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靖难之役后,朱棣攻下南京,为何又迁都北平?

烟花ヨ那麽凉


很多人会自然而然说出那句“天子守国门”。当然,从朱棣的主观角度出发,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确实是原因之一,但最多只能排在第三条。比之更加重要的则是两点,第一,在南京过得真的很不顺心;第二,防范诸侯王仿效自己作乱。

先说第一点,朱棣在南京很难过。他依靠武力兵变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自己入主南京称帝。虽然他也姓朱,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无论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篡位的事实。而明朝,尤其是前期,文官们真的都是铁骨铮铮(嘉靖朝滥用廷杖加上重用谗臣后风气变坏)。反对朱棣的官员层出不穷。朱棣刚刚兵临南京城下,户科给事中龚泰就当众从城上跳下自尽以为抗议,朱棣破城后,官员投水、自刎、自经、自焚的消息,从各处纷至沓来,虽经朱棣多番销毁记录,仍有数十人被记录下来,未被记录的或是被朱棣销毁记录的有多少,可想而知。更有众多官员弃官、出逃、隐姓埋名。他进入南京时接驾的官员只有百十号人,而遁去的官员多达四百六十多人。

朱棣也想招降这些大臣,但根本无法如愿。方孝孺与之的对话广为人知。朱棣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说自己不过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方孝孺便问成王安在?朱棣回答彼自焚死。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回答国赖长君。方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无言以对,只能说此朕家事。方孝孺坚持不肯就范,被杀,灭族。(灭十族的故事虽然不可信,但根据明末(并非清朝建立后的抹黑)诸多著名史学家的研究,大约杀了八百多人,另有千余人充军,纵然真实数据只有十之一二,那也是骇人听闻)。

除方孝孺外,被灭族灭门的,还有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大理寺卿胡闰、御史大夫景清、太常寺少卿卢原质、礼部右侍中黄观、监察御史高翔等多人。每处置一个大臣,都至少牵连二三百人。诸如兵部尚书铁铉,即使被挖去鼻耳仍然怒骂朱棣不止,明朝文臣气节真的是令人敬佩。

所以,朱棣在南京真的是非常不如意。而北平毕竟是朱棣封地,他在那里经营二十余年,那里的军民百姓对他是绝对服从。而迁都北平,重新设立朝廷班底,并将南京依然保留国都地位,同样设有一整套朝廷班底。这样,就可以把不听话的官员留在南京,而自己到北京用信任的官员。这是他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点就是防止藩王仿效自己作乱。明朝朱元璋为什么要安排儿子们镇守边疆?那是因为对将领不放心。朱元璋在位期间,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把早期能征善战的武将除了个干净,但北方少数民族犯境的问题总要解决,就把儿子们封在边疆镇守。藩王们自己养兵自己带兵,最终成为尾大不掉的麻烦。朱允炆即位后为了解除这个威胁而决定削藩,最终酿成靖难之役,朱棣造反取代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明白这样不行,自己能造反,别的藩王也一样可以。所以,他把藩王内迁,并且严命地方官员监视,不许藩王掌兵权。

遏制了藩王,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还得解决啊。前面已经说了,朱元璋时期已经把能打的将领都干掉了,所以,朱棣迁都北京,那北京周边就成为了京畿重地,必然派重兵把守,也就能达到威慑北方少数民族的作用。并且,朱棣本人确实有军事才能,他迁都后又几次北伐,也是为了巩固这一点。

但是,朱棣自己有军事才能,不代表子孙后代都行。迁都北京的一大问题就是让国都直接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威胁,造成严重的国防压力。后来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人打到北京城下,代宗和于谦等大臣好不容易才打赢北京保卫战。到了后期就更严重,崇祯十七多次面对后金的挑战。努尔哈赤、皇太极几番率军兵临城下。为了防范后金威胁国都而抽掉了大量的部队,也是导致西面对农民军的征剿不力,最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所以说,有利有弊吧。


伊耆角木


迁都北平,朱棣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第一,那就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后,率军离开了北平,北平防务空虚,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虚而入。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趣事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话说是朱棣占领南京称帝之后,北平战事告急,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北平的的情势一时间万分危急。

消息传到南京,朱棣顿时就怒了。

要知道,北平也算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了,屁股后面被人捅了一刀,搁谁谁能乐意?

朱棣暴跳如雷,拿着战表怒问群臣,北平守将是什么人?如此玩忽职守,致使蛮夷入侵,看朕不宰了他!

殿中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大臣说话,全都有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朱棣。

朱棣这才反应过来。

要论北平守将不是别人,正式自己这个靠所谓的清君侧当上皇帝的燕王!

朱棣顿时就不说话了。

这个时候,朱棣就已经动了迁都的心思了。

毕竟朱棣镇守北平已久,对于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有一套,还真就不是别人能比的。

其二,就是朱棣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虽然从根上算起,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应该算是安徽人。但朱棣常镇北平,早就适应了北方那个的天气,一下子定居在南京,朱棣多少有点不适应。

身体上的不适,再加上镇守北平的责任,朱棣也就选择了迁都!


盗帅夜留香YE


诚邀。

在我国历史上,藩王能依靠自己能力夺取皇位的并不多,明成祖朱棣恰恰是这为数不多的人。明惠帝继位不久,当时的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不久后称帝。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平。

让我们看看明成祖迁都的过程:

永乐元年,北平立为陪都,设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永乐四年,以南京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修建长陵,预示着自己迁都的决心;

永乐八年,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五年后完成;

永乐十三年,明成祖与大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事宜;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明成祖用了接近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迁都事宜,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对于明成祖朱棣而言,迁都北京的唯一需求,就是把首都改到自己的势力基本盘上去。相比南方文人集团聚集的前首都南京,北京一直都是朱棣的藩王驻地。放眼全国,就这里对自己最为有利。北京地区对于他的忠诚,在靖难之役中已经通过了重大考验。

而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可以借机将北方边境上的绝大部分藩王都削了兵权,迁徙到远离前线的内地。整个北方防线因此需要向后收缩,以便部队安全的捏在皇城之下。


北平战略地位非常突出,是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要地。朱棣把首都选在北京,就可以在北京附近屯集重兵。既可以防止北方蒙古势力的偷袭,也可以亲自牢牢掌控住兵权,这一点对用武力夺取到天下的朱棣而言,尤为重要。

成祖迁都后,北平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平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平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由此可知:明成祖迁都北平的目的,首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其次北平是他的根据地,他回到北方有其必然的原因;最后才是经济因素,促进北方经济发展。明成祖迁都北平是必然的选择,并非偶然。


源稚生


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得皇帝宝座以后,迁都北平更多是出于战略的考虑。

明朝建立以后来自最大的压力依旧是北方的蒙元侵扰。如果都城依旧在南京,势必需要在北平驻扎相当的军队来应对蒙元带来的威胁。

朱棣自身就是靠在北平的军队横扫了南京守军,如果依旧以南京为都城势必需要驻扎相应军队来平衡,这无疑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所以朱棣在获得皇位后出于对守卫北方战略安全和自身安全来说迁都北京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房产老男孩


1,朱棣老巢在北平。2,如果朱棣呆在南京,则北方边境应付不了蒙古的压力,后来朱棣五征蒙古也没把它打残,后来有了土木堡之变。3,以南京为都的朝代无一例外短命王朝,估计这是最重要的。朱元璋即帝位时,蒙古还呆在北平呢。虽然后来考察过几个地方,凤阳格局太小,西安已破败不勘,开封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也只能暂定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