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坐落在古豐州城遺址西北角的白塔,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太平莊鄉,它所在的村落稱白塔村,是遼金三代的豐州城址。白塔是大明寺建築群的一部分,八角七層,磚木結構,為呼和浩特地區現存年代最久、通體最高的古建築,整個塔體,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遼、金到元代,是豐州地區歷史上居住人口的又一次高峰時期,也是第二次繁華時期,也是這一地區建造城市較多的又一時期。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主要有漢族、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

10世紀初,北方的契丹族日趨強大,建立了遼王朝。遼代,豐州地區隸屬西京道管轄。遼王朝在這裡先後設置了豐州、東勝、雲內3個州政權,建造了3座州城。這之後又增加了一座專為屯兵守邊的州城,稱為“寧邊城”。當時的呼和浩特一帶大部分地區長期受豐州管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元代。因此,自遼代以後,人們就習慣地將呼和浩特地區稱作“豐州灘”。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元代名臣劉秉忠在“過豐州城”詩中,有“山邊瀰瀰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出塞入塞動千里,去年今年經兩秋。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劉秉忠《藏春文集》卷三)的詩句,描繪了豐州古城的繁盛。但是元末無情的戰火焚燒過後,這裡曾經是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從此消失了。真是“豐州城樓無蹤影,曠野空餘寺中塔”。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關於白塔的傳說,歷來不乏文人墨客們多次書寫提及,知名文史專家楊笑寒談到關於白塔的一種傳說。

傳說在很早以前,白塔裡住著一隻神奇的金雞,每當東方破曉,它就出現在塔頂上引吭高鳴,於是周圍村舍萬雞齊鳴。這時氈包、屋頂炊煙裊裊。勤勞的蒙漢人民,開始了放牧耕種。

時間長了,也有早起的老鄉,曾見到過這隻金雞。據說,它高冠長尾,體態雄麗,在朝陽的輝映下,滿身金光,給白塔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絕對不同於一般的公雞。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但是,人們從來未見它飛下塔來,也不知它在何處覓食。有人進塔尋找,但一無所獲。人們漸漸習慣在金雞的鳴叫聲中早起勞作,聽著雞叫聲,大家好像幹得更有勁了;聽著雞叫聲,大家的心裡便覺得很踏實。白塔的村民每人心中都裝著這隻神聖不可侵犯的金雞。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道士。這道士見這裡風景宜人,民風淳樸,便決定多呆些日子,於是在白塔村一住就是一個多月。這天,村裡的放牛娃無意中聽見老道自言自語:“這下好了,再有一天就大功告成了!”放牛娃很是好奇,便仔細留意道士的行蹤。卻見道士白天呼呼大睡,到了半夜來到白塔底下,放牛娃便藏在不遠處緊盯著道士的一舉一動。過了一會兒,金雞出現在了塔頂上,道士連忙從懷中的布袋裡掏了一把花花綠綠的草籽,撒在了地上。金雞飛了下來頭也不抬地啄食草籽,道士趁這機會,躡手躡腳地朝金雞走去。“呔!”放牛娃大喊一聲,驚得金雞立刻飛入塔內。

道士說:“我歷盡千辛萬苦採來七七四十九種草籽,又連續餵了它七七四十九天,眼看著要大功告成,卻被你給壞了好事!”放牛娃理直氣壯地說:“這金雞是白塔的鎮塔之寶,你憑什麼捉走它!”金雞從那天以後,就不再出來報曉了。白塔周圍居住的農牧民一直懷念這隻金雞,痛恨道士的陰謀和野心。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令人慨嘆的是,楊笑寒撰文說,白塔的鎮塔金雞雖然飛走了,但白塔村人民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紅火。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這樣的呼和浩特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