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做客贵州省图书馆 讲述“考古的另一面”

9月26日,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在贵阳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大咖”汇聚一堂,探讨公共考古的宣传和传播。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做客贵州省图书馆 讲述“考古的另一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

在此次论坛的分会场之一贵州省图书馆,作为演讲嘉宾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进行了主题为《两座宋墓》的公共演讲。来自贵阳市的数十名考古、文物爱好者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郑嘉励分别以南宋武义徐谓礼墓和黄岩赵伯澐墓的考古发现为例子,作为发掘亲历者,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两座墓葬的发现、清理经过及其学术价值。并与现场听众深入讨论了考古工作者应该如何回应公众越来越多的恶意的“盗墓”质疑,考古人讲述考古故事时应该如何把握科学与人文、趣味与思想之间的分寸感等问题。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做客贵州省图书馆 讲述“考古的另一面”

讲座现场

对于考古到底是做什么、考古有什么样的意义,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或者考古和鉴宝有什么区别,普通人通常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常常抱有误解。尤其是这两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IP大规模影视化,给大众的认知带来了混淆。

“盗墓是违法,因“盗墓文学”而爱上的“考古”,绝非真正的、学术的考古。”郑嘉励在和大家交流时表示,自己从2005年起就开始关注浙江宋代墓葬和城市研究,每到一地,寻古墓、探矿洞、看老房子、访墓志碑刻、查阅方志族谱——比起盗墓小说里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段,这些才更接近真实的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者郑嘉励做客贵州省图书馆 讲述“考古的另一面”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与一般考古工作者有点不同的是,郑嘉励在工作之余喜欢写点学术随笔,长年在《杭州日报》上开有“考古人茶座”专栏,将田野工作、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等糅合进平易的文字,并于2016年集结成《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今年初,又推出《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讲述自己考古人生中的学术发现与际遇。这些文字,兼具学术与情感、书斋与民间,勾勒出田间地头的考古面貌,也让普通人从中了解到考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考古能够看到什么、考古人是怎么工作的。

在郑嘉励眼中,考古是一项极为锻炼人的工作。“考古队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工作,跟老百姓关系融洽,工作容易开展。考古工作最怕的是流动,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老百姓不信任,可能以为你是骗子,那么一切都要重新磨合。长期下来,考古人自然会有很多的感想。”郑嘉励说,考古人跟劳动人民在一起,真正离老百姓最近,也是贴着土地最近的一批人文学者。

对于此前,因为一句自我调侃,“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等于上坟”。让很多人对郑嘉励烙上了“考古界网红”的标签,郑嘉励表示,这话的出处来自他2014年发表于杭州日报的《吕祖谦墓》一文,吕祖谦是曾经与朱熹齐名的南宋大儒,其墓地在浙江武义县明招山。那段时间,他租住在明招山下的民居里,每天都能去见吕祖谦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班确实等于“上坟”。

讲座嘉宾简介

郑嘉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的发掘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浙江宋墓》、《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等;业余从事杂文写作,结集有《考古的另一面》、《考古四记:田野中的历史人生》;参与过“一席”、“中华好故事”等平台的考古演讲,既为个人抒情遣怀,也为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情感、趣味和思想的连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