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书籍稀少珍贵,圣人倍出,而今书籍(信息)多如牛毛反却不出圣贤?

京城布衣

夫圣人者,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或兼立而千年不朽者也。负圣人之名,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圣人是众人心中的丰碑,为立德、立功、立言者中的至高者,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时代中具有唯一性。故可言“人才辈出”,而不可言“圣人辈出”。读书人中的圣人,从古至今莫过于孔子,颜回早逝,未显其圣,孟子也只能屈称“亚圣”。故读书之人,于其说“圣人辈出”,莫如说“能出孔子”。

现在回到正题,古代书籍(资讯)稀少珍贵,却能出孔子这样的大圣人,而今书籍(资讯)多,却为什么反不出圣贤呢?也就是说,拥有如今高度发达、畅通的资讯获取手段和渠道,为什么就再没有可以超越孔子的圣人面世呢?

首先是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才。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人物。我国春秋时代,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逐步过渡的历史阶段,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历史关头,旧的统治秩序已岌岌可危,而新的统治秩序还未建立,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王道不再,霸道横行。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之士都在探索社会发展的道路,各种思潮汹涌澎湃,文化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诸子百家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创立了各自的学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恢复王道,但这实际是开历史倒车,注定不会成功。孔子前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虽历经磨难,终无所成。虽无所成,却经历了伟大的磨砺和实践,促使孔子辍政从文,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整理文化典籍,在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终成一代文化圣人。。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又面临重大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引导工农阶级进行革命,从而在现实中诞生了社会主义。这种境况和我国春秋时代的境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马恩两位可称伟人,实际也是圣人,只不过大家没这么称呼罢了。可见确实是时势造英雄。

其次是伟大的思想造就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思想内核,绝对不会有伟大的人现世。《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实际充满了革命的思想,孔子在《革卦·彖传》中就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认为革命象四季轮回,昼夜更替一样自然,这就是孔子在读《周易》后,思想从“恢复周礼”到认可革命的巨大飞跃。故书不在多少,而在其思想是否伟大。中国古代的书籍虽然不如现在丰富,但基本都是经典,凝聚了古代圣贤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故能历经千年而不朽。后人能读懂弄通,真正掌握其精髓者难觅一二,大多是一知半解,摘章寻句,断章取义,甚至带着功利心而屈解本义,哗众取宠,以讹传讹。自己修为浅陋,难窥圣人之心,反以陋德浅识凌驾于圣人之上,惑而不存疑,错而不思改,强辞遮丑,信口开河,自以为是,结果反污了圣人名德。当这种人占领了文化市场,掌握了舆论导向,则圣贤早毒死胎中而不复出矣。

读书多不一定出圣人,但不读书绝对出不了圣人。读书才能明理,不明理如何成圣人?读书不在多少,而在质量。读书要读经典,要明正理,如果读了歪书、邪书,反不如不读书,反而使人陷入邪恶,成为社会之害。现在的文化是快餐性文化,色之诱也,味之美也,取之便捷,食亦痛快,不必细品,不必慢尝,虽大口朵颐,实无甚营养。君不见大师送来的“心灵鸡汤”乎?虽色香味俱佳,却常使人坏肚拉稀。君不见追星族乎?精神状态虽然亢奋,却都是文化的营养不良者。圣人归来兮,请赐我正理!





子夏故坛

题主,你当古人成圣,就是看书多吗?

非也。

我以孔子为例,简单地讲讲这道理,分两段来说,先讲读书,再讲成圣:

其一,孔子为“圣”的基础

孔子那个时代的书,以及孔子所能看到的书,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现在说儒家的几部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都是孔子亲手删订。除此之外,几乎是没有什么书了。孔子了不起吧!想想,他若不做这些事,就真应了那句古话:“天不生孔子,万世如长夜”。可事实真的如此?未必。

对孔子整理文献的功劳,多有附会、伪托的成分(按:先秦时候的人写书,多为集体创作,有的写作时间延续达百年,作者又没有知识产权的观念,故许多典籍作者不明,如《管子》,就不是管仲写的)。

“经典”要成为经典,必须具有权威,而以孔子为其作者,自然能赋予它们最大的权威性。所以一概都说是孔门教主孔子写的了。

虽然那些书未必本本都有孔子“手泽”,但由此也可见,孔子那个时代典籍之少,是可以用手指数得出来的。

我常对学生讲,孔子读的书,恐怕不如今天一个中学生读的书多,但孔子根本不会跟人比谁的书读得多,孔子的厉害,在会读书,尤其长于阐发,他读一页书,可以讲出一本书的道理,这就是“举一反三”。

孔子还有一个厉害的地方,是他自觉且幸运地站在了整理华夏“国故”(当时是周文化)的源头,这更赋予了他无可替代的地位。就好像大家都说民国出大师,难道中国的学问大牛全凑热闹,扎堆儿跑到上世纪初那20年里,此后再无人才?不是这样。主要是民国时期的学者,率先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重新研究中国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向现代化转型,那时学者的筚路蓝缕之功,自然成为各个新兴学科的奠基人、创始者。“大厦”基础有了,大师也齐备了,再后来的学者,就只是加砖添瓦了,当然成不了“大师”。就人文学科来说,民国“大师”的贡献,一如孔子,是重新“整理国故”。孔子就是春秋时代的大师,他发纵指示之后,荀子、孟子……任什么“子”,都超越不了他了。

孔子单干也不行,他还大开讲席,广种桃李,从而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以孔子为开山祖的儒家,由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逐步壮大(这在当时就已经够势力了),乃在后世成为“儒教”,孔子自然被奉为教主。孔子就成了圣人。

(这个蜡像群可真显出了孔子讲学的阵势/皇帝不称朕)

二、“孔圣人”是后世抬举的

孔子生前很苦,他自喻为丧家之犬,活孔子跟“圣人”是巴不上一点边儿。

夫子去世后,他的教派人数众多,更被其中的贤者发扬光大,到战国时,就已经是北方极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了。

当一个组织或派别形成后,它必然要抬出一位老祖来,孔子就这样被抬出来,而且渐次被赋予了神性和新的光辉。

在《左传》里,孔子就已经被说成 “圣人之后”(昭公七年),与圣人发生关系了。我们知道,孔子生前,喜欢说“上古之圣”,如他经常提到并表示仰慕的尧、舜、禹以及周公等,都是圣人。孔子言必及圣人,他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政治变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即“贵古”“尊古”,后人总是不如古人的,做什么事,都要“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以史上最神圣的时代——“五帝三王”为楷模。到西汉时,这一套上古圣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谱系,从“黄帝”一直到汉高祖刘邦,能够衔接起来。

(“五帝”/皇帝不称朕)

有意思的是,普通士人出身的孔子,竟然也被编入这个帝王体系。在东汉流行的谶纬里,孔子与他前面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位就是“五帝”),以及夏禹、商汤、周文王,合称为“九圣”。其中前八位都是受命帝王,唯独孔子,虽为圣人,却不是受命天子,故称“素王”。

可见,在东汉时期,孔子已经跃升到与上古帝王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圣”与“王”具有表里相托的共性。王者(帝王),是人间立法者,也是圣人;“王”显示的是政治权力,而“圣”显示的是文化权力。君权与道统,是合一的。

圣人并不像本题说的那样,“圣人倍(辈)出”,古代圣人并不多,如孟子也只能称“亚圣”,且与其他次一等的人物一起,被称为“贤人”;圣人与贤人合称“圣贤”。这就在统治思想上,形成了有差序的第一、第二方阵。这是为了凸显“圣”的绝对权威性,正如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时之“圣”,又岂可并居?

在“九圣”之中,除了孔子和商汤、周文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大禹之前的“王”,全具有虚构性,所谓“圣人”,是虚实参半的,他们的形象与故事、传说,绝大多数是两千多年来不断衍生和附加的。


中国人信仰“圣人”,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圣人”一词,后来也被泛及于皇帝和宗教教主,并由此而淡化了,就连孙猴子也得了个“齐天大圣”的外号),“圣人”也是一个持续性构建而成的观念体。

(方孝孺被称作“读书种子”,他大概是明初时读书最多的一个,可惜他却被称作“圣人”的皇帝惨杀了/皇帝不称朕)

这与读书多少,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秦代以后,君权强化,读书人纵然是“读书种子”,也只能为君所用的命,不为君所用者,君王(圣人)可灭其“十族”也。(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现在的这些书,连认知都算不上,最多算个知识,可是就是连这个知识都有好多的冒牌货,怎么能和古代的书相提并论,古代的书那都是认知的一种结晶,然后以书的形式保存下来。

关于你说的这些,

我说个故事,周鸿祎说,中国的名人传记,连报告文学都算不上,其实更像个武侠小说,一路遇到对手横推,

但是事实上,是人都会犯错误,像雷军之类的人,只是讲其对的事情,他错的事情,他从来不讲,比如他错过了马云,他错过了张小龙,他为什么会错过,他从来不讲,

现在来看98.99.2000年是投资的盛元年,许多多多牛逼的公司,甚至于BAT都是在那时候诞生的,而雷军错过了那个时候,就是错过了一个时代,这个他从来不讲,他只讲他伯乐相马的YY,从这点上说,这个放大自己的优点,掩盖缺点的本能是比较明显的,

而诸如马云,也犯下了,把中国雅虎搞跨的事件,他到底有没有反思过,这个真不知道,但是在公开场合,他就像武侠小说的男主角一样,一路横推,引起无数人的膜拜,但是又引起少数的反思……

话扯回来,现在咱们的书其实更像一个故事会,读了惊险刺激,但是回过头什么都忘了,因为不客观,根本不能教会你什么东西,而最起码的报告文学还是比较客观的,分析得到和失去,攻敌一千,自损八百,今天你占我一城,明天我攻你俩镇,

这才是事实,这也是为什么《亮剑》能够持续比较火的原因,第一个真实,和敌人作战,你来我往,互有得失,而且里面还有大量的精确到点的专业术语,越回味越觉得了不起,让人成长了很多。

而这个经得起回味,这才是一本好书的标准,就现在的书,不要说经得起回味,就是第一次看都看不下去,现在的书同质化太厉害,好多书的观点基本略同,你就会知道其实好多观点都是作者抄袭别人的,到底这个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运作原理,他自己都不知道,更何况出现问题怎么改良了,只有一个字抄,这些东西,我想连作者自己都读不下去。

大浪淘沙,现在的这些书,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会被淘汰点,然后真正能剩下来的,才会被这个时代记住,才会有机会走入历史,希望有这样的书出现吧,

而其实古代的书,为什么少,都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都是知识的大爆炸和知识的小爆炸后的一种认知沉淀,

而等这次知识大爆炸中,会是一种认知沉淀,而这种认知积累到一定地步,就被载入历史,


变数区

这是一个伪命题,古代书籍是稀少,但真没有圣贤辈出哈。中华文明五千年,真正能称得上圣贤的也就那么几个,何谈圣贤辈出呢?现代书籍和信息多如牛毛,也不是没出圣贤哈,只是还没被看见,或者时间太短,来不及培育。不要把古代想象成一个圣贤遍地走的社会,这个还真不是哈。

首先,圣贤是什么?历史上的圣贤很多么?我们先看一段某度来的解释

在儒学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生命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圣贤”的地位其实是由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祭祀制度确认的,而非个人的认同。

在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性因素,一个是实践了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恭喜人物。其次,这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按他这个逻辑,我们掰开手指头数数,历史上也就三皇五帝,孔庙五圣,外加朱熹、王阳明这些人有资格了。


如果再跳出儒家的定义,那么还可以加上老子、墨子、庄子,以及药圣、茶圣、酒圣、书圣、棋圣、史圣等等,各种罗列下来也不会超过100个好不好,有些领域五千年才出那么一个,怎么能说多呢?不但不多,而且还是太少了。基本上两三百年才能出那么一个人物。

其次、这个时代没有圣贤么?还是没有被时间验证,我们没有发现

其实,问题不在于这个时代有没有圣贤,而是我们太急了,觉得社会太乱了,太渴望圣贤来给我们扭转下道德乾坤了。可是大家不知道是,历史上“往往圣贤人不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许多圣贤啊,在当世往往混得并不好,甚至是不太受待见,就像是孔子孟子,到了列国大家是尊敬,但是这个尊敬其实是很有限,在那个时代也没有认为他们是圣贤。是不是圣贤,其实都是看他思想,行为和道德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被后世发现和学习。要是后世也没人鸟他,那从史学意义上来说根本不会不大可能被列入“圣人堂”。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圣贤,可能圣贤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就在同辈中某一个不受待见的人群中。也可能是一个出家师父,一个公务员,一个学者,一个打工仔当中,也说不定,这个还得时间来验证,还得历史来抉择,不是你我说了算的。或许应该等到你的孙辈曾孙辈来评我们这个时代,才算数。

最后,出不出圣贤与信息是否大爆炸和书籍是不是多没有必然的联系

真正的圣贤,其实也最关键不是名扬后世,而是要有圣贤之心,做圣贤之行,就像是张载说的,王阳明一生践行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圣贤之心。一个真正慈悲的人,一个心中有天下苍生,一个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是一个圣贤,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这个圣贤比孔孟老庄来的实在,来的贴切。


我们既要在道德思想上,光照千秋,横跨百代,如日月般闪耀的大圣贤,也有生活中,日常里的小圣贤。真正有圣贤之心,做圣贤之行的人,任何时代都是最好的成圣做贤的时代,他们胸怀天下,意志坚定,根本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对于善知识充满渴望。根本不会受书籍多或少的影响,或许恰恰是信息大爆炸,帮助了他们能够更好的成就自我。


这个时代让更多人万劫不复,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超凡入圣,所以,别说这个时代无圣贤啦。



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先说答案

1、先作个说明,在中国古代,书籍并不算稀少。

2、真正有思想的智者,他们的书有一个共同之处:简洁。那些其他的多如牛毛的书籍和信息,毫无智慧可言,这些书籍、信息里所蕴含的,和掌握这个世界的“关键”毫无关系。与这样的信息对话,大多数人只会被它的包裹的愚蠢所碾压。

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书籍、信息的爆炸,圣贤反而越来越少,这是由于社会中整体文化大环境贫瘠造成的结果。

阅读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我所认同的文化人格的构建。

这种自我认同的形成,则是后天的。

自我认同的关键,是文化模因和文化地图。

而阅读,则是了解世界,了解时空的方法。

没有书籍,没有对书籍的阅读,所有的世界都得自己去拿脚步走一遍才能了解,所有的历史,都只能靠自己挖坟才能了解。

白云先生说过:

世界太大,靠脚走生命太短暂,只能靠思想去驰骋。

通过别人的思想延伸自己,这是一个捷径。

而如果因此而把自己埋葬在别人的思想里,则又是一个不幸。

既知道捷径可用,也知道不幸可避,那么才能够踏着别人铺就的台阶,在有限的生命里面,更好的成就自己。

阅读就是一种建构,你钦佩欣赏什么人,读他们的书,慢慢的就会构建出来与之相应的人格和自我认同。

读圣贤书的人,就会正气浩然心怀天下;

读畅销书的人,就会市侩庸俗小布尔乔亚;

书都不读,只能读图的人,就只能一直处于心智低幼状态。

读书,是为了了解别人是如何理解与认知这个世界的。

并通过别人的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心智图景。

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记忆,而是在于理解。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和作者的对话。

真正有思想的智者,他们讲的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关楗”。

如果能心领神会,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智者,拿到理解世界的钥匙。

任何事物,只有理解了它,才能驾驭它,反之,则被世界碾压。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1889年4月11日契科夫在写给他哥哥亚历山大的一封信中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那些古圣之书,就是这样的钥匙,而非常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世界上,它们悄悄的隐藏在无数的支离破碎的妄人浅言之中,少有人识。


平凡2850

首先,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的目的和指归与现代不同。古人读书的主旨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而身退,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货与帝王家的。
虽然如此,古人读书科考,四书,五经是少不了的,何为经,即经典,经世,是经得起时空的。学问是面对天地人的,即三才合谐。学究人天。也就是说,经诗子集都从不同角度解说天、地、人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不是哪一本乱写的,都随便敢叫书。只有传世经典才为珍,稀为贵,书非借不以读(借书时说不定认了个名师呢)。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物力艰难,古人惜墨如金,洛阳纸贵,更不能乱写乱画的,

这也是古代书少圣人多原因,

至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发达,书那么多,纵我们一生几代,也读不过来(当然科学是生立力)。我们忙的挣钱发财,已经很少看圣贤书了。圣贤也就少了。


古月照昆仑

古时能出书、出得起书的人极少,现在叫一个人,只要想出书,很容易就能弄出一本。

没有纸张之前的书实际就是竹简,连篇累牍,完成一部书甚至得成牛车装。不要小瞧孔子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这个工作相当辛苦:要从四面八方搜集来,搬运来,因为他不是专职官员,搜集是私人行为;搬运得有脚力,搬来还得有地方存放;整理“书写”时也要用特殊的工具,竹简还要用牛皮筋串起来……仅举此一人的例子就够了。

有了纸张之后,有文化的人毕竟是少数,又有文化又有思想还愿意写点什么的人就又少了许多。一般说来,写得不够好当然传不下来,能传下来的就更少了。应该说,纸张出现之后传世的著作多了起来,专门搜集整理文字资料的机构也得到了加强……

要说的太多,真无法说清楚。

既然古代出书难,能传世的并为世人称道的当然是圣贤之作,没传下来的我们就见不到了,这样的书肯定也不少。

当世浩瀚的书(信息)海即使有圣贤之作可能也会被淹没,更何况当下社会浮躁,有多少真做学问的人呢!更何况劣币驱逐良币这么泛滥呢!


陈广逵

大道运行周而复始,先天地而生。《道德经》有:人法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圣人立言顾其正确长久,是因为合乎“大道”。天地不言,演绎大道,生生不息。圣人悟道,文以载道。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且有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古人深知:本立道生,的道理。所以古代教育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教育注重德才兼备!未发其慧,先厚其德。有德方能载道,能载道立言,著书立说,教化于民,开蒙利钝,流传百世才能是圣人!圣人宏天地之道,而非自己标新立异,信口雌黄。且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着文字相就不是活泼泼的“道”了。所以读书贵在圣贤,贵在经典。杂书万卷犹如夜空中满天的星星⭐,群星虽然闪耀夜空,但夜空还是黑暗的,读经典一部如日当空,却能遍照环宇!现在人以:功利为目的的读书,没有深厚的“德”岂能载“道?”岂能宏道?在这: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地不出乘黄的时代,咋可能有“圣贤”出现呢?


陈经谋

信息越多,深加工的机会成本就越高。脑子里思考的东西越多,针对某一事物深入思考的时间就越少。

记得90年前后,中国家庭游戏机市场刚刚开始,任天堂只有几种卡带,我每种都可以不死通关。后来游戏多了,连通关都难了,何况不死。

以后不借助网络和移动内存,估计我们连记个事都难,现在哪个公司的秘书不带笔记本电脑可以领出门?10年前还是带本本子就够了呢。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现代不需要所谓的圣人!

很多人对现代社会有诸多不满,但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现代社会没有圣人啊!

什么是圣人?有人说“立德、立功、立言”……那什么是德?不过是个人所定的狭隘行为准则。什么是功?不过是被圈内人定义的好行为。什么是言?不过是把狭隘的个人思想说出来。

再说现明社会。什么是德?是百姓共同认为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什么是功?是公认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什么是言?是不断完善的为百姓服务的法律法规。

所以用圣人之德加于现代社会,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用圣人之功定义现代贡献,就能成为心灵鸡汤大师。用圣人之言代替现代法律,天下必然大乱!

现代社会,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民思想和社会制度都逐渐倾向《墨子•尚同》的制度主张,虽然绝大多数人不以为然,但这确实值得欣慰,因为这是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铺就的华夏正统之路。既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社会就一定不会出现之前两千年的停滞,就一定会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