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覺得在國企做技術有出路嗎?

吐槽大師


做技術不但有出路,而且是很我出路,更何況是在國企內,再加上現在的大環境都注重創新,這個行業是個很我有出路的行業。主要總結以下幾點:

1、技術容易創新,創新是做技術的最好出路

在這個全民創新的大環境下,做技術更容易出成績,記得《必由之路》第四集裡的張新停,44個鉗工中,轉行的轉行跳槽的跳槽,只有他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肯鑽研,不斷的創新。

2、國企中技術創新更容易上位

國家注重創新,首當其衝的受益單位就是國企技術人員,只要肯鑽研,創新成果更容易得到認可,更不容易被企業或其它人竊取。

3、多申請專利,專利就是你出彩的標誌

創新型專利,可以去了解一下,相當於是自己給自己申請獎章,既然不擔誤工作,又能不斷的增加你的技術含金量,專利的積累可以讓你的創新不斷被認可,一些微小創新的積聚終會成就出彩的人生。

4、各行各業都需要專研,肯專研就有出路

其實不管什麼行業,只要肯專研都是有出路的。我記得跟一個家族企業的負責人聊天,聊起他們的創業史,深有感觸。

他們做的行業當時國內剛起步,一起做的有好幾家,他們是兄弟三人創業,其中有一個兄弟對技術特別著迷,在別人全部模仿國外產品的時候,這位兄弟在國外產品上不斷創新,把技術做的特別細,而且他不管上班下班還是回家睡覺,腦子裡只有技術,對廠裡的模具不斷的改進。

投放市場後,他們家的產品很快得到了客戶認可,其它同行只能做到可以替代國外產品,而他家的產品除了替代還能比國外產品在細節上做的更好,比如防呆,一個小小的改進,他的產品有防呆,比如卡槽,國產是直角易損壞,他家的有緩衝斜度,不容易損壞等等。

現在他家是這個行業的龍頭,只因為這位兄弟的不斷小改進,在市場上贏得了相當的好評,現在已經上市。

所以,只要肯專研,不斷創新,技術在每個企業中都是很重要的環節,重要環節中的重要人物,結果可想而知,而且是在國企業裡,好前途就更不用多說了。


職場點評


題主,瞧你這問題問得?在我認為,只要是做技術的,只要是能把技術做好做精的,不管在哪兒都會有出路的。何況在國企呢?!
一:當下技術人才


緊缺。 因人口老齡化,新生人口逐年下降。各行業用工荒;人才荒;己歷數年之久仍未有所緩解。各大公司、企業巨頭、事業單位、國企、民企都或多或少的出現過用工荒;人才荒。各種招聘信息充斥著網絡媒體。街頭“牛皮癬”又有死灰復燃“欣欣向榮”之趨勢。
二:技術就是效益的基礎和支撐。 在這個網絡化智能化的今天,技術是支撐各大行業的基礎。技術變現早已成為趨勢。如果華為不曾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中國不曾用尖端技術武裝自己的部隊和國防,那“孟晚舟”事件還能平息得如此之快嗎?什麼膠州灣大橋所;西藏的“天路”;載人航天器;北斗定位導航;天眼等等,可以以說都是國之重器。都是尖端技術的展現。所以說技術對於發展中的中國尤為重要。更何況是國企,又何況具體到人呢?

三:技術是生存的手段,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催化劑”。現時社會中,只要你擁有一門技術,並稍加勤奮,那你的生活肯定不成問題。如果技術能夠再好一點,甚至精一點那你的生活肯定是小資的了。當然技術與勤奮勤勞攜手,更加會大受歡迎,被整個社會的接納的。
綜上諸條,各位看家,你還會覺得在國企做技術沒有出路嗎?!


村民小江


單純的做技術來說國企的資源很多,可以提供很多學習的機會這是外界普遍的認識,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國企的體制化決定的技術的侷限和邊界很窄非常窄,可學習的非常有限因為國企往往把技術性的崗位劃分的非常細而技術確是個全民的東西,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私企的模具工通常都會普通機加工的所有崗位,一個私企的修理工可以修理所有通用和非標所有機械,還要會電工電焊等一系列技能,這些在國企中都會細化基本沒有如此的多能工,一旦走出國企就會發現自己的技能在社會上沒有多大用處,現在技能工的缺乏是缺乏多能型不可替代的技工而不是需要像國企那樣單一可替代的技工所以綜上所述進國企學技術對個人提升有限。


風帶雲去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現實中有這個疑慮的人主要是年輕人。否則是一些話題操作王。

基於這樣的認知,按照我公司業務——企業技術診斷與開發團隊建設業務以及職業技術人員職業素養培訓業務精神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當代職業技術人員會即將進入職業技術人員隊列的人員,必須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判斷。

1.在當今中國,對於70%左右的剛步入技術領域的年輕人員要完成在自己所工作地實現自主購房,自主解決個人婚姻經濟問題,不管是在什麼性質的企業,大概需要10年(或120個月)的打拼,有15%左右的人10年也不能自主解決以上問題也即必須啃老。

基於這個調查研究。我要表達的是選擇了從事技術,就不要做夢短時間取得個人財務自由。

2.做技術需要耐心和機緣!沒有耐心奉勸不要踏入科研/技術領域。

3.不論什麼性質的企業,做技術個人職業素養是必須要有點。

皇帝喜歡奴才,當更喜歡有才幹的奴才!

4.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專業素養

職業能力差異不大時,人文素養決定一個人的職業成就。技術人員也不例外。

5.技術是一個寬泛的領域

技術領域=研究探索+研究與發展+研究與工程開發+產品開發與技術應用+...+技術管理。

題主意在何方?不知回答是否如意!

個人經驗:

在國營企業從事技術研發累計17年,私營+外資累計10年,只要自己認真做事,不斷進行自我職業素養提升,不啄事,前途是光明的最差做一個逍遙的研究員。可怕的是沒有做研究員的雄心和韌性!

選擇技術領域就不要選擇熱鬧!寧靜以致遠,自得其樂最幸福!


凱騰聚知


做技術工作,不管是私企或國企,進升空間相對都比較大,應該說在國企更佔優越。因為國企佔許多先天優勢,技術是一門學問,有高超的技術,走到哪都有用武之地。

如果你有高職職稱,將來退休金也高於普通人。現在幹什麼工作,沒有技術,不肯吃苦,再沒有人脈關係,找工作確實很難。

技術與學歷相比,現在社會更缺的是專業技術人員。有了技術就有了飯碗,只要肯付出,走到哪裡都有自己的藍天。學無止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技術才能,也許你就是人生贏家!







我是Alin


考公務員去吧,不要糾結了。


用戶5811352503632


沒有


WHWYX


 剛剛和一個轉行金融的大學室友聊了天,感覺自己原來的事業觀碎了一地,開始深深的懷疑曾經的人生選擇。  先介紹一下我的基本情況吧。UP主今年27歲,985冷門工科專業碩士畢業3年,就職於上海一不知名國企研究所,也算從事科研工作吧,目前單身一人。  三年的工作後,已經沒有剛入職時的求知慾和幹勁了,一方面這三年的工作的學習,已經感覺在這個地方已經學不到什麼新鮮玩意了,另一方面,真實的感覺到這家年輕研究院的上升通道非常的窄,職業發展看不到什麼前景。一個兩三百人的部門只有一個部長,不到十個小組長(都是80後),一大半的人只比我早來三年之內,職務上根本沒有希望提升上去。  薪資上也沒有什麼上升的空間。研究所的工資基本和技術職稱掛鉤,現在每個月到手工資9000,還有4000左右的公積金可以用來還房貸,其他除了年終獎+過節費2W左右,幾乎沒有任何福利了。關鍵問題是我們單位的工資漲的非常慢,剛轉正時的到手工資就有8000了,那些比我工齡多十多年的高工一年也就比我多拿五六萬,甚至那些熬了一輩子到了研究員(相當於大學教授的級別了)也只是我現在收入翻倍。正好說到收入,這裡再說句題外話,常常見天涯上月薪兩三萬活的很艱難之類,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就這點收入,每月還要還6000的房貸,但是每月還至少能存個4000塊錢左右,真不知道他們怎麼花的。  所以最近本來就很迷茫,難道就一輩子就這麼平平淡淡混一輩子?吃不飽也餓不死。我們這個行業的公司都是國企,情況和我們單位大同小異,跳槽也沒有太大意義。這個行業的產品都是需要至少數百人合作設計,所以也沒有接私活這一說。  今天見面的室友,大學時的成績和我差很多,但是他後來考研轉了金融。而我大學時因為早早確定了保研資格就壓根沒想過轉專業做其他的。他後來畢業後去了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今天他來上海出差,告訴我他前不久又跳槽去了另一家基金公司,拿了50W的年薪。這真的讓我非常的震撼,我們副總工程師面上到手也就那個年薪,他畢業才三年就做到了,這差距也太大了。真不知道我繼續在這個行業幹著有什麼意思。  他了解我的情況後,勸我這麼混吃等死真是浪費人生,不如把工作辭了讀個金融學位。可我如果辭了工作,每個月6000的房貸怎麼辦呢?  不管怎麼樣,我不想還這麼年輕還繼續現在這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可是是轉行金融還是在自己的專業上謀求發展?這裡真誠的求教天涯的筒子們。  在情感上,我相當的捨不得這個這個專業。雖然工資不高,但在工作中每建好一個模型、完成一次試驗、或者調通一個程序,都能給我很大的幸福感。可在這種研究所混,真感覺沒有什麼上升空間。不知有沒有在這種單位混的前輩,真心求教以後該如何發展。  轉行金融的話,同學勸我如果不能辭職再讀個學位的話,就先自學考個CFA。但是對於一個毫無金融基礎的考這個證書要準備多久呢?而且這個證書對於轉行金融有多大的用?27歲這個年紀,再轉行一個全新的專業靠譜嗎?


子默1219


本人1996-2000讀中專,學機械設計製造專業,畢業時保送讀本科(全日制的,江蘇省單獨對口招生),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專業,2004年畢業,一直做設計,前前後後換了6家公司,2015年辭職,自己創業,做的還行。做設計的,整天對著電腦,對身體不好,到35歲就不能再做設計了,精力不允許吖,沒創新力了,公司裡,凡事叫工程師的,尤其是被稱為老工程師的,基本都是唯唯諾諾窩窩囊囊老實巴交的,都是窩慫沒用的,苦逼活都是這些老工程師乾的,好處還不沾邊。


鈦石環保科技


做技術國企還不錯,私企那就不要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