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垮台以后,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为何不再参与复辟?

孤舟一瓢饮


载沣不参予复辟,并非不想复辟,从他的历史经历来看,他复辟的念头,应该还是有过的。要不,他肯定会极力阻止溥仪北上了。他的相法应该是,溥仪更适合做这件事,有溥仪就行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载沣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弄不好还招来杀身之祸。其次,载沣有宅男情节,生活中是个谨小慎微的人,保守,不愿改变现状,这在历史上也有系列佐证。

(图:载沣肖像。)

一:载沣有自知之明:确实无能。

载沣的无能,他胞弟亲信的回忆录中多有刻画,历史也是见证人。曾经他权倾天下,担任摄政王的同时还任监国,比当年的多尔衮权力还大。但朝政被他弄得一团糟,上下离心。尤其是他同汉臣搞对立,对立宪畏为险途,工作中抓不到要领,让振兴满清的机会一点点地流失。

汉臣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崛起的。经太平天国历练,能力胜满臣一大截。加之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是满清最有战斗力的军事力量。这个载沣没有看清。八国联军侵华时,汉臣们搞〝东南互保〞,和洋人眉来眼去搞和平,根本不鸟慈禧和光绪娘俩的〝西狩〞,慈禧也不得不忍下,默认汉臣崛起的现实。

如果载沣能和汉臣亲善,拿来所用,满清的局面是可改观的。但载沣满脑子想的是怎样收拾汉臣。当年袁世凯大声疾呼〝满汉一家亲,唯才是用,以定民志以固国本〞云云,可谓肺腑之言,对大清一片赤诚。载沣如果接过袁世凯抛来的绣球,顺应历史潮流,采取融汉,用汉的策略,也不至于引来汉人的敌意,以至天下烽烟四起。

早在慈禧在世时,袁世凯在写给其弟袁世勋的一封信中说:〝在讨论官职改革期间,载沣在一次上朝时,竟想持枪杀我。〞这是否脑子进水了?

执政后的载沣也一心排挤汉臣,他改组的内阁中,共十三人,满人九个,皇族五个,汉人仅有四个。他让两个胞弟载洵和载涛,一个掌海军,一个掌禁军。用满人载泽,敏朗,善耆,桂良,凤山等接管军中要职,把汉人精英陈壁,赵秉钧,唐绍仪,渠士诒,王士珍,段祺瑞,徐世昌等或休或降或调。议员有不平,载沣竟然说:〝组阁是皇帝特权,非议员所能干预。〞全然不把汉臣当回事。

(图:晚清革命党人)

载沣任用的这帮满臣,包括自己在内,平庸不说,又都非常年轻,不堪大用。美国人曾这样评价载沣的弟弟,时任海军大臣的载沣,曰:

〝热衷搞表面文章,不关心事物本质,喜欢拥有一个大国的所有标记,并象大国那样受到尊重。因此,他们想要陆军和海军,枪炮和保垒,战旗,战鼓和军号。〞

如此看来,这帮小王爷不通军事,又喜欢搞大排场。既不通军事,就不得不招聘大量留学生来做具体工作。但这些留学生,都具有革新思想,革命党亦不少,且以汉人为主。武昌起义时,荫昌带兵镇压,底下的新兵不鸟他,指挥不动,他不得不请教下野的袁世凯,直到袁世凯出来收拾残局。

徐世昌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于小爷们。〞当然,首先是亡于载沣。徐世昌的这个评价,显然是中肯的。

立宪是载沣的一个机会,他也白白流失。对于民间官绅高涨的立宪呼声,载沣一直有抵触。1911年各省立宪派请愿召开国会,载沣大怒,各衙门俱不敢接见请愿代表。直到宣统二、三年,载沣一直压着不推动立宪。到不得不立宪时,皇族内阁又占居一大半,让民间极其失望,谓〝假立宪之名,行专政之实。〞他也想抓财权,看铁路赚钱,马上搞铁路国有化,引发声势浩大的〝四川保路运动〞。他从武汉调兵镇压,致武汉军力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刹那间,满清风雨飘摇。

(图:溥仪戎装照)

二:载沣的性格缺陷:宅男特质,无担岗决心。

载沣胞弟载涛在回忆录中说:〝载沣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既无用之别名。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金梁的《光宣小记》则说,载沣每天很早来乾清宫,批阅全国各地和中央奏章,

〝而苦不得要领,往往辞不达意,有入觐见者,常坐对无言,又进言者,分不清是否曲直。即请机宜,则嗫嚅不能主断,且所言常不得主旨,多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之类,无关宏者〞。

胡思敬在回忆录中说到这样一件事。一次湖广总督端澂有要事求见,载沣嗫嚅不知何语。过了一阵,他就问〝汝疾病尚未愈乎?〞直接把端澂的话堵回去。端澂不得不起身告辞。还有一次,汪大燮在出使日本时获得重要情报,几次上奏无回音,不得不回国面阵。岂料载沣根本不关心这个,闲聊一会,突然指着挂表说:〝己十点了。〞把汪大燮打发走。

可见,这个载沣,不仅脑子反应慢,而且说话结结巴巴,抓不到要领。这样的人,即使权顷天下时都这样,指望他复辟,当然是痴心妄想。

(图:晚清新军)

载涛说:〝慈禧之所以用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慈禧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虽己死去,她仍然贪立幼君,以免翻她以前的旧案。〞

载沣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是皇族共识,是历史的波滔把他硬推到那个位置。据傅仪回忆,载沣解职后回家,竟对家人说:〝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后来溥仪在东北称帝,派人来接载沣,载沣不去,甚至不放自己另外两个孩子去。他性格安静,不喜欢走动。即使不得不走亲戚,也呆一会就走。

从载沣当年对汉臣的态度,以及力保满人特权的努力,说他不想复辟,没几个人相信。但经过多年在政治旋涡中的争斗,他渐渐了解了自己的斤两,不想再参予政治,明哲保身,安安静静地做个宅男,也是不得己的选择。

据说载沣旧学深厚,字写得不错。如此,养养花溜溜鸟,确实很适合他。


梭罗的忧伤


醇亲王载沣,在多少人看来,载沣是一个蒙受祖上荫庇,没有真才实干,平白无故坐上摄政王之位,但却没有挽救大清的能力,经手三年,就把大清朝给玩坏了,导致清朝覆灭的人物。

或许,醇亲王载沣的能力的确不足以将即将倾倒的大清朝拯救回来,但载沣真的就只是一个类似花瓶的人物吗?自然不可能。

当然,载沣能够成为摄政王,与载沣的出身关系密切,慈禧选中载沣与选中光绪的理由基本一样,载沣也是光绪的弟弟,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以及载沣,这三人是同一辈分的,道光帝是三人的爷爷,加上早年载沣曾经出访德国,不卑不亢,为清朝长脸了,因此,载沣成为了慈禧眼中继承人的最佳人选。

虽说名义上溥仪才是皇帝,但溥仪登基的时候不过三岁,尚且是个牙牙学语的幼儿,而慈禧太后的继承人,隆裕太后又只是一个没有真知灼见的传统夫人,让隆裕太后抱一盆瓜子,坐在巷口与妇人们聊聊天或许还可以,但让她处理政务,那简直都要了隆裕太后的命,因此,清廷真正处理政务的还是载沣。

载沣确实没有什么能力,若非如此,也不可能在慈禧去世三年就被迫宣布清王朝时代的终结,但之所以载沣会失败,最大的原因也不是内在的,并非载沣无能,而是清廷的腐朽已经蔓延多年,载沣无力回天而已。

载沣曾经试图动袁世凯,不过最后失败了,即使袁世凯被迫下野,袁世凯手中也掌握着清廷最精锐的北洋军,可以说袁世凯与北洋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是动了袁世凯,北洋军阀随时可能叛乱,那将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奈之下,载沣将袁世凯请了回来,经过袁世凯的调解,载沣决定让溥仪退位,学习过先进新思想的载沣,其实早已经有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不过,载沣继承的毕竟是老祖宗的遗产,奋力一搏终究是必要的。

但现在,载沣已经无力回天了,不是清廷已经没有实力与革命军打硬仗,而是载沣不想为了个人私利再掀起战争了,若是战争打响,胜负尚且不论,彼时的中国必将民不聊生。

载沣辞去摄政王的职位以后,过起了为期数十年的退休时光,溥仪是载沣的儿子,也是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在决定投靠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以后,曾经试图说服载沣与自己一起为日本人效力,不过载沣却拒绝了,载沣早已经看淡了虚名,曾经做过摄政王,如今再看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都像是看笑话一样,即使是溥仪想要复国,载沣也没有丝毫意动。

早在退位时,载沣就已经看淡了那些虚名,载沣的退位,很多时候,并非是真的看不清革命军实力弱小的本质,而是不愿意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不愿意再为徒劳之事花费力气而已。


魏青衣


载沣年轻留洋时,见到的是威廉二世,触动了什么观念,真实情况恐难以探明,若说他出去一趟就信仰了民主思想,我觉得太牵强。

光绪和慈禧去世后,载沣摄政三年,他如何在满清宗室、汉人、洋人之间搞平衡,不在那个场景无法体会。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晚清朝廷经历太多波折,老佛爷离世后,国家何去何从,三方都极其敏感,摄政这个位置任何一个决策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载沣能干三年还是十年,简直是听天由命,与个人能力无关。

如能平稳十年,那么袁世凯在新军中的影响几乎就可以被排除了。当然那样的话,历史将会出现什么面貌谁能知道呢。

现实情况是,载沣手中实实在在的兵权,还不如袁世凯在家赋闲的影响力。这对自信心的打击,让载沣不敢再觊觎政权。

皇帝是他让退位的,退下来也保住了优厚的待遇,看来他是个优秀的谈判专家,但也仅止于此。溥仪叫父亲到东北,载沣不愿意参与,我认为谈不上民族大义,他只是对摆弄政治早已没有欲望了。


stud白丁


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可以大概了解出他载沣是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人!

溥仪对载沣的评价,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后,他接手的可是一个失控的烂摊子,现实留给他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

另外在审时度势这方面,小编认为他比溥仪要好一点,在清朝覆没后以溥仪为首的遗老遗少组织的各种复辟活动在载沣看来都是胡闹。因为就当时情况而言清朝的政府覆没是合乎情理顺于民情。

醇亲王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出生于1883年。

载沣七岁父亲去世。继承醇亲王的爵位。同时醇亲王载沣是中国最后一位摄政王。

义和团动乱,在北京到处抓捕、杀害洋人和各国教徒。德国公使克林德就在义和团动乱中遇害。公使死后。德国强烈要求清政府赔严惩凶手并赔偿,还要派人去德国“谢罪”。清政府不敢得罪德国,对他们的要求一一应允。派出年仅18岁的醇亲王载沣赴德国。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载沣为首等专使大臣的身份,率团前往德国。

在德国,面对德皇要求其下跪道歉的命令,载沣严词拒绝,并与德皇据理力争,最终迫使德皇收回成命,仅以鞠躬礼了事。载沣坚持气节的表现。慈禧太后大为满意。便对载沣刻意栽培。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在慈禧去世前的7年时间里,载沣历任随扈大臣、健锐营掌印大臣、正红旗满族都统、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等职,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便已成为一品大员。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故去,慈禧太后临终前,命由载沣的长子溥仪继承大统,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处理全国上下军政朝政。

载沣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除掉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载沣一方面是他怀疑光绪帝之所以被幽禁而死,是拜袁世凯当年“出卖”维新派所致;一方面是忌惮于他背后强大的北洋集团,担心他会以此为资本谋国篡位。

载沣赶走袁世凯之后,自以为再无威胁势力,于是实施各项改革,以期重振国运。

但在载沣执政的第四个年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潮波及全国,半壁江山迅速变色,清廷岌岌可危。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载沣被迫请袁世凯复出收拾“残局”,并任命他为总理大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手相让,并宣布卸任摄政王的职务。载沣卸任还不到四个月时间,袁项城便逼迫宣统帝退位,存续近三百年的清朝就此覆亡。

清朝垮台后,载沣不再过问外界事物,对满清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也不热心。觉得清朝在灭亡时已人心尽失,不可能有复兴的希望。所以,无论是张勋复辟期间,还是溥仪在东北自组伪满政权,载沣都没有参加。对于儿子的依靠日本重振清朝,载沣深感不安,曾怒斥溥仪卖国求荣,是汉奸的行为。载沣同时提醒溥仪,称日本人狼子野心、心怀叵测,劝说溥仪不要做汉奸,但被后者无视

1951年初,载沣因感染风寒去世,终年68岁,死后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至此,中国最后一任摄政王,走完自己传奇而坎坷的人生。


悠然笑栈


人贵有自知之明,载沣不是没想过复辟,而是形势不允许,个人能力也不允许。大清朝灭亡时,载沣首先想到的是自保,活下来以后,他曾经去过伪满洲国看溥仪,看看是否有复辟机会,后来发现伪满洲国是傀儡政权,失望返回北平。


小义老师扯历史


他是政治家,他是太皇,他🈶近三百年齐家治国方略,他懂得他的家国应走什么路,他比谁都爱他的家国!


胡gengduan


因为时代在进步,清朝的制度和出路已经走到了末端,如果再去复制,也是属于没有结果的事情。


军机处燕双鹰


载沣不能挽救大清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恰巧说明他比八旗皇室的一些人,眼光看得更远更独到。

载沣不是那种只知逗逗狗玩玩鸟听听戏的纨绔子弟,他是多少见识过一些世面的。1894年,他才十八岁,就被德国驻华公使推荐为大清国派去德国的特使人选,当然这活本身并不光彩,因为是去德国向人家道歉,说之前义和团那会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那件事,确实是俺们错了。可是这活再脏,总要有人干,而且还必须是有地位的人才能干。

而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外甥,显然能满足外国人的需求。至于道歉,本身就是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对于载沣而言,其实更重要的倒是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外头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所以在访问德国之后,他本来还打算顺便去英国比利时等地看一看,结果因为德国反对而作罢,但毕竟这一趟,使他成了满清皇室贵族中少有的出过国的人。

回国之后,他很快就得到提拔,二十岁就当上了随扈大臣,二十三岁当上正红旗满族都统,二十四岁,已经获得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职级,进入朝廷中枢,甚至慈禧太后还特意赏给他西苑门内骑马和穿嗉貂褂的恩遇。

1908年,已经成为正式军机大臣的载沣,更成了自己的儿子、三岁小皇帝的监国摄政王。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袁世凯。当时有一批八旗权贵,尤其是少壮派,撺掇着载沣,要杀袁以绝后患。但袁世凯岂是好杀的?段祺瑞带着洋枪洋炮装备的袁系部队,从保定赶来北京,甚至有事无事地向城南开炮。载沣立马就明白了:袁世凯,不能杀!

随后,袁世凯呈上奏折,说是足疾,请求回故里养病。至少在中央,八旗少壮派看上去占了上风,载沣在全国人民眼里甚至成了掌握全局的人物,革命派的刺杀也随之到来,1910年,汪精卫的一击,便是范例。

仅仅是一年之后,更大的问题便来了,革命风暴波及全国,载沣这时候只能请袁世凯再度出山。而袁一上任,便迅即掌握了兵权。同时保皇派和立宪派也开始内讧,而载沣几乎可以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随即,他把军政大权全部让给袁世凯,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

大清,就这么完了。在载沣看来,完全是水到渠成,你的命数到了,死皮赖脸留在舞台上耍混又有什么用。所以,载沣对一切复辟活动都反对,张勋复辟他不参与,溥仪去东北搞满洲国,他更是一眼看出,一语蔽之,没戏!

所以,不管是溥仪派人来,还是日本人来,载沣始终拒绝,即便是1934年百般无奈之下,去了一个月,也立即返回。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载沣干脆把醇亲王府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换了九十万斤小米。两年之后,他便因风寒而病故。

载沣这个人,其实颇有自知之明,早年搞宪政,结果弄得一塌糊涂(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魄力将其他皇族旗人赶出内阁),他所任用依靠的这群人,无一不是清朝亲贵、虽无能但权欲极重的庸才。而那些皇族,其实又颇看不起他。

结果,他只能放弃一切权力,回家过安乐日子。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周总理曾言,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事实上,大清早就该亡了,还复辟它干嘛?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载沣,光绪的亲弟弟,溥仪的父亲,溥仪做皇帝那几年的摄政王。在清朝灭亡后,虽然有很多宗室都参与了清朝复辟的事情,但是载沣这个人却一直没有参与。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载沣

第一个,载沣感觉到累。溥仪在位的那几年,其实朝内重要事情都是载沣这个人在拿捏的,可以说他有些累,因为这个时候政治力量太多,包括皇室、革命派、立宪派、地方大员和外国势力,载沣这个人应该有些力不从心,这样一来对当权估摸着也没多大兴趣。

第二个,载沣认识到复辟几乎无可能。因为清朝灭亡后,我们看下力量对比,很多清朝的军队都成为北洋军阀的军队,这样一来,清朝自己也没有军事力量了。而且,复辟的话,究竟有多少人支持呢?看看张勋复辟大概就清楚了。

(载沣儿子溥仪这个人的一生,也是有些意思)

第三个,载沣自身软弱。其实溥仪自己写的回忆录中,对自己的父亲还是有一些评价的,整体来说评价不是很好,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这样的人指望着去复辟?

(别的不说,载沣有个很大的对手,就是袁世凯,而载沣显然斗不过。)

所以,载沣去复辟就不太可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