱有极大的幻想,相信政府!

此时的载沣是想杀了袁世凯的,但是怎么杀,这需要借口,袁世凯也知道自己大祸临头,所以一直借故说自己身体有病,最近无法上朝,不敢正面去面对载沣,怕就怕载沣见到他后那自己是想跑也跑不掉了!


虽然不去上朝,但总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袁世凯开始要四处活动了,这时的袁世凯首先想到的就是庄亲王亦匡,这位老王爷最大的爱好就是贪钱,于是袁世凯给这位亲王送去了巨额银票,让他在载沣面前给自己求情,这其中还有载沣他爸都被袁世凯收买了,都替他求情,最终载沣动了妇人之仁,没有杀袁世凯让袁世凯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如果当时载沣把袁世凯杀了,北洋军会不会反,我想应该不会,为什么?

如果北洋军有足够的实力,并且听命于袁世凯,我想当时的袁世凯不会当缩头乌龟,任由载沣处置!

然后就是,假如袁世凯反了,那你袁世凯得出师有名,不能领着部下打一个糊里糊涂的仗,这显然名不正言不顺这支部队。

在一点,北洋军的当时实力,虽然是国家的新式军队装备先进,但才几万人啊,领着这几万人和整个大清对坑我想胜利的希望有点渺茫!

最后就是打仗需要钱,袁世凯有钱吗,当然没有,因为国家的海关税收以及东南的财政收入重地都在大清的手里,你袁世凯向谁要钱!虽然当时的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赔了很多钱,但是清朝的财政收入也在每年上升,这其中离不开国家的海关税收!所以说清朝的实力还是不容小看的!至于说几年后的武昌起义那是积累了无数次失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才爆发的,并且当时的清朝已经不行了,载沣上台,先是重组内阁,但是整个内阁全是满人没有汉人,把汉人排出权力中心,然后把海陆空三军统帅全部交给他的弟弟哥哥来干,没有汉人什么事,然后又什么准备再推迟立宪二十年,还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民营集资却被国家收走!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整个清朝的士大夫和各地乡绅以及地方总督都对对清朝的主政人失望透顶,已经对他载沣不抱一点幻想和希望了,这时的武昌起义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武昌起义爆发后,然后全国的各省都督都积极响应,改旗易帜,这样清朝就自然而然的灭亡了!

可以这样说,武昌起义如果在载沣刚上台时爆发,绝对很快被镇压,成功不了,同样袁世凯的北洋军如果当时反清,也同样是成功不了的,会被很快被镇压!


菩提非明镜



不会造反,当然不代表北洋军不能,只不过他们没必要罢了。

我们先跳开清末的历史,说说民国时期袁世凯对北洋军阀的控制。

笼统意义上来说,大家都认为袁世凯是因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以后,才众叛亲离,失去了对北洋军阀的控制。其实早在袁世凯称帝之前,就对于北洋军阀的控制力大不如从前,虽然他有话语权,但阳奉阴违之辈更多,他真正的能调集的军队是越来越少。

像为了安抚军阀,经常是费时费钱更费力。比如为了调张勋离开南京,不得不给他创造一个巡阅使的官职玩玩,连哄带骗的才将这个军阀给调走,都没有勇气撕破脸皮,因为害怕没多少人听他的,到时候搞的灰头土脸的。

这也有可能是袁世凯下决心称帝的一个原因所在,毕竟旧时代过来的人,肯定会认为下面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应该是现行制度有问题,他们应该只听皇帝的命令,像大总统这种职位,还不至于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追随,所以想要称帝。

说道大总统这个职位呢,借用应该是电视剧白鹿原里面的话来说,清朝灭亡以后,迷茫的人们说道换皇帝了,那么新皇帝叫什么呢,叫大总统。

可见在当时普通人眼里袁世凯这个大总统就是新皇帝,可即使如此,袁世凯也没有控制了北洋军阀,更何况清朝还没有灭亡之时。

假设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真的出其不意的杀了袁世凯,那么当时北洋军肯定不会造反,毕竟人都死了,再造反有什么用呢。

但到了辛亥革命之时,可就难说了。

到时候没有袁世凯压着,北洋军要兵有兵,要枪有枪,凭啥听你清庭的话?

说不得还要趁火打劫。

而历史上清庭没有杀袁世凯,亦是基于现实的考虑的,首先南方革命党是蠢蠢欲动,内部训练的新军,也是桀骜不驯,如果在这个时刻杀了袁世凯,岂不是落人口实寒了大家的心吗?

所以清庭只是将袁世凯赶回老家,然后逐步接管北洋军的兵权,如果放在平世这招还可以。可惜没两年辛亥革命就爆发了,清庭式微,北洋军自然就更加难以调动了。

所以宋安之个人认为,清庭就算是杀了袁世凯,北洋军也不会造反的。


宋安之


如果隆裕太后和再沣真的杀了袁世凯,那可真是死无全尸了!

1908年,慈禧和光绪前后脚死了。光绪留下的一个处女寡妇隆裕太后,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弟弟载沣,还有一个3岁小孩溥仪掌权。清王朝主少国疑,眼看就要完蛋了。

好在,军机处的三驾马车还开得动,一个是爱攒银子的庆王爷,一个是爱花银子的张之洞,还有一个就是掌军权的袁世凯。

严格来说,袁世凯当时已经是军机处大臣,负责外务部工作,北洋六镇虽然大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但其实早已被载沣派亲信和亲戚拿走了指挥权。杀掉袁世凯,并不会立刻造成大规模兵变。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当时只有个人依附关系建立起的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法理支持,可是如果载沣杀了袁世凯,这些人为了继续拿军饷,也不会造反搞兵变。类似的例子参考一下袁崇焕杀毛文龙,亮出圣旨来,没人敢动!

载沣上台后,海军、陆军、财政全部掌握在载涛、载泽几个兄弟手上,杀死袁世凯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是,载沣并没有杀死袁世凯,主要阻力在两个:一个是隆裕太后,另一个是张之洞。

隆裕太后是简配版的慈禧,虽然性格懦弱,身体畸形,可是思想谋略上一点也不差!

慈禧的托孤,和当年她老公咸丰的托孤如出一辙。咸丰把权利给了肃顺八大臣,同时还要求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副署才行。想要双方互相牵制。同样,慈禧的托孤,让满洲清贵和汉族实力派制衡,小皇帝和隆裕太后垂拱而治。如果隆裕太后放任载沣杀死袁世凯,必然导致权利失衡。再加上载沣是溥仪亲爹,隆裕太后将来怎么死,就很容易预见了。

所以,隆裕太后不允许载沣杀袁世凯。这一点在《末代皇帝》上表现十分深刻。

张之洞,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和袁世凯、岑春煊并称的“清末三屠”。岑春煊在丁未政潮中被驱逐,张之洞也调离了湖北新军,成了没牙的老虎。张之洞劝载沣“你杀的了袁世凯,杀不光北洋军!”

张之洞害怕的兵变不可能发生,但让袁世凯的军队变成湖北新军那样的革命党集散地。清王朝才是离死不远了。

试想一下,如果载沣一意孤行杀了袁世凯,夺了袁世凯的军队,强迫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姜桂题等人效忠清廷。最终必然的结果是,北洋军在重压之下与革命党合流,清廷会在接下来的民族起义中灰飞烟灭,所有的满人会被屠杀殆尽。

这一切,载沣自己都清楚!

所以,袁世凯不能杀!

连刺杀他的汪精卫都不能杀!

应了那句话——凡事留一线,事后好见面!

去看看指使清军杀死徐锡麟并且取出内脏炒食的瑞澄,武昌起义中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最后还是被亲兵抓了送个革命军换一条活路!

背叛瑞澄的那些亲兵,恰恰就是吃掉徐锡麟心肝的那些人!

袁世凯和北洋,是清廷和革命党的缓冲,没有这个缓冲作用的肉垫,清廷会像瑞澄一样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知事


古代帝王术的本质,是制衡。

什么是制衡呢?以清末的政局举例,当时的清末有三股大的力量,分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

年幼的溥仪(时年3岁)就是要在这几股力量当中,寻求一个微妙的平衡点,通过他们的互相牵制,坐稳江山。由于当时的溥仪年岁太小,寻找这个平衡点的任务就交给了摄政王载沣(溥仪的生父)、隆裕太后。

这三股力量之中,宗社党属于“娘家人”,革命党想要他们的命,北洋军则游离其间扮演“和稀泥”的角色。

实力最强的,恰是“和稀泥”的北洋军。

因此,溥仪若想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平衡多方关系,以达到稳坐江山,就必须拉拢北洋军。只要稳住北洋军,革命党人和宗社党不论闹出多大动静,紫禁城里,依旧一片“歌舞升平”。

稳住北洋军的关键,则是能不能稳住袁世凯?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对于袁世凯这个定时炸弹,也非常头疼。杀?易如反掌,可是杀了袁世凯之后呢?谁来替清廷跑腿、敛财、联系洋人呢?没有一个人顶替的了袁世凯的位置。

相传,慈禧太后曾动过杀袁世凯之心,却被袁世凯花重金贿赂慈禧身边的人,最重只是罚了他一顿,并没有真的动手。

袁世凯手握重兵、掌管五镇北洋新军。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多是袁世凯的心腹,宗社党最重要的元老奕劻和袁世凯交好。在当时,除了张之洞,袁世凯在朝中的资格最老、话语权最重。

杀袁世凯,牵一发而动全身。

袁世凯若是死了,大清花了那么多钱打造的北洋军,谁能指挥的动?这才是重中之重。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皇帝面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袁世凯作为清廷的臣子,只是皇帝养的一条狗;皇帝想吃狗肉,袁世凯就得主动跳进锅里。因此,当摄政王载沣一句话打发袁世凯,让他回老家养老时,袁世凯一句怨言没有,卷铺盖就回家了。

袁世凯回老家之后,暗中调动北洋新军,使得他们不受皇帝指挥。

辛亥革命时,皇帝下紧急调动诏书,命令新军南下平反。可是,领命的段祺瑞新军行动缓慢,辛亥革命快要结束时,还在半道上慢悠悠地走,根本就没把皇帝的诏令当一回事儿。

可是,袁世凯一个电报过去,段祺瑞立马行动。

仅凭这一点,载沣等人就不敢随意动袁世凯了;一旦搞砸了,不仅他自己没命,皇帝也可能被他给害了。

袁世凯的电报是什么呢?

他向隆裕太后提了一个条件:要求摄政王载沣退位,并任命他为总理大臣。至此,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财政、兵权、行政三个权力。

此时,原本的三方制衡关系被打破。宗社党已经成了摆设,唯一能够威胁到袁世凯的,只有南方的革命党人。

清廷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即,让革命党人和北洋军互相制约,不断拉拢袁世凯、并不断向他“投食”,以此换取暂时的“歌舞升平”。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袁世凯就像一条喂不熟的狗,一点一点蚕食清廷,最终,将隆裕太后的私房钱都给搜刮干净。没有“食物”可以投喂袁世凯之后,清廷也就失去了最后的“靠山”。

1912年初,在袁世凯、革命党等多方逼迫下,清帝溥仪不得不宣布退位。

对于清帝来说,退位是他最好的结果。

如果他们杀掉袁世凯,那么,等待他们的绝不仅仅是退位,更有可能尸骨无存。


祗树


载沣如果坚持杀了袁世凯,北洋军即便不会全反,也会分崩离析,不会成为大清镇压南方革命党的最后防火墙。

有人说载沣让他的兄弟们掌握了朝中所有大权,比如陆军部、海军部、财政部等等。问题在于,他的那些兄弟们名义上是掌管了这些部门,实际上哪一个拿的出手?全是一帮提笼架鸟、抽烟嫖妓的废物。

虽然掌管着各个部门,由于对业务一窍不通,又不愿意用心思深入工作,根本就没有掌握任何实际权力。比如南方革命党一闹,偌大一个朝廷,根本调不动任何人,最后只好求袁世凯出山组阁。连兵马都调不动,你说如果贸然杀了袁世凯他们反还是不反?

袁崇焕斩毛文龙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明朝还比较强势,没有落到满清晚期那种威信尽丧的衰败境地,而且皮岛那点兵力不用说对于明朝廷,就是袁崇焕督师的蓟辽之地的兵力都可以把他们踏平,他们有什么能力造反?

再者,既便如此,最后皮岛的军队还是散了,没有毛文龙的皮岛守军就不再是过去的皮岛守军,即便手段凌厉、雄心壮志的袁崇焕也莫之奈何,眼睁睁的看着以前阻止后金南下的皮岛防火墙,失去了作用。

但是袁世凯的北洋军和皮岛守军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第一、袁世凯小站练兵虽然是帮国家练兵,实际是行的是自己的恩惠。士兵们操演时都要背书拿的是袁世凯的钱,吃的是袁世凯粮,当的是袁世凯的兵;第二、北洋军阀的将官不但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甚至是袁世凯一手培养出来的。为了巩固关系,袁世凯还和很多将官结拜了兄弟,可以用休戚与共来形容。

这样的军队如果主帅被杀,他焉能不乱?焉能不反?而且当时的清廷原本已经风雨飘摇,威信全无,以曹锟、段祺瑞这些乱世枭雄、野心家,哪有不趁机起事的道理?国内当时能与北洋军一战的队伍貌似没有。

最后,裕隆太后也不会允许载沣杀死袁世凯。一方面袁世凯被载沣杀掉,载沣的威信和人气必然上升,他又是溥仪的亲爹,权力就会失去平衡。

裕隆是慈禧的亲侄女,慈禧跟载沣始终有父兄之仇,这是慈禧至死都不放心的。所以他在要死的时候对权力进行了平衡,其目的就是防止载沣一家独大她的侄女就会面临危险,她自己也有可能被清算。


谢金澎


袁世凯掌管的北洋军,并不是铁板一块。袁世凯对北洋军的统御能力远远不如蒋对黄埔嫡系部队的那样严密的管驭。

首先,北洋军的军饷,不是袁世凯私人筹措,甚至袁世凯都没有自己的地盘,北洋军军费是清朝中央拨款。其次,北洋军其实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小站新军。而是小站新军,军校学生(包括留日学生),淮军旧部等等组合而成。

袁世凯主要是对小站新军出身的人,有比较强的统领能力。比如,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等人。但是,这种忠诚也看分时候,当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损害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嫡系的利益,他们就跳出来第一个反对袁世凯。

从北洋六镇来说,第一镇是八旗军改编,第二镇是袁世凯嫡系,小站新军的班底。第三镇是,北洋第一镇和第二镇各出一部分人为班底组成。但是长官是袁世凯最亲信的段祺瑞。

第四镇是,淮军的班底,司令是吴凤岭,第五镇是,青州,德州,沧州和密云的八旗军,小站新军一部分组成,司令是吴长纯。第六镇是,小站新军,还有从南方来的张之洞自强军为班底组建,司令是王士珍。

可以看到,如果真翻脸,杀了袁世凯,袁世凯真正的班底,是北洋第2镇全部,还有第三,第五,第六镇各一部分。1个全镇与3个半镇,才是袁世凯的嫡系。另外就是,清朝杀了袁世凯,可以给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多少好处和职位,也决定着这些袁世凯嫡系的走向。


深度军事


北洋军绝对会造反!因为清廷调拨的军费经过层层贪污,已经根本无法支撑8000多北洋新军的训练作战所需!而袁世凯的儿女亲家周学熙开设的启新工业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水泥玻璃制造煤矿铁路器材等行业!还有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都有袁周二人的股份!而段祺瑞冯国璋陆建章李纯等将帅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拨!以上企业所产生的利润有70%用于北洋军充当军费!当时,天津津南小站军营大帐中到处悬挂袁世凯的照片!士兵或就餐前或训练后,有哨官棚长大声领喊:我等吃袁宫保的饭,穿袁宫保的衣!办事要听袁宫保的话!而发军饷时,袁世凯站在长桌后面,亲自点名,把军饷发给每个官兵!他如果在校场上,看到训练成绩优秀者,必要向军官询问他的名字,以后,如果有去外国深造军事的机会,必定向上举荐此人参加预科考试!而徐树铮白坚武曲同丰等人,是段祺瑞冯国璋二人向袁世凯推荐的!后来皆为将帅之才!识人用人摆弄人,袁世凯不愧为一代枭雄!杀他?庆亲王奕劻头一个反对!因为他过65岁大寿时,袁世凯亲自上门祝寿,让仆人抬上一个檀木箱,里边有黄金打造福禄寿三星,眼睛为红宝石镶嵌!还给奕劻之子载振带来一套四块西洋怀表,表壳内绘制西洋裸体美女,一时,把载振绐看迷了!隆裕与载沣孤掌难鸣!他们下令?那谁去执行啊?就凭那帮吃喝嫖赌的巴其籽弟!


被动专家


看看袁世凯身后事就知道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谁也不服谁 于是北洋军阀混战开始了,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唯一镇得住北洋这些骄兵悍将的人。

再有就是慈禧在时 北洋系就不把载沣放在眼里

庚子事变结束后 慈禧回銮 北洋军接驾时行军礼 没有跪拜 载沣不知轻重 欲强行让北洋军下跪 被段祺瑞拒绝,后来还是慈禧出来打圆场 。

载沣上台后 欲杀袁世凯 可是北洋系的还是紧紧的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这是袁世凯在北洋多年摸把滚打 费心费力的结果 袁适时策划了场兵变 意在警告载沣 不要轻举妄动。载沣不是杀伐果决的人,在晚清的风云际会中 注定他是个过渡性角色。


陈哥论史


这是个问题。但清廷不杀袁世凯不是害怕北洋军造反,而是不会杀。这个不会是指不知道怎么杀。

因为清朝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能人了,他们无法想象杀了袁世凯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没有办法。这比较类似公司里强悍的大老板突然离职或病故了。新上任的领导比较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公司里的能力很强的原来核心的次一级的人物。没办法,只能把他挂个虚衔。但如果后来公司遇到大的困难了,只能靠此人来搞定,那就不得不再请他出头,再委以重任。

其实如果新领导一上任就把这种人赶走,他手下的人并不可能都跟着走。但前提是新领导必须熟悉公司的业务,有自己的人脉等等。而清廷的所有人在慈禧之后,显然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他们不可能杀掉袁世凯,只能让他回家。

中国历史上类似清朝这样的专制政府,运作方式其实和现在的公司一模一样。只要熟悉公司的运作,对中国历史里的很多事件就都可以理解了。


会意而忘食


袁世凯是拉着一圈野马的那一条缰绳,而且很不幸,他是唯一一条可以拉的住他们的人。

在慈禧和光绪去世以后,大清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至于慈禧设置的摄政王载沣还有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终究只是摆饰罢了。


晚清民国初年著名政治人物徐世昌曾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载沣之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载沣之弟载涛评价说:(载沣)“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既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当然,不只是载沣被摆上了一个不正确的位置,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也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赫德兰: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信修明: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通过这些评价很轻易就可以感受到载沣和隆裕太后的为人,他们是掌控不了大清的复杂局面的。


袁世凯活着的话,还有牵制的可能,袁世凯一死,必定没有人可以管制住他们。仅凭载沣和隆裕太后,局面必定不可收拾,而那些骄兵悍将,又岂会放过袁世凯已死这个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