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清明小故事,可以看看。

清明小故事,可以看看。

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

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清明小故事,可以看看。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隱居,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清明小故事,可以看看。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羞愧莫及,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

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清明小故事,可以看看。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